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25年区政府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
(2025年2月17日)
静府发〔2025〕3号
区政府各委、办、局,各街道办事处、彭浦镇政府:
现将《2025年区政府重点工作安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分解,落实责任,加快推进,确保完成。
2025年区政府重点工作安排
根据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按照区委、区政府工作要求,2025年区政府重点工作具体安排如下:
一、多措并举扩大有效需求,推动经济稳定增长
1.强化经济运行分析调度。优化完善经济运行调度工作专班机制,增强调度的科学性、精准性,下更大力气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力争3%。
2.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大力提振消费、扩大内需,着力构建多元融合、功能复合、业态聚合的消费生态,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00亿元。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示范区建设,放大“全球新品首发地示范区”优势,引进各类首店170家以上。推进商旅文体展联动,全年举办各类商业及促消费活动200场以上。举办首届中国国际时尚文化盛典、“闪亮·上海”2025静安国际光影节、国际体育潮流文化节等高能级活动。
3.加快重大投资项目建设。完善重大工程协调推进、全程跟踪和帮办服务机制,完成开工、竣工各100万平方米。全年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5%左右。
4.全力做好稳外资稳外贸工作。加强外资外贸企业服务,持续实施“外商投资合作伙伴计划”,完善外资企业圆桌会议制度,助力外资企业稳定发展预期,全年新增外商直接投资实到金额8亿美元。加快“优质产品进口示范区”建设,加强政策引导,持续优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结构,全年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800亿元。
5.提升招商服务一体化效能。建立招商服务一体化工作专班,优化工作机制,加强全区招商引资和企业服务工作的统筹协调。全区全年完成项目区级效能产出确保实现目标30000万元,努力实现目标50000万元;全年引进重点产业项目700个;全年引进投资亿元以上项目50个。做实做优重点企业“服务包”制度,加强专业培训,打造高素质企业服务专员队伍。优化协作机制和流程管理,全力提高留商稳商工作效能。培育高质量楼宇集群,全区亿元楼达92幢。
二、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产业发展能级
6.加快重点产业提质升级。着力提升商贸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和专业服务业三大优势产业竞争力和创新力。巩固放大商贸服务业优势,支持国际品牌深耕创新,扶植本土品牌发展壮大,不断丰富商贸消费品牌矩阵。加快南京西路“千亿商圈”建设,推进后街经济发展,促进区域商圈转型升级。构建高能级金融生态体系,做强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特色,持续吸引全球资管机构、持牌金融机构、股权投资机构、金融科技企业集聚,丰富金融产品服务供给,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扩大专业服务品牌效应,深化上海市科技服务业发展示范区建设,打造南京西路—苏河湾国际法律服务集聚带,深入推进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出口基地建设。
7.深度布局新兴产业赛道。全力推动数据智能、文化创意、生命健康等产业提质升级,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高标准建设国家区块链应用示范区“数通链谷”,不断丰富和拓展示范应用场景,打造“通全球、链世界”的核心枢纽节点,构建更加成熟、更具竞争力的产业生态。市区共建“视听静界”上海超高清视听产业集聚区,打造市北技术创新策源地和大宁应用创新引领地,全方位推进核心技术突破、内容制作集成、多维应用创新、产业生态优化。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支持数字文创内容开发和数字文旅场景应用,推动影视创制、电竞游戏、创意设计、演艺戏剧与数字科技跨界创新。加快发展养老科技、生命科技等领域,引导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研发机构集聚,扩大生命健康产业创新布局。
8.着力增强科技创新动能。引进、培育一批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型骨干企业,新增专精特新企业2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650家、上海市科技小巨人(含培育)企业达115家。持续发挥静安区产业引导基金能效,吸引市场化优质基金项目落地静安。培育优质未来产业企业,建设一批高质量孵化器。推进现有孵化器与大学科技园、特色产业园、功能区融合发展,提升载体服务能级,实现入孵科技型企业超600家,新增科技型企业100家。加快科创产业人才培育、引进和储备,落实推进“科学、开放、灵活、贴心”的人才政策。
9.优化功能区产业发展布局。高质量落实“一轴三带”发展战略,构建功能区科学评价体系,做强四大功能区管委会企业服务商、区域运营商职能。践行区域品牌建设战略,实施梅龙镇广场等楼宇更新,促进南京西路沿线商办载体功能迭代,夯实南京西路街区楼宇联盟,提升功能区品牌影响力和标识度。持续推进张园城市更新项目东区施工建设,落实张园文化发展行动计划,将张园西区打造成为城市更新与品质消费的顶级街区地标。深化苏河湾世界级滨水商务区建设,集聚发展总部经济以及金融、科创、专业服务、科技服务等重点产业,开展苏河湾论坛、梅园论剑系列活动,持续提升苏河湾品牌知名度。立足大宁地区影视电竞、内容创制、芯片设计等产业基础优势,做强“大宁创芯谷”“大宁数字源”产业集聚圈,发力超高清视听产业,进一步增强“科创+文创”新动能。提升市北国际科创社区产业集聚水平,巩固提升云数智链产业优势,加快集聚链主企业、硬科技企业,深化走马塘区域整体转型升级。
三、深化高水平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活力
10.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增强国企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主动对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积极创建第二批上海自贸区联动区。深入推进南京西路离境退税试点建设,创新打造“静安张园高端品”保税数字化应用场景,构建面向南京西路区域的保税展示交易功能平台。发挥会展对贸易的带动作用,更好承接进博会溢出带动效应。深化股权投资集聚区建设,做优股权投资生态,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推动并购集聚区建设,打造综合性并购服务平台,提升区域并购专业服务能力。
11.进一步提升辐射能级。深入实施“全球服务商计划”升级版,推动全球服务商在赋能科技创新、服务跨境出海、协同区域互动等方面深化探索。鼓励支持总部拓展业务和功能,全年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及其他类型总部20家。支持民营企业总部提升能级,吸引更多优质民营企业集聚发展,做大做强,培育本土企业“走出去”,新增民营企业总部2-3家。更高质量做好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进一步健全帮扶机制,优化帮扶方式。
12.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对标新一轮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制定实施区级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强化信用信息共享应用,进一步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优化涉企行政检查,开展行政检查效能评估,健全市场监管领域行政执法检查报告制度。发挥上海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静安分中心平台功能,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聚焦质量提升,推进质量强区建设。创新监管方式,围绕食品药品等重点领域,提升市场监管现代化水平。
四、深入推进城市更新与治理,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区
13.深挖城区空间潜力。坚持规划引领,用好“多师联创”机制,加快区域整体更新,继续推进苏河湾、大宁商务单元规划研究,深入谋划大徐家阁、走马塘等区域更新。积极推动愚园路街区、巨富长片区焕新升级。深化“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美化社区环境,完善服务功能。滚动实施产业用地“两评估、一清单、一盘活”专项行动,启动3幅低效用地转型。“一园一方案”推动2个产业园区提质增效,强化科创、文创等产业功能导入。完成5幅地块收储和6幅地块出让。
14.提升城区环境品质。创建3个市级“美丽街区”,提升“申”字型高架沿线、南京西路商圈景观灯光品质。建成各类绿地8万平方米、绿道2公里、立体绿化2.5万平方米,新增1座城市公园、3座口袋公园。实施静安公园改造,推动3个附属绿地开放共享。基本建成志丹系统提标调蓄池。完成17条道路大中修、积水改善和架空线入地工程。创建2个停车资源优化项目,新增90个错峰共享停车位,开工建设315个公共停车位,建成2个示范性智慧公共停车场(库)。巩固提升生活垃圾分类实效,完成市下达干、湿垃圾处置以及可回收物回收量等指标。完成49座环卫公厕适老化适幼化改造。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快建设“无废城市”,推进低碳社区和低碳发展实践区试点建设。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加大可再生能源推广和应用力度,完成市级部门下达的节能减排降碳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任务。
15.深化数字赋能治理。强化数字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构建安全可信的数字生态,持续推动经济、生活、治理三大领域数字化转型重点项目和应用场景建设。深化“一网通办”平台建设,优化无障碍政务服务环境,打造更加贴合市民和企业需求的服务场景。拓展“静心帮办”功能及服务范围,提升线上线下服务质效。完善“家门口”政务服务体系,推动“静邻帮办”布点拓展、功能叠加。夯实“一网统管”数字底座,深化“多格合一”治理模式,拓展重点领域特色应用场景。健全接诉即办等机制,推动12345市民服务热线办理工作提质增效。
16.持续创新社会治理。深化住宅小区综合治理,擦亮“静邻物业”品牌。持续推进违法建筑动态监管,运用数字化技术开展违法建筑治理专项整治工作,完成市级下达年度拆违量工作指标。培育商事调解组织和服务品牌,促进商事调解规范化有序发展。搭建医保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强化医保定点机构分级分类监管,提升医保服务质效。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化解信访矛盾,维护信访秩序。深化“三所联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加强基层法治服务站建设。
17.坚决筑牢安全底线。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持续深化隐患排查治理与重大隐患挂牌督办。完善区—街镇—居村三级应急管理体系,强化基层应急基础和力量,提升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夯实消防安全基础,为20个老式居民住宅小区加装消防设施。提升道路交通安全,在20处交通主干道路口路段安装35组道路数字电子哨兵。持续推进铁路上海站平安站区建设,统筹做好交通组织保障、风险排查工作。落实62处公用民防工程综合治理及养护,完成24处公用民防工程安全防护监控设施建设及系统升级改造,开展防空警报试鸣和防空演练。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五、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18.持续改善群众居住品质。加强项目统筹管理,启动6个零星旧改地块,完成3个零星地块收尾,确保年内全面完成零星旧改任务。启动3个不成套职工住宅旧住房改造项目。推进小梁薄板不成套旧住房改造项目建设。实施80万平方米各类旧住房修缮改造。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筹措3000套(间)保障性租赁住房,供应1000张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床位。完成廉租住房申请受理500户。为20户困境未成年人家庭进行“追光小屋”居室微改造,为130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提供100张困难重度残疾人养护床位。
19.完善为老服务体系。加强养老基础设施建设,改建150张认知障碍照护床位,新增480张养老床位、2个老年人日间照护中心、2个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5个家门口养老服务站。完善“五床联动”常态化服务机制,增强居家和社区医养结合服务能力。新增社区长者食堂6家,打响“静邻餐厅”为老助餐品牌。丰富养老服务供给,为200名老年人提供家庭照护床位服务。持续开展“为老服务一键通”项目,为300户老年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为1000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安装智能水表。组织200场老年数字教育进社区活动,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20.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建成16个“15分钟就业服务圈”社区就业服务站点,加强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服务。做好就业困难人员兜底帮扶,帮助600名本市户籍长期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新增培养高级工及以上技能人才2700人次。开展残疾人就业培训“双两百”行动,为就业年龄段残疾人提供不少于200人次的培训,为不少于200名失业残疾人解决就业。
21.织密社会保障网络。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持续推进“静邻暖心”服务类社会救助实体空间建设。优化主动发现综合救助工作机制,探索发展型社会救助新模式。开展“菜篮子”发展三年行动,完成2家菜市场标准化建设、6家菜市场智慧化改造。优化调整3家白领午餐网点单位,提升现有白领午餐网点单位的经营品质和服务能级,做好粮食保供稳价工作。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推进退役军人优待服务体系建设,广泛开展军民共建活动,打造静安特色拥军优属品牌。
六、优化公共服务供给,繁荣发展社会事业
22.加快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大高端教育人才引进培育,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加强与优质资源合作,推动义务教育扩优提质,打造高中特色多样发展新格局。推进并总结“十四五”教育综合改革重大科研项目。全面实施公办中学、小学、幼儿园“学校明亮工程”,提供符合用眼卫生要求的校园灯光环境。实现永兴路第二小学扩建工程项目开工。新增120个公办幼儿园托班托额,新增2个“宝宝屋”,推进现有23个“宝宝屋”扩优提质。为有需求的0-3岁婴幼儿家庭开展12次免费科学育儿指导服务活动。开办56个小学生爱心暑(寒)托班。新增5个儿童友好城市阅读新空间。打造“家+书屋”家庭教育新空间。推进儿童友好城区建设,打造静安特色品牌。
23.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级。加强区属医疗机构重点学科建设,建强卫生健康人才梯队。强化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新增6家市级中医药特色巡诊社区卫生服务站、1家社区护理中心、1家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点、1家社区标准化门诊手术室。推进区域医疗中心改扩建工程、天目西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工程等项目,完成静安老年健康中心建设项目。在居民小区和重点公共场所增配120台自动式体外除颤器(AED)。加强家庭医生能力服务建设,持续提升社区临床专科服务及疾病诊疗能力,不断增强基层防病和健康管理能力建设。为2万名50—74岁居民免费提供大肠癌筛查。为8万名4—18岁在园在校儿童青少年免费提供屈光筛查。为2000名有需求且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提供健康体检服务。为听语残疾人、高龄盲人等特殊困难群体提供2500人次以上助残就诊服务。完善公共卫生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夯实居委会公共卫生委员会职责。
24.丰富高质量文化供给。推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加强文化与旅游、商贸、体育、金融、科技等领域的联动发展。推进“静安现代戏剧谷”亚洲演艺之都建设,打响“艺术苏河”品牌,举办静安音乐节、上海国际茶文化旅游节、上海市旅游节静安区系列活动等多元文化旅游活动。深化“15分钟公共文化圈”建设,开展5000场公益性文艺演出、展览、艺术普及线下活动。充分发挥总分馆机制作用,结合“一街一品”特色,新增6个社会大美育课堂。加大公益电影配送力度,为市民提供16万张低价电影票。开展300场全民阅读推广活动,新增5台“静图约书”信用借阅柜。完成静安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工作,逐步建立静安区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目录。强化科创科普双翼联动,实施静安“云数智链”一区一特科普项目。
25.促进体育事业发展。优化“15分钟体育生活圈”建设,新建1处户外健身房,新建3条市民健身步道,翻建及提升2处公共运动场。新建2处社区市民健身中心,为4处社区市民健身中心配置健身器材,新建40处市民益智健身苑点,建设3处长者运动健康之家。区属公共体育场馆游泳、羽毛球、乒乓球等项目向市民优惠开放15万人次。开展“体育公益配送”服务10万人次。免费为市民提供体质监测服务1.3万人次。承办上海电竞大师赛、上海马拉松等重大体育赛事,开展“静安论剑”“静安论棋”等品牌赛事活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办好静安区第三届运动会各项赛事,开展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300场次以上。
七、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升政府履职效能
26.高质量编制“十五五”规划。围绕现代化建设目标,坚持开门编规划,形成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重大项目,科学谋划静安未来发展蓝图。
27.提升政府行政效能。深化成本预算绩效管理,把财政资金更多用在发展紧要处、民生急需上。高质量开展统计调查工作,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推动依法治统工作,推进统计改革创新。加大对重大项目、重点领域、重大举措落实落地情况的监督力度,开展财政管理、国有资产管理、固定资产投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扎实推进审计整改工作。
28.深化法治政府建设。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强化行政执法监督,提升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水平。持续提升政务公开质量和水平,着力强化政策公开,扩大公众参与。全力做好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办理工作,加强对办理进度的跟踪和督办,推动办理工作提质增效。
纠错
1.错误类:*
2.出错页面的地址(浏览器地址栏里面的地址):*
3.内容标题:*
4.为了方便我们更准确及时的处理错误,请尽可能详细填写你的操作经过:*
-
您的姓名:*
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