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走进场馆,文物送进校园 | 静安区红色思政第一课开讲啦!
2月17日上午,以“高擎新思想火炬 深化大思政实践”为主题的静安区中小学2025春季“开学第一课”,分别在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纪念馆和上海市彭浦初级中学开讲。这是静安区开展区域内红色资源与“大思政课”深度融合的创新尝试,也是2025年打响静安“红色106”思政品牌的首场活动。
出席本次活动的有中共静安区委书记钟晓咏,静安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萧烨璎,静安区副区长龙婉丽,上海市委宣传部宣教处处长王磊,上海市教委德育处二级调研员江伟鸣,以及来自区委办、区委宣传部、区教育党工委、团区委、区委党史研究室、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静安区文史馆的相关负责同志。
活动中,区委书记钟晓咏和学生代表一同点亮“静安红色研学地图(青少年版)”。
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萧烨璎,副区长龙婉丽,市委宣传部宣教处处长王磊,市教委德育处二级调研员江伟鸣向学生代表赠送“红色静安打卡行”文创桌游。
首次在红色场馆中举行“开学第一课”
“位于静安区江宁路673弄10号的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纪念馆,是一幢一正两厢三开间旧式石库门里弄住宅。在1927年至1931年之间,这里是中共中央秘书处的办公地之一。中共中央秘书处曾经是为党中央服务最直接,联系各方最广泛,保障中央工作最关键,在各机构运转中最核心的综合办事机构,具有特殊的地位和重要作用。”
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外辅导员、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纪念馆讲解员陈荪毓,用一段简洁生动的场馆介绍为静教院附校的学生开启了今天的“开学第一课”。
一件珍贵文物成为了全场关注的焦点。瞿秋白于1931年起草的《文件处置办法》手稿是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纪念馆的一件陈列品,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关于档案文件管理的规定,对党的历史文献的管理保存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件珍贵的文物,也引出了革命先烈守护中央文库的感人故事——《“备交将来”的党史守护人》。
倾情演绎情景剧《忠诚与奉献》(青少年版)
为了让同学们更为真切地认识和了解中共中央秘书处的前世今生,来自静教院附校“小红苗”红领巾讲演团的小演员们,在纪念馆的小舞台上声情并茂地演绎着那段风云岁月里发生的隐秘往事。
故事以房屋女主人张越霞的自述和回忆为主线展开: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第一代秘书工作者以生命为代价,铺设了隐秘而伟大的红色交通线,为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微剧以其短小精炼的形式,深刻地传递了革命情感,使同学们深刻体验到周恩来、吴德峰、张纪恩、张越霞等早期中共党员在隐蔽战线上的机智与勇敢、忠诚与奉献。
发布“红色静安打卡行”文创
以1921年至1933年中共中央早期机关在静安区的十二年历史为背景,静安区精心打造了“红色静安打卡行”这一文创产品,将红色文化与时尚新潮的工艺品相融合,以更加生动的形式普及红色文化与党史知识。
“红色静安打卡行”这款红色文化衍生主题桌游,结合了知识性、实用性与趣味性,旨在满足青少年受众群体的需求。它拥有多种玩法,包括学习打卡、守护挑战、联络点创建、问答与事件抽取、红色证考验等,同时蕴含了丰富的党史内涵。今年,静安区将在全区中小学全面推广这一互动教具,使其成为红色“大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引导更多青少年沉浸式地了解红色历史文化。
文物“走进”学校课堂
邓中夏的家书、毛泽东的全家福,一件件革命文物出现在彭浦初级中学的“开学第一课”中。学生们与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及上海毛泽东旧居陈列馆携手合作,为在场的师生们生动演绎了革命文物背后的一段段红色故事,怀着激动的心情向革命英雄们表达最为崇高的敬意。
“文物进校园”的活动形式突破了红色场馆的时空界限:红色精神不再仅限于教师口中的抽象概念,而是变得触手可及。在这样的活动中,同学们仿佛穿越了时空,与革命先辈们展开了一场心灵的对话,使得红色基因在更多青少年的心中扎根、成长,并代代相传。
展示青少年红色研学丰富成果
去年以来,在市委宣传部、市教委和市文化旅游局的指导下,静安区在发挥红色资源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作用方面,积极开展先行先试,在全市率先推出《静安区关于开展红色资源与大思政课深度融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致力于用好静安区丰富的红色资源,将红色场馆打造成沉浸式的思政课“教室”,将文物史料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思政课“教材”,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红色文化有机融入“大思政课”,推动红色文化在青少年心中落地生根。
在刚刚过去的寒假,静安学子也度过了一个十分有意义的“红色研学年”。同学们参与了各种红色实践类活动,也创作了丰富多样的红色研学作品,包括红色诗歌、红色书法、红色漫画、红色科创作品等。
“恒德歌声远,海关文韵悠。毛居英气在,二大誓言留。女校传真理,机关展壮猷。百年红色史,一脉启航承。”这是静教院附校学生朱奕诚在假期创作的红色诗歌《静安红色颂》。
这首诗涉及上海毛泽东旧居陈列馆、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纪念馆等多个静安区红色场馆,展现了新时代青少年对红色历史的认识、对弘扬红色文化的决心。
彭浦初级中学的学生们则充分利用“15分钟实践圈”,在寒假期间参观红色场馆和革命遗址,走近非遗项目,通过实地参观、现场讲解、互动体验等方式,在真实场景中感受红色精神,厚植爱国情怀。
导师们眼中的“开学第一课”
此次开学第一课旨在用好区域丰富红色资源,不断加强青少年红色文化教育,以红色文化启智润心、培根铸魂,激励广大青少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党总支副书记、校长 倪继明
今天的开学第一课,创造性地把思政课堂搬到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纪念馆这一红色场馆里,展开了情景式“大思政课”的探索。
我们以实景化体验增强感染力:突破思政课堂空间的局限,构建贯通校园与社会全时空的思政“大课堂”;以多样化资源增强教育力:将团委书记、大队辅导员、场馆讲解员、学生讲解员作为教育资源,一起参与到课堂之中,把历史长河里的红色文物、时代大潮中的红色文创作品转化为鲜活的教学素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打造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金课”;以激励性奖章增强吸引力:将红领巾奖章这一评价机制引入情景式“大思政课”,激励同学们用眼睛发现红色精神,用内心感悟红色精神,用行动践行红色精神。
总之,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基层学校有责任和使命不断创新方式、方法,让思政课活起来、潮起来、火起来,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
彭浦初级中学党总支书记 丁先波
彭浦初级中学一直秉持“红色教育铸魂,思政实践育人”的理念,将红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区域内的红色资源,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感受红色精神,厚植爱国情怀。“红色教育和思政实践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也极大地促进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让德育工作更具时代感和实效性。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用红色文化滋养学生心灵,用思政实践助力学生成长。”
静安区教育党工委书记 余文君
今年的开学思政第一课有三大亮点。
首先,这是全区各委办共同举办的开学第一课,社会力量第一次由观众变成了主人,由“家长”变成了“教师”。因此,它是静安区长期致力于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成果的集中展现。
其次,今年各校的开学第一课,均聚焦红色大思政主题,做到“校校都是同主题,课课都是姐妹篇”,也展现了静安区“强化区域顶层设计,激活学校个性创造”的“大思政课”机制建设与创新举措的成果风采。
第三,此次课堂引入了刚开办一年半的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纪念馆这一极具艺术价值和教育价值的场馆,采用学生最喜爱的方式,追求最打动人心的效果。这堂课是激励莘莘学子用脚步丈量静安红色热土、用青春传承静安红色文化的有益尝试,也为区域深化大思政实践迈出了扎实的一步。
未来,静安区教育局也要利用好学校和社会双向奔赴的机会,依托高校、社区等资源,用好静安106处宝贵的红色资源,用红色文化赋能“大思政课”,用专业力量打造过硬课件,实施红色文化育人工程,同时提升教师专业素养,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设计精品课程,确保红色基因代代传,确保每一个学生永远跟党走!
2025年是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全面布局、高位推进之年。为此,静安教育将始终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创新教育方式,优化协同机制,在思想引领、价值塑造上发挥举旗定向作用,努力开创新时代区域思政教育新局面。
据悉,2025年春季开学日,静安全区96所中小学的“开学第一课”都凸显了红色文化元素,其中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课程有62个,覆盖青少年学生5万人次。
纠错
1.错误类:*
2.出错页面的地址(浏览器地址栏里面的地址):*
3.内容标题:*
4.为了方便我们更准确及时的处理错误,请尽可能详细填写你的操作经过:*
-
您的姓名:*
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