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作为 开拓创新 建设区级民防教育培训基地
闸北区民防教育培训基地认真按照上海市民防办《关于加强本市民防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工作的意见》(沪民防[2012]6号)和《关于规范本市区县民防教育培训基地建设的指导性意见》(沪民防[2012]52号文)的精神要求和建设标准,在市民防办领导和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在市民防办相关业务部门的强有力指导下,在区教育局、区红十字会、芷江西路街道、市北初级中学等相关部门的配合支持下,由区民防办结合地下民防工程改建而成。基地结合区域发展和民众需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战时防空、平时防灾为职能,以民防工作向社会拓展,向基层延伸为出发点,面向区域内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民众、学校师生及社会团体,以防空防灾知识展示、技能培训、实践体验为平台,致力于提高机关、企业、学校、社区等社会团体防空防灾的意识、组织指挥和应急处置能力,提高民众师生的防护知识和自救互救技能。
(一)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市民防办《关于加强本市民防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工作的意见》(沪民防[2012]6号)下发后,办党组即组织班子和相关科室人员进行了专题学习和研究,统一了思想,形成了五点共识:一是开展防空防灾知识宣传、教育培训是民防部门的基本职能。建设民防教育培训基地是拓展民防宣传、教育培训的具体手段,是提升民防形象的有效途径。二是推进教育培训基地建设是做好城市安全运行、社会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提高民众师生防空防灾知识技能的重要平台,是一项服务于民的民生工程。三是推进教育培训基地建设是贯彻落实上级指示要求的具体行动。我们应该雷厉风行地做实做好。四是要紧密结合区域实际,开展认真调研。形成对建设的场所、定位、规模的初步方案。五是将教育培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及初步方案及时向区政府和市民防办协调沟通。
(二)明确定位,编制方案。准确的定位是确保教育培训基地有效运作的基本保证。为此,我们在教育培训基地建设的定位上,做到“七个确保”:一是确保选址合理。我们将教育培训基地选择在位于区域中南部的芷江西路街道且交通比较便利的西藏北路,便于区域各街镇、社区、企事业单位参观培训。二是确保平台共享。区教育培训基地地处市北初级中学、南山居民社区和中心绿地应急避难场所中心,建成后将拓展为民防学校、标准化社区民防建设和应急避难场所的互动示范点。三是确保对象合适。区教育培训基地建设的展示、体验内容主要面向对象为社区民众和学校学生,兼顾党政机关和社会单位,力求简洁、直观、通俗易懂。四是确保功能配套。教育培训基地建设有三个功能,即培训功能、展示功能、体验功能。实现了教、学、练有机地结合。五是确保平战结合。我区教育培训基地利用闲置的民防工程改造而成,战时将作为芷江西路街道指挥所,平时作为区教育培训基地,充分发挥了民防工程平战结合的效应。六是确保管理合情。区教育培训基地在没有编制、没有专项经费、没有人员的情况下,为确保建成和正常运转,我们采取区民防办、街道、学校联合管理的模式实施管理,实施民防、社区、学校资源共享。七是确保发展需要。区民防教育培训基地力求高科技多功能建设。力求硬件设施10年不落后,软件设施能随时更新升级,知识技能学习体验配套。在此基础上,我办会同上海结建民防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编制了闸北区教育培训基地建设方案,会同上海天映多媒体传播有限公司编制了教育培训基地布展和体验项目建设方案。
(三)加强协调,赢得支持。一是办主要领导将推进教育培训基地建设思路和方案,积极主动的向分管区长和市民防办分管领导和业务处室进行汇报和协调沟通,得到了分管区长和市民防办分管领导和业务处室的大力支持,区政府落实财政资金100万元用于教育培训基地布展建设,市民防办落实民防结建经费460余万元用于街道指挥所改造和教育培训基地基础建设,其中街道指挥所工程改造经费240余万元,教育培训基地基础设施改造经费220余万元。区教育培训基地建设期间,市民防办沈晓苏主任、费跃副主任、分管副区长、区人大领导以及市民防办相关处室多次到基地建设指导,为区教育培训基地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是积极主动与相关部门的协调沟通,得到了区教育局、区科委、区红十字会、芷江西路街道、市北初级中学等相关部门的配合支持:芷江西路街道协调落实了社区出入口改造和网络线路接入的配合工作,并安排两名人员协助教育培训基地运行管理工作;区教育局积极配合工程改造和学校出入口改造,计划安排落实小学的四年级和中学的初二年级作为每年民防知识技能培训的轮训年级,并安排两名民防老师充实教育培训基地运行管理人员。区科委积极配合教育基地网络线路的安装调试。区红十字会无偿提供了体验项目中的心肺复苏和止血包扎的全部设备器材和操作技能软件,确保了区教育培训基地建设的顺利进行。
(四)严格标准,规范建设。我区教育培训基地建设,严格按照市民防办《关于加强本市民防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工作的意见》(沪民防[2012]6号)和《关于规范本市区县民防教育培训基地建设的指导性意见》(沪民防[2012]52号)两个文件规定的建设程序、建设内容、建设标准和要求实施建设。一是立项审批,验收规范。我们将教育培训基地建设的相关方案分别按程序报市民防办相关部门审核,其中街道指挥所改造和区教育培训基地基础设施工程改造方案报市民防办工程处进行审核,指挥通信布局方案报市民防办指通处进行审核,教育培训基地布展和体验项目建设方案报市民防办科宣处进行审核,布展和体验内容方案报市民防办教育培训中心进行审核,同时,按规定程序实施了对教育培训基地建设中的工程招标、施工许可、消防、设备设施等建设项目的审核审批和备案。工程竣工后,由市民防办建管处、指通处、科宣处和消防部门组织了对基地各项目的竣工验收。二是建设标准规范。我们严格按照市民防办6号文件的要求,按照组织管理、场地实施、接待能力三项标准完善建设。在组织管理上,建立了管理机构,明确了分管领导,并派管理人员到市民防办教育培训中心进行了学习培训,并正在着手制定教育培训计划、实施方案,建立登记考核制度,指定安全保障和应急预案。在场地实施上,面积符合区级教育培训基地300平方米以上的要求,达到了1166平方米。全年开放天数不少于150天。基地采用文字、图片、实物、音响、视频、软件模拟、实际操作体验等有机地结合,达到了市民防办要求的融趣味性、互动性一体。教育基地内各项安全指示标志、警示标志完善明显,民防工程设备设施齐全,性能完好,并规范了民防工程设备实施的管理和完善了各类指示标志。在接待能力上,确保参观培训人数。区教育培训基地年计划接待参观培训人数15000人,其中学校师生12000人,社区民众2000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党校1000人。三是建设内容规范。我区教育培训基地严格按照市民防办52号文规定的2个方面、14个内容实施建设。其中,人民防空宣传教育展示内容9个,人民防空技能型体验项目5个,同时增加了城市防灾8个内容,并对展示和体验项目进行了拓展和创新,如体验项目,我们开发了一套融8个防空防灾技能的游戏操作软件。
(五)立足勤俭,追求实用。我区教育培训基地按照市民防办提出的“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采取结合修建或植入民防宣传教育内容等方式开展基地建设。要按照少花钱,办实事的原则,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的要求实施建设”。一是结合闲置的民防工程改造建设,不但节省了基础设施的投入,还发挥了民防工程平战结合的效应。二是结合区域资源,完善民防教育培训基地各类设备设施。如我们植入区红十字会的设备器材来充实教育培训基地的体验内容,吸收学校和街镇的人员来充实教育培训基地的管理,利用区域街道、社区的网络线路接口完善教育培训基地网络接口等,既完善了功能和管理体制,又节省了人力和开支。三是力求简单实用。我区教育培训基地没有采用豪华的设备设施,没有4D影院、幻影成像等高成本的技术手段设施,一切从实用节俭的原则出发,尽管功能设施很全,但投入成本较低,整个教育培训基地建设除基础改造建设外,总共投入经费100万元不到。
(六)主动作为,力求创新。我区教育培训基地建设,从领导到具体办事人员均牢固树立了主动作为、力求创新的思想。一是以自己动手为主,尽可能自己能做的绝不花钱请人做,如基础改造方案、布展方案、体验操作方案基本上都是我办自己编制的,展示的知识内容都是我办自己查找确定的,聘请制作方案的单位只是按要求制作规范的文本。二是以开拓创新为主,在功能上我们增加了教育培训功能,增加了民防工程的维护管理内容,确保了教育培训基地的功能更加完善。在展示内容上,我们拓展了防空防灾的知识,确保了知识更全面、更广泛。在体验内容上,我们增加了游戏软件操作体验,增强了趣味性。在展示形式上,采取文字、图片、实物、音响、视频、网络的有机结合,增强了学习体验的效果。特别是防空防灾游戏软件的开发,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拓展民防教育宣传的平台和手段,并将它普及到社区和民众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