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殊食品是什么?为何被称作特殊食品?
特殊食品是什么?为何被称作特殊食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的定义,特殊食品包括三类: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含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食品等。
上述三类食品都有不同于普通食品的风险特点和食用人群,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义务与国家对相关产品或者配方都有不同于普通食品的管理要求,因此归类特殊食品予以严格管理!
除保健食品中的营养素补充剂之外,其他特殊食品实行严格注册制管理。
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保健食品》(GB 16740-2014),保健食品,是指声称并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
即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的食品。
➤营养素补充剂实行备案制,备案号:食健备G年份+序列
➤其他保健食品实行注册制,2003年之前卫食健字年份+序列,2003年后国食健字年份+序列
一、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
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通则》 (GB 29922-2013)和《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良好生产规范》(GB29923-2013),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是指为了满足进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碍、代谢紊乱或特定疾病状态人群对营养素或膳食的特殊需要,专门加工配制而成的配方食品。
包括1岁以上人群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和1岁以下的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部分产品相当于药字号的肠内营养制剂。
该类产品应在医生或临床营养师指导下,单独食用或与其他食品配合食用。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的配方应以医学和(或)营养学的研究结果为依据,其安全性及临床应用(效果)均应经过科学证实。分为三类:
1、全营养配方食品
可作为单一营养来源满足目标人群营养需求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
2、特定全营养配方食品
可作为单一营养来源能够满足目标人群在特定疾病或医学状况下营养需求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如适合糖尿病人的低GI(血糖生成指数)配方。
3、非全营养配方食品
可满足目标人群部分营养需求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不适用于作为单一营养来源。
二、婴幼儿配方食品
婴幼儿配方食品包括婴儿配方食品与较大婴儿和幼儿配方食品,婴儿是指0~12月龄的人,较大婴儿是指6-12月龄的人,幼儿是指12~36月龄的人。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婴儿配方食品》 (GB 10765-2010),要儿配方食品包括乳基婴儿配方食品和豆基婴儿配方食品。
1、乳基婴儿配方食品
是指以乳类及乳蛋白制品为主要原料,加入适量的维生素、矿物质和/或其他成分,仅用物理方法生产加工制成的液态或粉状产品。
适于正常婴儿食用,其能量和营养成分能够满足0~6月龄婴儿的正常营养需要。
2、豆基婴儿配方食品
指以大豆及大豆蛋白制品为主要原料,加入适量的维生素、矿物质和/或其他成分,仅用物理方法生产加工制成的液态或粉状产品。
适于正常婴儿食用,其能量和营养成分能够满足0~6月龄婴儿的正常营养需要。
3、较大婴儿与幼儿配方食品
指以乳类及乳蛋白制品和/或大豆及大豆蛋白制品为主要原料,加人适量的维生素、矿物质和/或其他辅料,仅用物理方法生产加工制成的液态或粉状产品。
适用于较大婴儿和幼儿食用,其营养成分能满足正常较大婴儿和幼儿的部分营养需要。
注意:保健食品不是药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购买保健食品时一定要留心以下几个要点:
1、正确认识保健食品
我国对保健食品的功能范围进行了严格的限定,包括增强免疫力、辅助降血压、减肥、通便等27种功能。
保健食品是食品,不是药物,适宜特定人群食用,用于调节机体功能,而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类似“治疗肿瘤、预防或治疗糖尿病、治疗高血压、预防老年痴呆”等声称通通不合法。
消费者特别是少年儿童、中老年人以及疾病患者在选购保健食品时,要谨防商家的虚假夸大宣传行为,更不能将保健食品用于治疗疾病。
2、识别保健品标志
消费者选购保健食品时,要认准产品包装上的保健食品“蓝帽子”标志和注册号/备案号,要看清保健食品的标签和说明书。保健食品的标签和说明书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要根据保健食品的保健功能、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等信息科学选择,并按标签、说明书的要求食用,切忌盲目购买和使用。
3、正确选择购买地点
选购保健食品要到正规的商场、超市、药店等具有保健食品经营资质的经营单位购买,牢记“一查、二看、三不偏听”,购买后索要并保存好发票或销售凭据。
4、谨慎选择网购电商平台
网购保健食品要通过正规的电商平台,仔细核对其食品经营许可证、保健食品注册证书或备案凭证信息。切勿轻信来源不明的微商、朋友圈、微信群、小程序等。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商品按个人自用进境物品监管,不执行有关商品首次进口许可批件、注册或备案要求。消费者应注意选购风险,购买前要认真、详细阅读电商平台上的风险告知书内容,结合自身风险承担能力做出判断,同意告知书内容后方可下单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