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计划起草背景
近年来,静安区围绕“15分钟体育生活圈”目标,建成静安体育中心、东茭泾市民健身步道、大宁公园市民健身长廊、苏州河两岸步道等一批优质公共体育设施,完成静安区运动健身中心和静安体育馆的综合改造工程。全面完善社区级健身设施布局,从综合力量训练、益智休闲、康复保健、体质测试等多元功能出发,分批对全民健身器材进行升级与翻新,推行骨干社会体育指导员定期巡查制度,确保体育设施完好率达到100%。认真落实《上海市体育设施管理办法》,推动区属体育场馆向市民优惠开放,公益开放人次逐年创新高,年均接待健身市民近120万人次。在全市率先实现学校体育场地面向社会开放,受到社会各界好评。全市首创“共享市民球场”模式,成功覆盖区属公共篮球场、羽毛球场、足球场、健身房,年均接待健身市民近30万人次。“十三五”期间,体育场地面积达到727625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预定目标0.688平方米,全区已形成由3个区级体育场馆(区全民健身中心迁建中,不计入内)、3个社区市民健身中心、663处市民益智健身苑点、25片市民球场、12个市民健身房、48个楼宇健身室以及32条健身步道组成的布局合理、普惠性强、点线面结合的全民健身设施圈,“15分钟体育生活圈”在社区的覆盖率达到100%。
看到机遇的同时,也要正视挑战。静安区体育规划用地不足,未来增量空间不大。公共体育设施紧缺且结构性分布不均衡,导致公共体育资源局部区域、时段饱和甚至超负荷运作与部分资源利用率低的现象并存。区域大中型体育场馆布局基本合理,但对南北高架以西、内环高架以北的区域辐射能力有限;共享市民健身房在中环以北分布较少,仅有1处;中环—南北高架附近主要为园区、厂区,健身苑点分布相对稀疏。
二、计划编制推进情况
按照区委、区政府、市体育局决策部署,区体育局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国办发〔2020〕36号)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全民健身工程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意见》(沪府办〔2021〕8号),在专题调研、分析论证、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起草了《静安区体育健身设施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和《静安区体育健身设施可利用空间目录(2021版)》,并征求了相关部门意见。该计划按照各方意见进行了修改完善,形成了送审稿,并已报区分管领导同意。经区府办法制审核无异议后,报区政府常务会审议。于8月31日由静安区政府印发计划文本,并于9月6日在静安门户网站上发布。
三、计划主要内容
《 静安区体育健身设施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发展现状。从静安人口分布、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存在的不足等方面系统梳理静安区域体育设施建设存在的优势与面临的挑战。
第二部分是建设目标。力争到2025年,新增健身设施总量5万平方米以上,新、改建143个体育健身设施项目,本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力争超过0.74平方米以上。全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47%,市民体质达标率达到全市前列。
第三部分是建设任务与五年行动计划。明确了“十四五”期间,新建1个区级大型体育场馆(静安区全民健身中心),包含屋顶运动场、游泳池、跑道、全民健身馆、多功能体育馆等设施类型;新建1个体育公园(彭越浦楔形绿地二期项目)、7个长者运动健康之家;新、改建100个市民益智健身苑点;完成天目西路街道、彭浦新村街道等5个街道社区市民健身中心的建设;新建10条市民健身步道,总长5公里,逐步建立覆盖全域的步道体系,基本实现街镇全覆盖;新、改建3个都市运动中心,其中1个园区型、1个商区型、1个户外型;新、改建10个市民健身驿站;完成静安区体育中心的配套工程改造。新增配置智能健身器材等智能设施设备的智慧健身设施80处,信息化数字升级改造公共体育场馆3个
。全面整合“静安体育公益配送”“共享运动场”“你点我送”“静安体育公众号”等互联网平台,打造静安体育“智信”管理系统,通过“一口接入”的前端服务为市民提供智能化、快捷化、个性化的运动健身新体验;以智能场馆群、全民健身数据可视化系统等后端服务推进办公协同化、管理信息化,实现“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的目标。
第四部分是保障措施。主要从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策落实、保障资金投入、提升运营活力、审慎监督评估六方面,明确组织实施责任,确保计划实施到位。

留言咨询
纠错
1.错误类:*
2.出错页面的地址(浏览器地址栏里面的地址):*
3.内容标题:*
4.为了方便我们更准确及时的处理错误,请尽可能详细填写你的操作经过:*
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