Page 9 - 追寻改革足迹,圆梦静安福地—中小学生纪念改革开放70周年图文展板
P. 9
“走进新时代”主题教育系列活动之三
“追寻改革足迹 圆梦静安福地”
——静安区中小学生纪念改革开放 40 周年活动学生优秀作品集萃
ᆘ ໓
四明记忆 上海市市西中学/康炜懿 沈琦
——记知名学者沈鹏年先生
历史,如同一条平静的长河,流淌在空间的土地上。它就这么 然而因为一些原因,电影至今没能问世,可谓是老先生一生中的第
静静地流淌着,流淌着,孤独而又沉稳,如同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 一大遗憾。
用他脸上的皱纹,叙述着他一生的故事。历史的行程,如同人的命 后来,那场几近撼动我国文化根基的“红色风暴”来临了,沈
运那般不可预料。你无法沿着河向前奔跑,因为你不过是这条长河 鹏年老先生这样的文人自然难逃其影响。在此危急存亡之时刻,这
中被水花翻卷起的一粒细沙,不得不随着江水一起流淌,直到落回 些作品却得到了保全,正因他冒着巨大风险,从上海赶回了自己位
河底的那一天…… 于苏州城中的老家,将自己呕心沥血之作藏于老家之中,然后毅然
四明体育弄,一条充满着海派文化气息与历史韵味的弄堂,地 前往五七干校,接受改造。文人的智慧与革命者的铁骨,在此彰显。
上的跳格子游戏,似乎正述说着老一辈人们童年时的欢声笑语,墙 “我们兄弟姐妹 6 人,其中 1 个妹妹嫁给了美国人,亲家是飞虎
上的水泥拉毛,默默记录着一天又一天的光和影。弄堂处于上海的 队成员,与中国有深厚的友谊。我爸爸几乎每年都要去一次美国,一
老区,但文化不老,历史不老。 方面探亲访友,另一方面也为了了解地球另一端的景象,丰富自己阅
踏入位于四明里弄中的一栋小洋楼,见到一代伟人沈鹏年老先 历。并同时创作了《美欧游记》,介绍各国风土人情、历史,回忆自
生的儿子,这一次,我们有幸成为了历史的倾听者与记录者。“我爸 己童年、早年经历等。”沈老先生从此也与欧美结下了不解之缘。
爸沈鹏年老家苏州,1927 年出生,1940 年到上海,初到上海,在布 晚年,老先生热心于公益事业,时常在医院资助那些患重病的
店当学徒,后到染织厂工作,参加地下党,后担任工会主席和党支部 孩子,并给予他们关怀。治疗费用如天文数字,从沈先生手中一笔
书记。50 年代,从染织厂调至机关长宁区宣传部工作,因非常爱好 笔捐出,那些孩子的生命因此得以延续。曾经有个孩子得了绝症,
文学写作,后又调到天马制片厂创作组担任资料组组长。利用业余 奄奄一息。沈先生看在眼里,心如刀割。他强忍心中的痛楚,微笑
时间编著了《鲁迅研究资料编目》,1957 年完成,上海文艺出版社 着问那个孩子:“你有什么想要的礼物吗?”那个孩子身上插满了
出版,由郭沫若提写书名。是我国第一部鲁迅编著,此书在文坛上 管子,微微睁开了眼,用颤抖而又微弱的声音说道:“爷爷(医院
非常有名,苏联、日本教授慕名拜访我爸爸,交流体会。”随着老 的孩子们称他为爷爷),我想要个美国的洋娃娃玩具。”听罢,沈
先生的儿子的讲述,沈鹏年老先生的人生画卷在我们面前展开了。 老立马致电在美国的子女,没几天洋娃娃便寄到了。沈老先生立马
沈老早年投身革命,但却并非肩扛枪杆子的士兵,而是一个手 奔赴医院,把洋娃娃递到了孩子手中,并抱着那个孩子。孩子看到
执笔杆子的文人,解放前和其他大部分文职人员类似,主要参与宣 了手中的洋娃娃满足地闭上了双眼。他的嘴角,还挂着和洋娃娃脸
传工作。沈老先生的传奇人生,还要从解放后说起。他是一个热爱 上一样安宁的微笑。这个故事在沈老先生的邻居当中广为流传。
鲁迅文学的人,因此也将自己大量的精力投入了对鲁迅的研究中。 由于时间的仓促和自身能力的有限,我们没能获得更深入的资
他在解放初期写出了影响中外的《鲁迅研究资料编目》,受到了国 料,但我们至少记录了一位伟人的平凡与不平凡,并记下了这篇文章。
内外的赞誉。六十年代初,沈先生调到天马制片厂创作组担任资料 希望通过它来表达对沈鹏年先生的深深怀念,并借此把他的精神品
组组长,正准备筹划拍摄《鲁迅传》,剧本也已由老先生编写完成, 质发扬光大。
先行者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上海发生了质的飞跃。码头,汽车,高楼在不断发展。从前的小渔村早
已不复存在,平房里弄不再盛行,渐渐被高楼大厦所取代,商业街纵横交错,经济更加繁荣,生活更加美好。
南京西路就是上海中国商业街中最具代表性的。
南京西路以前被称为静安寺路,是英国租界的一部分。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政府正式接收上海租界,将“静安寺路”
民办上海上外静安外国语中学/熊婷君
更名为南京西路。这里至今仍保持着租界时代大约 20 米的路幅,西端是由万国公墓改建的静安公园。
旧时的南京西路,已经逐渐地繁荣起来。上世纪三十年代,这里的舞厅业迅速发展,百乐门舞厅、夜总会舞厅都是当
时较为著名的。“叮叮当,叮叮当”,有轨电车穿梭在南京西路上。身着旗袍的摩登女郎手腕上挎着手袋,轻轻踏上电车
的踏板;头戴礼帽的老人斜倚在车厢里的长椅上,漫不经心地观望着车窗外的南京西路。
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南京西路商业街建设步伐加快,面貌大为改观。整条商业街大店
小铺鳞次栉比,各种时尚名牌入驻其中,街边高楼大厦耸立。到了晚上,整条南京西路灯火通明,那气氛,比之白天更为热闹。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南京西路逐渐褪去以前的历史气息,变得摩登、雅致,始终散发着国际大城市的气息。只有街
边绿荫里少见的石库门建筑,才见证了整条南京西路发展与建设的历程。
在南京西路上,城市生活的精髓渗透其间,历史变迁造就了其深厚的文化积淀,那些老石库门建筑悄悄藏在街边的绿
荫里,静静地诉说着上海的摩登。漫步南京西路,穿越时尚经典,我看到的是隐藏在层层高楼之间坎坷却光明的改革之路。
南京西路的改革,发展了经济,便捷了人民。南京西路的改革,在人们的心中留下的深刻的意义。正所谓先行者“事
业要先导,观念要先行”,南京西路的改革,也同时让整个静安区做了一次“先行者”。
上海,现在真的就如其城市精神那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
上海,精彩每一天。静安,争做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