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河湾城区功能和土地利用空间规划
为深入贯彻“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将“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根本目的和奋斗目标,依据国家和本市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技术标准等,结合苏州河沿岸地区规划建设工作的相关指导意见,聚焦15分钟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慢行空间系统完善、苏河贯通品质提升,制定本规划。
一、基本情况
苏河湾位于静安区苏州河两岸,北至铁路沿线,南至新闸路(石门二路以西)-北京西路(石门二路以东),东至罗浮路-河南北路,西至苏州河-安远路-江宁路,占地4.2平方公里,区域内苏州河滨河岸线长6.3公里,其中北岸岸线长4.7公里,南岸岸线长1.6公里,是上海中心城区苏州河滨水核心区段。
二、基本原则
(一)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全龄友好
以更高标准建设苏河湾社区层级公共服务体系,围绕各类生活人群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坚持保基本和提品质统筹兼顾。在补齐民生短板、确保均衡布局、满足便捷使用的同时,主动适应未来发展趋势,鼓励绿色出行模式,倡导低碳技术应用,引领全年龄段不同人群的全面发展,促进苏河湾城区内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
(二)系统整合全要素,多元协同配置
以系统思维整合苏河湾空间资源,按照节约集约、科学布局、有机衔接和时空统筹等空间治理方法,将闲置的、不合理的以及利用效率低的街道空间和设施加以更新改造,发挥空间资源潜在效能,推进各类资源的开放共享和复合利用。加强分类引导、特色塑造和有序实施,因地制宜塑造社区魅力。
(三)坚持高品质谋划,突出以人为本
以人民为中心,统筹谋划,构建完整的公共服务体系、交通体系、滨水休闲空间体系,创造和谐宜居的生活环境,满足苏河湾城区多样慢行需求,提高社区活力与空间使用率。
三、主要目标
(一)社区宜养度与宜学度稳步提升
构建优质的老年与儿童友好社区,实现触手可及的优质生活环境。实现无差别、智慧化、全生命周期的康养生活,托育无忧、健康共融。全面优化社区生活圈的艺术与文化服务内容,提供丰富人文体验,鼓励创新创业与全生命周期的学习,营造出创新、包容、融合的社区氛围。
(二)生活体验与空间效能不断优化
推动苏河湾城区15分钟生活圈内各类公共服务资源均衡分布,统筹时空、精准服务。促成分级服务中心网络建设的同时,结合地区更新、灵活嵌入小微街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及公共空间,复合利用场地和设施,提升集约利用并活化场地,保障社区服务的全面覆盖与便捷可达。
(三)慢行体验与公共空间体系提质完善
通过打造苏州河宜居静安样板区、水岸漫步示范区、休闲效益先行区,实现营造世界级滨水宜居慢行空间的建设目标。细化城市街道、公共开敞空间设计,形成更加安全、更加便利、无障碍和人性化的慢行体系与公共空间,构建以服务人民出行、响应绿色生态与人文魅力建设要求的慢行体系与公共空间。
四、15分钟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一) 夯实社区基础型公服配套, 强化多元网络
建设步行可及范围内全龄友好的近地社区服务体系,让城市基本公共产品的服务普惠到行政管理的末梢。全面覆盖老年人保健康复、生活照料及精神慰藉多方面需求,以街道为基本配置单元,结合开发地块重点打造多功能于一体的枢纽型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引导社区乐龄设施向嵌入式、小规模、多机能方向发展;大力推进区域托育建设,初步构建3岁以下幼儿托育服务体系;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提升硬件水平,完善“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提升中小型文化与体育设施覆盖率,结合各类绿地、闲置楼宇空间等,布局市民健身驿站、共享球场等便利型场地设施;推动社区商业功能复合化,配置公益性和商业性相结合的菜市场、家政、餐饮、维修等一体化服务设施。
(二) 塑造特质提升型服务,构建社区共同家园
苏河湾在打造世界级滨水区的发展定位下,针对15分钟生活圈层级的服务设施配置,重点拓展提升型服务的服务内涵,保证其供给水平,提升地区吸引度。关注老小,强化宜养服务,在细化完善日常托管、健康管理类基础服务功能的同时,关注文化培育与情感尊重、全面优化社区终身教育与艺术文化类服务,塑造更安全与多元的自然交往场所,积极促进社区代际互动;文化引领,营造人文社区,促进社区文化功能的多元渗透和灵活发展,构建学习型社区,增补社群活动与文化演艺类空间、特色化小型文化展览与体验类设施、高参与性微型文化交往场所,充分结合滨水空间设计及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布局合理的文化设施集聚区,鼓励文体、文商、文艺功能复合;共情共融,实现包容共享,服务社区居民的同时,面向工作人群提供从生活到创业创新层面的全面支撑服务。
(三) 统筹时空关系,优化使用体验
通过硬质和软质服务的全面提升,全面提质空间使用体验。通过功能集成、一站服务,提升苏河湾城区各街道各级公共服务中心的功能复合度,结合多形式的公众参与与自身特征,选择性配置提升型服务功能;通过灵活嵌入、高效使用,挖潜生活圈内各类闲置或低效设施与空间,引导分时使用,鼓励场地与设施间复合,鼓励相邻街区设施适度差异性配置,统筹共享;通过服务提质、多维增能,多策并举实现15分钟生活圈设施的延时服务,满足全龄需求,积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推进社区服务的智慧化程度,增强个性化与互动式服务体验。
五、慢行空间系统完善
(一)优化城市街道空间,践行慢行优先
结合道路沿线的功能定位、活动类型与景观特征等综合因素,将区域内的街道分为商业街道、生活服务街道、景观休闲街道、通行性街道、综合性街道五种主要类型。对于不同类型的街道空间从“景观一体、设施整合、氛围特色、活动植入”角度加强街道空间环境设计。
(二)依托轨交站点,构建立体转换空间
针对以轨道站点为核心的周边片区,慢行空间及设施的规划布局与管控重点是为出行者提供通达快捷、连续有序的出行路径。以轨道站点为核心布局网络化的立体慢行通道;围绕轨道站点构建形成丰富、高密度的地面慢行网络系统;确保慢行路径的连续性,打通公共交通站点及办公区周边受到铁路、河流、快速路等阻隔的节点,减少低效绕行带来的时效浪费。
(三)挖掘公共开敞空间,激发社区活力
对街角空间、部分建筑退界空间以及桥下空间等道路红线以外的慢行活动空间进行控制保障与品质营造。多方式增补多样化的公共空间,针对集聚驻留休闲、休憩交流互动和沿街获取服务等慢行活动需求较高的街道,增加建筑退界开敞空间或扩大街角慢行活动空间,充分满足休闲游憩、获取服务等生活需要,户外办公、创意交流等生产需要,以及文化感知、美学游赏等精神需求;结合空间所在区域的城市功能与慢行活动需求,植入商业消费、文化展示与生态景观等功能,提升公共活动空间的活力与环境品质。
(四)扩展生态资源空间,打破公园界限
构建多层级、渗透化绿道网络,实现人与自然亲近交流。以绿道线性空间和绿地开敞块状空间为主,重点服务的慢行活动人群是以游憩健身和休闲娱乐为主要目的的出行者。将公园内的“绿道慢行体验”延伸渗透到公园以外的城市区域内,营造“公园内外无差别”的慢行优先空间体验,串联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等区域,实现具有绿色生态特色的优质慢行空间更大范围的服务覆盖,切实提升生态资源空间的可进入性和可参与性,促进生态空间与城市生活生产空间的有机融合。
六、苏河贯通品质提升
(一)优化重要节点,建设高品质滨水公共空间
重点建设苏河湾中心绿地、晋元地块绿地等节点公园,增加滨水公园绿地,营造丰富多元的景观艺术主题。在公共空间的绿化部分,突出“春花、夏荫、秋色、冬姿”的季相变化;基调树种尽量选择适应性强的乡土树种,骨干树以色叶、开花树种为主突出园林观赏性,通过提升街旁绿地、优化节点空间、鼓励垂直绿化等方式,塑造绿化景观精致的空间形态。
(二)建设滨水绿道,增加滨水休闲游憩功能
推动滨水绿道建设,结合公园绿地与公共绿道,结合新兴城市游憩需求,建设多样化的旅游休闲游憩设施,包括跑步驿站、儿童户外游乐设施、卫生设施、游憩服务设施等,提供咨询服务、充电寄存、饮水零售、租用等服务功能,并鼓励复合文化等特色功能,可设置特色活动空间并提供必要补给服务。
(三)提升整体景观,强化滨水岸线活力度
加强滨水周边地区的整体景观形象特征。在蝴蝶湾、四行仓库等重要的滨水河段,滨水绿道及其他通达滨水的绿道、浙北绿地等地区加强标识设计,将其应用到艺术装置、平面里面铺装、街道家具、绿化景观、交通设施、街道地图标识中,突出苏河湾滨水地区整体景观特色。开展驳岸和挡墙品质提升工作,从形式、材质、色彩、绿化、灯光、艺术装置等方面,创新技术方法,打造有温度、有活力、有生态的苏州河滨水岸线。
(四)加强空间引导,增加地块内开放空间
鼓励建筑后退滨河的空间公共开放,设置咖啡座、茶座、餐座等室外设施,营造积极的滨水空间界面,促进滨水区活力。预控苏河湾区域部分开发地块内开放附属绿地向市民开放使用,进一步提升公共空间品质。
七、保障措施
(一)统筹多元参与主体
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明确责任主体,推动规划有序实施和协同共治。引导社区居民、在地工作者、社区规划师与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到苏河湾的规划与实施工作中,充分听取实际需求,并激发与培育各方参与能力。
(二)构建多维治理体系
顺应多元主体的协作治理需求,将治理组织体系由垂直科层结构转变为横向网络结构,形成“上下结合、左右贯通”的生活圈多元治理网络。强化政府和社会的上下互动,协同合作,实现社区公共利益最大化。增强部门的横向协同,统筹各方需求和空间资源,协同推进项目实施。
(三)形成滚动实施机制
坚持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建立评估-规划-实施和治理的动态机制。注重使用者的实时反馈,动态编制近、中期行动计划,分目标分阶段的推进项目实施,推进规划渐进式更新。
纠错
1.错误类:*
2.出错页面的地址(浏览器地址栏里面的地址):*
3.内容标题:*
4.为了方便我们更准确及时的处理错误,请尽可能详细填写你的操作经过:*
-
您的姓名:*
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