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局对区政协一届七次会议第185号提案的答复
办理结果:采纳
汤芷诺委员:
您们提出的《关于推进区校美育教育的几点建议》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中小学艺术课程设置基本情况
1998年上海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置中学艺术课程。上海市中小学艺术学习领域课程学习分成了三个阶段: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七年级,开展以音乐、美术为主的“分科阶段”,强调关注学生对绘画、歌唱、舞蹈、演奏等艺术形式独特的审美感受和理解,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使学生在视觉、听觉、动觉等方面的艺术能力得到全面的开发。从中学八年级到十二年级,结合学生身心特点,开始“中学艺术课程”,其中初中八、九年级开展以“音乐”“美术”切入的综合课程(即所谓的小综合),从音乐、美术不同的切入角度,开展关联性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广泛接触视、听、画、演等不同类型的艺术感受体验,积累艺术的综合学习经验。高中阶段则开展“艺术综合课程”(即所谓的大综合),围绕特定的范例主题和范例作品,充分展开“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等多种关联内容,在多种复杂关系中进行艺术赏析,并能够开展视、听、画、演等多种活动,在综合性审美实践活动中形成融会贯通的学习体验,并在戏剧、媒体艺术等综合艺术类型中有较为深入的学习体验。在综合的艺术课程中,强调重视艺术课程的整体价值,在关注各艺术形式独特的审美实践和体验的同时,更加强调艺术的人文特点,强调艺术的文化内涵。
二、中小学艺术教师配备基本情况
自实施中学艺术综合课程以来,静安区教育学院教研室中学艺术学科的课程研究与教学实践始终围绕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的基本理念开展工作。积极督促各校开齐开足艺术必修课程,开展丰富多样的研训活动提升区域中学艺术学科师资的专业教学水准。2016年至今,区艺术学科教研主要有以下几种做法:设专职教研员,确保教研专业有效;教研形式多样,打造学习型团队;聚焦核心素养,转变教学固定思维;教研培训一体,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培养青年教师,推动学科后续发展;参与市级研究,把握学科发展动向;参与各级展示交流,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5年来,通过努力,静安区的艺术教育取得了较为优异的成绩,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教师队伍。
艺术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艺术学习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感受艺术就在身边,能通过实践过程中的团队合作以及相关的经历,看到自己无限的潜能,找到自己今后发展的方向。因此静安区教育学院教研室中学艺术学科近5年内未组织过任何形式的区、市级学生类评比(无市教委教研室口径的艺术学科学生评比),而是鼓励各校以校艺术节、校园艺术环境布置等充分展示学生在艺术必修课中学习的成果,且鼓励人人参与。
静安区中学艺术教师整体上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他们年富力强,正处在教师反正的黄金时期,教学上有一定的上升空间。教师的学科专业背景也在原有音乐、美术基础上加以扩充,陆续加入了舞蹈、设计、戏剧等专业背景的老师,但由于艺术类教师仅有音乐、美术教师资格认定,没有艺术教师的教师资格认定,许多影视、戏剧表演等专业毕业的学生无法获得教师资格证,导致学校无法引进专业人才,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艺术学科的发展。近年来,区域还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市级的专业培训,如参加影视、戏曲培训、邀请专家讲座、成立区影视工作坊等。
三、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实践和拓展
音乐课程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渠道之一,是艺术学习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静安区教育局教研室中学音乐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始终围绕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开展工作,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激发音乐学习兴趣,引发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同时,鼓励各校结合升旗仪式、班队会、校艺术节、校艺术展演等活动充分展示学生在音乐课堂课中的学习成果,且鼓励人人参与。
区域活动中心和少年宫通过区学生艺术节、区学生艺术单项比赛、区学生书画比赛等积极为学校、学生搭建展示交流的舞台,促进区域内艺术教育不断提升。充分发挥区域内高质量艺术团队和诸多艺术名家的特点,积极整合校外优质艺术资源,继续开展艺术名师进学校、进课堂项目,努力打造静安高质量学生艺术队伍。
最后,衷心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大力支持!
静安区教育局
2021年4月20日
纠错
1.错误类:*
2.出错页面的地址(浏览器地址栏里面的地址):*
3.内容标题:*
4.为了方便我们更准确及时的处理错误,请尽可能详细填写你的操作经过:*
-
您的姓名:*
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