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源总量控制

004009005003

静安区生态环境局2024年工作计划

【发布日期 :2024-08-22 10:19 点击次数:】 【字号: 【我要打印】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贯彻落实全国和本市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全面推进美丽静安建设的起步之年。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和区委区府坚强领导下,全局系统将继续深化污染防治攻坚成果,努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加快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实现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

    一、加强协调指导,推进重点任务落实

环保督察迎检:认真做好第三轮中央和第二轮市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迎检工作。制定工作方案。针对督查检查问题和群众投诉重点,协同部门、街镇开展回头看自查,巩固整改成效。进一步加强重点领域、点位的排查梳理,分析研判督察风险点,确保整改措施到位,整改成效落地。

“无废城市”建设:根据《静安区“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统筹协调各部门推进落实,大力宣传“无废”文化。聚焦无废学校、无废医院、无废机关、无废快递网点等,开展“无废细胞”建设和申报评估,创建20个以上“无废细胞”。启动“无废城市”智慧平台开发建设,拓展管理应用场景。

双碳工作推进:持续推进区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和重点碳排放单位监管,深入开展低碳社区、低碳发展实践区创建和减污降碳案例征集,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管理水平。全面启动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二、聚焦主要领域,深化污染防治攻坚

空气污染防治:做实做细区小尺度空间空气质量预测预报和溯源处置系统,进一步优化区空气质量监测网点布局,确保及时预警,精准判断,快速处置。落实《静安区清洁空气行动计划(2023-2025年)》,聚焦工地、餐饮、汽修、加油站、机动车及非道等重点领域,持续开展专项整治,完成年度重点任务。深入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加大臭氧和颗粒物污染协同治理力度,力争本区空气质量稳中向好、持续提升。健全完善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机制,做好第七届进博会空气质量保障。

水污染防治:落实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有效管控入河污染物排放。持续打好消黑除劣成效保卫战,力争考核断面II类水比例逐步提高。加强医疗机构医疗废水自动在线监控,开展涉水问题专项执法。

土壤污染防治:根据《上海市土壤污染防治条例》,落实建设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强重点区域建设用地风险防控和安全利用,持续巩固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100%成效。探索环境修复+开发建设模式试点,推动117a-06117a-0709地块开展修复+”模式。

噪声污染防治:对照《上海市噪声污染防治行动方案(2024-2025年)》和年度任务清单,实施区噪声污染防治行动。细化分解部门职责分工,开展专题培训指导。加强夜间施工管理,深化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加快宁静小区试点建设。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建立健全危险废物、医疗废物、一般工业固废、新污染物分级分类管理。完善危废医废分级收运体系,畅通小微企业、小型医疗机构危废、医废收运处置最后一公里。提高辖区内一般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水平,探索一般工业固废纳入可回收物回收体系实施路径。加强新污染物协同治理,配合做好新化学物质跟踪检查评估。

环境安全防范:夯实辐射安全底线,加强安全监管力度,压实辐射安全主体责任。持续推进环境应急能力建设。修订《静安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强化环境风险防控。

三、加强联动保障,提高现代治理水平

环评和排污许可:严格把好三线一单等环境准入关口,做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加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落实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有序推进重点行业新版排污许可证(副本)换发,开展排污许可证常态化质量抽查和执行报告检查,确保提质增效。跨前做好市区重大项目审批服务,配合做好工业上楼项目落地。

环境执法:加快推进执法大队规范化建设,深入开展生态环境执法大练兵。针对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等违法犯罪行为开展三打专项行动。完善污染源分级分类监管体系,持续开展污染源信息动态更新,推行以信用评价为基础的差异化执法,动态调整执法正面清单。加强执法数字化全程应用,推进固定污染源一证式执法。加强非现场监管、大数据分析、高科技执法装备应用能力,不断提升执法能力和水平。

环境监测:全面完成水气声环境质量、污染源执法检查、信访投诉等监测任务。继续深化小尺度空间区域空气质量精细化管理,强化污染成因动态监测和风险预警评估,为大气污染治理提供技术支持。拓展区域地表水环境多场景应用,开展电磁辐射车载巡测,逐步构建现代环境监测体系。持续开展排污单位自行监测监督检查,做好环境监测社会化服务机构的技术监管。

智慧环保建设:动态更新固定污染源信息库,横向拓展纳管范围,探索推进固定污染源点源向综合污染源线源、面源延伸。推进全域纳管成果转化,加强污染源预警分析和动态管控,实现三监联动双随机全任务全流程数字化,推动联动核查常态高效。做强企业环保码2.0—污染源纳管码,赋能行业管理、企业自治和一网统管,提升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能力。

环保法治建设:落实法治建设责任,贯彻行政执法三项制度,严格规范生态环境行政行为。常态化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线索筛查,加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公益诉讼机制衔接,强化执法司法联动,加大环境违法行为打击力度,积极开展法治专题培训、以案释法案例编制、执法过程普法等工作。

环保宣传教育:围绕美丽静安主题,积极开展六五环境日、生物多样性日、低碳日等生态环境宣教活动。持续开展环保短视频制作大赛,联动各部门加大法制宣传、环保宣传力度,做大宣传格局。充分发挥双微平台等载体宣传效应,发动线上线下公众参与,不断扩大环保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四、进一步武装思想,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强化宗旨意识:坚持生态惠民,从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出发,深入做好群众信访投诉工作,发挥在噪声和餐饮油烟污染热线投诉上的牵头作用,加强统计跟踪、预警分析和协调处置。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和问题解决率,确保在全区和全市的热线投诉处理中排名靠前。

党组织建设: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各项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深化拓展第二批主题教育成果,开展集中纪律教育。围绕“静邻”党建品牌跃升年,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继续打响“静环号”党建品牌和各党、团组织“一支部一品牌”,持续提升基层党建引领力和品牌显示度,充分发挥“两个作用”。

    队伍和作风建设:配合全区开展机构改革,落实各项任务部署。持续做好优秀年轻干部培养和导师带徒工作,充分激发干部队伍活力。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巩固深化“四责协同”机制,积极配合区纪委和第六派驻纪检组履行监督责任。围绕全市“净风”行动,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纠“四风”树新风,建立局系统政府购买服务监管制度,加强对购买服务项目的全过程管理。推动警示教育制度化常态化,营造风清气正的廉政文化氛围。  


浏览器
使用说明

您的浏览器不在兼容范围内,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可用建议使用以下浏览器:

您的浏览器在兼容范围内:

Google Chrome浏览器 63版本及以上; 360浏览器非兼容模式9.1版本及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