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区第五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序号 | 项目类别 | 项目名称 | 申报单位 |
1 | 传统美术 (Ⅶ) | 海派篆刻 | 上海博爱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
2 | 传统技艺 (Ⅷ) | 陈皮茶窨制作技艺 | 上海石生实业有限公司 |
3 | 传统技艺 (Ⅷ) | 羊绒服饰编结技艺 | 上海有意无意羊绒服饰有限公司 |
4 | 传统医药 (Ⅸ) | 施氏伤科 | 上海市静安区江宁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
5 | 传统医药 (Ⅸ) | 海派杜氏外科 | 上海市中医医院 |
6 | 传统医药 (Ⅸ) | 海派药膳疗法 | 上海市中医医院 |
7 | 传统医药 (Ⅸ) | 蔡氏妇科疗法 | 上海市静安区中医医院 |
静安区第五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简介
一、海派篆刻
海派篆刻是清末民初在上海地区兴起的篆刻艺术流派。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印人纷纷迁居上海谋生,在上海这个百花齐放、多元包容的大都市,走进新天地的这部分印人在沪滨逐步沉淀孵化,将传统的篆刻技法与时代的潮流相结合,与本地的艺术家融合为一支阵容浩大、更具创作活力的海派篆刻家群,出现了名家云集、人才荟萃的盛况。
第一代:赵叔孺。他在书、画、印等方面有卓越成就,时人将其与吴昌硕誉为一时瑜亮。
第二代:方介堪,师从赵叔孺,有出蓝之誉,印作雍容大度、技法娴熟,其鸟虫篆印更是独步当代,是海派篆刻杰出的。
第三代:刘一闻幼受庭训,得到方介堪、方去疾、谢稚柳、唐云等海派名家教诲,以典雅清逸的独特艺术风格驰誉印坛。
第四代:沈爱良,拜刘一闻为师。潜心从艺三十多年,作品雅洁秀逸、古穆冲淡,擅长圆朱文印和人物肖像印创作,兼擅书法和丹青。1992年起担任全国大学生优秀国学社团秋石印社指导老师近30年,被授予“上海市高校社团优秀指导教师”称号,培养出近千名篆刻爱好者,是赵氏第四代海派篆刻传人中的主要代表人物。
二、陈皮茶窨制作技艺
陈皮茶技艺源自唐代煎茶法,历经宋元明清至今,已有深厚历史底蕴。至清代,陈皮开始被视作茶中香品,尤其在上海及江南一带盛行。近代以来,陈皮茶技艺不断发展,尤其在上海,陈皮茶已成为民众喜爱的饮品。
叶氏家族传承五代,精益求精。叶氏陈皮茶以七年老白茶与七年以上老陈皮为主要原料,通过独特窨制技艺融合而成,茶香醇厚,口感爽滑,深受茶友喜爱。叶氏家族自1915年创办“叶同利茶号”以来,五代传承陈皮茶技艺,不断创新发展。叶作庚为第一代,一生从茶,奠定家族茶业基础。其子叶伏助及孙叶石生,在传承中不断提高制茶技艺,从手工制茶转向机械制茶,并开设茶庄、茶叶批发市场。叶石生之子叶应春,作为叶氏家族第四代茶人,更加注重在传承中发展,创新中提高。他在陈皮茶的窨制工艺上进行了不懈地探索和创新,使陈皮茶窨制工艺得以完善,并获得了广泛好评和赞誉。其独特的窨制技艺将陈皮切成丝状,使陈皮与茶的有机融合中发挥更好的效果,为陈皮茶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陈皮茶因其独特口感和制作工艺,被誉为上海特色茶饮,深受民众喜爱。
三、羊绒服饰编结技艺
羊绒服饰编结技艺是传承百年的手工技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从西方传入上海,通过四代手工艺人对这项传统编结技艺的继承,整理和发展,延续至今,是珍贵的传统纺织技艺。羊绒服饰编结技艺,针法花样丰富,成本高、难度大、制作工艺复杂,堪称绒线编结技术的最高峰。
该项技艺主要传承人牛丽华从小跟随母亲李兰英学习羊绒服饰编织技艺,后又师从上海海派编织大师陆秋心女士。她传承了海派优雅细腻的风格,把羊绒服饰编结技艺应用到更广泛的时装领域。牛丽华常年坚持传播和宣传古老的手工技艺, 使得该技艺近十年来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地传播。羊绒服饰编结技艺作品连续两年选入上海进博会非遗会客厅,受到业界高度评价。牛丽华把羊绒服饰编结技艺应用在自己创立的 Nina Nino 高端羊绒服饰品牌之中,为这项传统非遗技艺走向国际奠定了基础。
羊绒服饰编结技艺继承了海派编织的创新精神,使传统编织技艺和现代纺织技术得到了完美融合,传承团队常年参与各类公益活动:走进校园,在青少年中传播非遗技艺,创新传播手段,开展线上和线下活动,传播羊绒服饰编结技艺,让更多年轻人参与到这项传统技艺的学习和实践之中,为宣传和发展非遗技艺找到了新的方向。
四、施氏伤科
施氏伤科始于清道光年间,至今已传承八代,为上海伤科八大家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施康荪老先生于1956年在江宁区(现静安区)第三联合诊所建立伤骨科,第三联合诊所于1962年并入静安区江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施氏伤科其辨治体系强调整体观念,注重内外兼治,在外治方面,施氏伤科以膏、散、洗方为主,组方完备,疗效显著,展示了中医外治的独特魅力。
“施氏伤科"诊疗优势:
外治法:A、手法及骨科夹板法
B、“施氏伤科”膏药:调制型(软膏型)、粉剂类、硬膏类
内治法:“施氏伤科”家传针对外伤、骨折、脱位等急性病症有三期治法与相应的处方。针对眩晕,肢体麻木,胸胁内伤、中少腹损伤均有特定的治疗方药。对常见腰痛、颈椎病及各类骨关节疾病均有家传处方(见施维智著《伤科传薪录》)。
“施氏伤科”的理、法、方、药,拥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及病患口碑。2016年上海《新闻坊》与市总工会联合调查中,江宁“施氏伤科”位列社区医院专科第一位,并在《静安报》头版报道。
五、海派杜氏外科
“杜氏外科”源自无锡名医杜芸谷先生,传承百年。先生于清光绪年间,在家乡无锡前洲石幢村创办“杜氏大药局”,并吸收日本麻醉技术,行医千里,造福百姓。第二代,其子杜少谷为一代江南名医,外科大家,誉满无锡、江阴、常州、上海等地区,远至苏南、浙北、皖东等地皆有其行医足迹。至第三代嫡传朱松毅(上海市名中医)随恩师杜少谷行医沪上,1980年被引进上海市中医门诊部,一手创建了中医外科,并担任科主任,成为享誉申城的外科名家,后与其他名老专家被誉为门诊部“十八棵青松”。朱松毅之后,流派传承为其外姓弟子凤锋、姚国萍、李萍等,仍活跃于上海中医外科临床一线。
近年来,杜氏门人不断传承融合、创新发展,在李萍主任带领下,已形成以中医辨证防治慢性、顽固性外科疾病,尤以皮肤病、乳房病、疮疡病及周围血管病等难治性中医外科疾病为诊疗特色的临床专科。
杜氏主外科诸症,大致可用痈、疽概括;痈为阳邪,疽乃阴证;临证用药,先别阴阳,再图论治,总以阴阳为刚;杜氏善用刀具,但更主张医者操之以技,是为解除大众之疾苦;针石砭镰,乃医者之器具,缓急用之,以图全效。杜氏认为消法贵于早,即患大症,亦可消散;若症将成脓,内消则徒然,宜辅以托法,消托兼施,每能取效。
六、海派药膳疗法
药膳又称“食饵”、“食疗”,距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古有“以食为养”、“以食为药”,可贯穿疾病诊疗全过程,也是中医药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海派药膳始于清末,兴于民国,复兴于上世纪90年代。
1862年,中医温病学家王孟英移居上海,完成其药膳专著《随息居饮食谱》,至此药膳疗法在上海自成一体。民国时期,上海中医名家多以“食饵疗法”将药膳疗法述诸于报端杂志,并逐渐形成独特的治疗特色。
上世纪80年代,上海中医儿科名家孟仲法,以其父孟维安所传“孟氏药膳”为基础,吸收海派各家药膳精华,逐步完善海派药膳疗法学术体系,同时汇集上海诸多医学名家,创建了上海药膳协会,历经数代人努力,使海派药膳疗法得到复兴和发展。
海派药膳疗法融中药于饮食之中,具有安全有效、患者依从性高的优点。其核心是“融合创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技术,具有“融百家之长,不断进取;取药食精华,味美效佳;汇古今诸法,中西合璧”的特点。
海派药膳疗法随着上海都市文明发展而兴起,具有海派文化中不拘一格的特点,也是海派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七、蔡氏妇科疗法
蔡氏妇科始创于清乾隆,至蔡小荪先生已七代200余年历史,是上海中医妇科流派中的主流之一。
蔡氏妇科宗“天癸”消长法则,开创“育肾调周”理论,注重肝、肾、脾及冲任二脉协调,在调理经、带、胎、产诸病尤其是治疗月经病、不孕症方面疗效独特。静安区中医医院第八代传承人陈旦平主任立足静安面向全国,致力于蔡氏流派传承、研究、临诊实践,现已传承至第九、十代。
纠错
1.错误类:*
2.出错页面的地址(浏览器地址栏里面的地址):*
3.内容标题:*
4.为了方便我们更准确及时的处理错误,请尽可能详细填写你的操作经过:*
-
您的姓名:*
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