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静安区审计“十二五”工作思路
“十二五”期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审计工作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提出的“高起点、开放型、国际化”发展目标,以全面构建区域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为核心,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工作思路。
一、“十一五”期间工作回顾
“十一五”期间,审计工作取得长足的发展,各项计划目标得到有效落实。财政建设类专项资金审计全覆盖;部门预算执行审计违规违纪比率控制在1%以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全部转向自然人;绩效审计内容所占比例超过60%,提前两年完成审计署相关要求;审计结果公告各项管理制度已得到完善,公告已步入制度化轨道。
“十一五”期间,区审计局取得“市文明单位”、“市劳模集体”、“市共青团号”、“市军民共建先进集体”、“市级学习型机关”、“市审计机关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在年度区机关部门绩效考核中,获2次优秀、1次先进、1次良好。
二、“十二五”期间工作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坚持“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工作方针,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更加注重服务区域经济健康运行,更加注重加大对区域经济政策和中心工作执行情况审计力度,更加注重从宏观层面揭示、分析和反映问题,在更高层面发挥审计保障区域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
(二)总体目标
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个中心研究和部署审计工作,努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服务政府为目标,深化公共财政审计,促进社会公共资源合理配置;以责任政府为核心,强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促进科学决策机制的形成和权力制衡机制的建立;以高效政府为导向,加强绩效审计,推进政府部门管理创新和运行机制优化。以增强审计人员责任感和使命感为目标,打造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一流的审计干部队伍。
(三)主要任务
1、财政审计
财政审计在坚持财政资金使用的合法合规性基础上,促进财政资金使用绩效水平提高,促进公共财政体系的逐步建立,全面提升预算执行审计的层次和水平。
发挥财政审计宏观性、整体性和建设性作用,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探索以财政管理审计为核心,以部门预算执行审计、财政专项资金审计、政府性负债审计等为基础的财政审计工作体系。
2、经济责任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以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情况为主要审计内容,重点评价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实和执行情况,部门管理优化和行政效能提高情况;推动审计成果运用,发挥经济责任在干部管理监督、推动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健全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程序、评价及成果运用等;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审计整改以及责任追究等结果运用制度;健全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组织协调机制,促进联席会议运转有序、工作高效。
3、政府投资审计
立足服务国际静安建设,对“十二五”规划期间区政府重大投资项目、重大民生项目实施全过程跟踪审计,重点关注财政资金投入与目标的实现程度、社会事业发展的均衡性、群众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以及提升城区形象等。
改变投资审计的思维方式和组织形式,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系和配合,促进建立“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的真正分离”的政府投资运行机制。
4、绩效审计
全面扩展绩效审计范围,把其从经济效益评价扩展到政府管理、行政执行力、行政效能等方面;把其从单个专项绩效审计扩展到所有审计类型项目。
强化绩效审计评价的宏观性。审计评价从政策、法规的层面加强分析研究,通过评价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资源环保效益等综合效果,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推动相关部门单位深化改革和提高管理水平,为区委、区政府的宏观决策提供参考。
5、队伍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以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为核心,把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与加强审计队伍建设相结合,构建学习型审计机关。以建设学习型审计机关为抓手,引导树立全员学习、终身学习和全程学习的思想观念,牢固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
增强业务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分层次、分职级、分类别、分专业地开展培训。
加大“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大力引进各类高素质人才。
(四)主要措施
1、以财政审计为龙头,促进多种审计类型有效结合,发挥审计整体效应
为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积极创新审计方式和工作思路,将通过“三整合”发挥财政审计龙头作用,整合审计资源。
一是项目计划整合。积极发挥财政审计的宏观和全局作用,统筹部署审计工作,统一调配审计资源和组织实施审计项目,实现项目有效整合,从根本上提升审计工作的层次和水平。
二是审计内容整合。以服务财政审计为核心,有效促进合法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相结合、审计与专项审计调查相结合,从政策执行、资金使用、资源利用和行政效能等区域宏观财政方面综合考虑其效益、效率和效果,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
三是审计方式整合。根据项目特点和服务财政审计要求,科学选择审计、审计调查和跟踪审计等方式,积极探索和推广多专业融合、多视角分析、多方式结合的管理模式。
通过整合,协调各种资源和要素,加大审计力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审计的各种需求,提高审计的效果和影响力。
2、探索创新政府投资审计方式,促进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有效结合,发挥审计最大效益
随着政府投资项目的逐年增加,在现有人力、物力条件下,审计很难满足政府和公众的要求,为了实现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全覆盖,全面履行审计职责,区审计局将积极创新政府投资审计模式,形成国家审计机关牵头组织协调、社会中介机构具体实施、远程计算机审计平台实时监控的“三位一体”的全新投资审计模式,利用好社会审计中介机构力量,通过计算机审计技术的运用,创建远程审计工作平台,随时监控投资项目流程和全过程跟踪审计质量,及时促进审计整改,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探索解决国家审计资源紧缺、监督效率和跟踪效果提高等问题,加强投资审计质量控制,全面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3、以降低区域经济运行风险为核心,积极推进绩效审计发展
为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宏观性和前瞻性,绩效审计应通过发现和提示政府运营风险,让职能部门及时采取措施应对风险、提高绩效。
以风险导向计划管理。制定绩效审计计划时,要在财政审计的指导下,对区域经济运营风险进行评估,审计计划安排重点将放在全局风险和高风险领域,比如公共影响领域和社会特别关注领域。
以风险导向审计实施。绩效审计实施应基于微观项目,审计形式可分成投入审计、过程审计、产出审计和影响审计,审计实施时,通过各环节对风险的识别、评估、反馈与应对,发挥揭示问题、提示风险、改进机制、抵御风险的作用,达到绩效增值目的。
以风险导向宏观绩效评价。绩效审计实施针对区域经济运营的某个点,以点进行深层次剖析,挖掘出区域经济宏观性面上问题,并作出宏观绩效评价,以充分发挥绩效审计在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中的“免疫系统”功能。
4、强化管理,促进审计更高层次发展
加强审计项目质量管理,根据新《国家审计准则》相关要求,全面修订区审计局ISO9001:2008国际质量管理体系,以保证新《国家审计准则》在审计中得到全面贯彻执行,同时,也保证审计质量管理体系平稳运行。
加强机关内部管理,完善内部管理各项制度,以形成“工作有标准、做事有规则、管事有规章、办事讲程序、干事讲效率、考核讲绩效”的工作氛围。
倡导“敢讲真话、忠诚敬业、谨慎勤思、追求卓越”的静安审计精神,将审计文化理念融于审计管理,以促进各项审计工作更高层次发展。
5、以建立数字审计为中心,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
推进审计管理的数字化,把数字化技术应用到机关行政管理和审计质量控制的各个环节,提高审计管理数字化的整体水平。
提高审计实施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以审计署现场审计软件为平台,以规范计算机审计过程、提高审计效率为目标,探索计算机审计操作体系和计算机审计新方法。
6、充分利用区审计学会等载体,实现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资源有效整合,不断推动我区审计工作发展
建立内审联系制度。建立国家审计人员与内部审计人员一对一联系制度,使审计与其他部门的交流和沟通常态化,促进部门内控制度的完善,减少违法违规问题的发生。
加强社会审计交流与合作。建立社会审计交流与活动制度,促进社会审计机构间资源共享与业务合作,避免无序竞争,做大、做强我区审计服务业;有效整合社会审计资源,积极推动审计理论研究,以不断提高我区审计业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