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在上海繁华闹市中的梧桐街区老旧小院里,抬头有灿烂缤纷的晾衣和彩虹,低头有勃勃生机的花园和笑靥,七八十年相守的老邻居围坐在躺椅上讲述着家长里短……这里是南京西路街道延安中路955弄两栋小楼围合的小院儿,经过100天街坊共创的“微更新”改造行动,从杂乱拥挤的冷清一隅,变成了热闹温情的社区风景线。
“烟火日常”和“诗意向往”的融合
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延安中路955弄,曾是成片的独栋花园洋房区。随着时代发展,原先独门独户的大宅被分割成“72家房客”状态,拥挤逼仄的生活空间也迫使街坊们不得不在“螺蛳壳里做道场”——停车占用、杂物堆砌、违章搭建、种植蔬菜……虽外观上仍保留着红顶黄墙、圆拱门廊的西班牙风格,但建筑风情已然掉落在杂乱拥挤的小院环境中。
今年7月,南京西路街道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的青年规划师们,共同对弄堂内目前居住人口最多的7号和9号两栋小楼围合的北向后院,开启微更新改造。
设计师们在和居民了解沟通后,发现眼前看似凌乱的空间背后其实是一场多年来形成的“邻里默契”。小院里的停车占用,实际是保留给特殊群体的车位;凌乱繁多的衣架,是为了方便老年人晾晒衣服;年代久远的雨棚,是大家平日里茶话闲聊的最佳根据地,这些都充满了邻里间的温情与细节。于是,这场“微更新”被注入了全新的理念——要保护好邻里间珍贵的默许和共识,充分尊重大家的原有生活习惯。
因此,整个改造首先明确了小院需要承载的三类功能,即保障消防救护安全通道与定期清污通道畅通的底线功能,满足居民日常晾晒和电瓶车充电诉求的基础功能,以及承担部分居民对种花、停车、遮阳、座椅等空间需求的提升功能。
在此基础上,大家一起确定了以“彩虹天空、鲜花小院、一尺缤纷”为设计方案,让整个小院不仅能承载生活、留住人心,更能满足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如小院里增加晾衣绳,在满足100件衣服晾晒需求的同时,通过高低错落的巧妙设计,增加彩色线条等艺术装置,营造出彩虹般的层次感,为小院增添一份别样的活力与诗意;尊重理解阿姨奶奶种菜栽花的爱好,但巧妙通过木箱将植物有序整理,并在墙面和地面空间的立体堆叠上增加视觉层次感……
将改造的决策权交还给居民
7号楼和9号楼目前共有24户48人居住,主要为本地老街坊,其中60岁以上老人,更占了自住户数的85%左右。可以说,这个小院承载着很多人几十年来的珍贵回忆。因此,居民们对于让陌生人来改造自家小院这件事,一开始是抵触的,工作人员便耐心地和他们沟通,倾听他们的需求,积极响应他们的看法,逐渐建立信任,去打造一个真正属于他们的梦想花园。
总设计师俞为妍介绍,街道和居委会以及设计师们共同组织了“社区金点子提案工作坊”,鼓励居民们成为整个改造过程的参与者与监督者,随时随地提出最直白的意见反馈,哪怕需要推翻原有的方案,欢迎大家提供更多好点子。
比如,设计师们最初提出的方案是以地面彩绘的方式,利用西班牙风格的多巴胺色彩绘制小院的故事图案,通过色彩限制停车占用。但临近施工时,居民提出对地面防滑和油漆味道的安全担忧。
于是,改造再次将小院改造的决策权交还给居民,在相互沟通后定制了五把“NANCY”字母可移动座椅,以更安全的设计释放更多的活动场所。
如今,这些椅子的利用率极高,是老人下楼小憩、阿姨围坐茶话、孩子攀爬嬉戏的必备物,也是避免停车占用的天然障碍物。
又比如,如今小院里最亮眼也是居民们最喜爱的“彩虹”元素,曾被不少居民们“投反对票”。
居民陈阿姨回忆道,一开始大家都不看好这个装置,觉得花里胡哨不实用,还怕影响晾衣空间,“这些设计师们很有想法,但非常尊重我们居民的意见,当时就说先尝试临时搭建,如果有问题可以随时拆除。没想到一安装好,我们都说别拆别拆,特别满意,抬头看彩虹的心情非常好!”
作为此次项目的牵头联系人,上海分院综合办副主任褚筠认为,这是一次街坊共创的改造行动,通过更加细致的需求摸底、更加开放的改造过程、更加多元的资源调动,发动居民和项目组自己动手,让大家在共同参与中增强认同感和主人翁意识。
这里的故事未完待续……
南京西路街道副主任表示,身处喧闹的城市里,拥有一个有天有地、有花有草的院子是一件很幸福、很疗愈的事情。通过社区自治共治,大家一起动手“共建”花园,将原先凌乱的小院打造成推窗见绿、开门有花的模样,这个过程能很好地增强居民对社区的黏性和归属感,形成社群共同体。如今,这个心愿已然实现,这里不仅有花园的景观功能,还成为了大家日常聊天、交流感情的“大本营”。
更多居民们畅想着未来可以在花园里举办户外音乐会、下午茶、露天电影、议事会等各类活动……可以预见,这个承载着居民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对社区环境追求的“南西小院”,将继续成长,成为更加美好的地方,成为居民幸福生活的见证。
朗读
来源:
发稿时间:2024-11-04 14:40
阅读次数:
隐藏在上海繁华闹市中的梧桐街区老旧小院里,抬头有灿烂缤纷的晾衣和彩虹,低头有勃勃生机的花园和笑靥,七八十年相守的老邻居围坐在躺椅上讲述着家长里短……这里是南京西路街道延安中路955弄两栋小楼围合的小院儿,经过100天街坊共创的“微更新”改造行动,从杂乱拥挤的冷清一隅,变成了热闹温情的社区风景线。
“烟火日常”和“诗意向往”的融合
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延安中路955弄,曾是成片的独栋花园洋房区。随着时代发展,原先独门独户的大宅被分割成“72家房客”状态,拥挤逼仄的生活空间也迫使街坊们不得不在“螺蛳壳里做道场”——停车占用、杂物堆砌、违章搭建、种植蔬菜……虽外观上仍保留着红顶黄墙、圆拱门廊的西班牙风格,但建筑风情已然掉落在杂乱拥挤的小院环境中。
今年7月,南京西路街道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的青年规划师们,共同对弄堂内目前居住人口最多的7号和9号两栋小楼围合的北向后院,开启微更新改造。
设计师们在和居民了解沟通后,发现眼前看似凌乱的空间背后其实是一场多年来形成的“邻里默契”。小院里的停车占用,实际是保留给特殊群体的车位;凌乱繁多的衣架,是为了方便老年人晾晒衣服;年代久远的雨棚,是大家平日里茶话闲聊的最佳根据地,这些都充满了邻里间的温情与细节。于是,这场“微更新”被注入了全新的理念——要保护好邻里间珍贵的默许和共识,充分尊重大家的原有生活习惯。
因此,整个改造首先明确了小院需要承载的三类功能,即保障消防救护安全通道与定期清污通道畅通的底线功能,满足居民日常晾晒和电瓶车充电诉求的基础功能,以及承担部分居民对种花、停车、遮阳、座椅等空间需求的提升功能。
在此基础上,大家一起确定了以“彩虹天空、鲜花小院、一尺缤纷”为设计方案,让整个小院不仅能承载生活、留住人心,更能满足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如小院里增加晾衣绳,在满足100件衣服晾晒需求的同时,通过高低错落的巧妙设计,增加彩色线条等艺术装置,营造出彩虹般的层次感,为小院增添一份别样的活力与诗意;尊重理解阿姨奶奶种菜栽花的爱好,但巧妙通过木箱将植物有序整理,并在墙面和地面空间的立体堆叠上增加视觉层次感……
将改造的决策权交还给居民
7号楼和9号楼目前共有24户48人居住,主要为本地老街坊,其中60岁以上老人,更占了自住户数的85%左右。可以说,这个小院承载着很多人几十年来的珍贵回忆。因此,居民们对于让陌生人来改造自家小院这件事,一开始是抵触的,工作人员便耐心地和他们沟通,倾听他们的需求,积极响应他们的看法,逐渐建立信任,去打造一个真正属于他们的梦想花园。
总设计师俞为妍介绍,街道和居委会以及设计师们共同组织了“社区金点子提案工作坊”,鼓励居民们成为整个改造过程的参与者与监督者,随时随地提出最直白的意见反馈,哪怕需要推翻原有的方案,欢迎大家提供更多好点子。
比如,设计师们最初提出的方案是以地面彩绘的方式,利用西班牙风格的多巴胺色彩绘制小院的故事图案,通过色彩限制停车占用。但临近施工时,居民提出对地面防滑和油漆味道的安全担忧。
于是,改造再次将小院改造的决策权交还给居民,在相互沟通后定制了五把“NANCY”字母可移动座椅,以更安全的设计释放更多的活动场所。
如今,这些椅子的利用率极高,是老人下楼小憩、阿姨围坐茶话、孩子攀爬嬉戏的必备物,也是避免停车占用的天然障碍物。
又比如,如今小院里最亮眼也是居民们最喜爱的“彩虹”元素,曾被不少居民们“投反对票”。
居民陈阿姨回忆道,一开始大家都不看好这个装置,觉得花里胡哨不实用,还怕影响晾衣空间,“这些设计师们很有想法,但非常尊重我们居民的意见,当时就说先尝试临时搭建,如果有问题可以随时拆除。没想到一安装好,我们都说别拆别拆,特别满意,抬头看彩虹的心情非常好!”
作为此次项目的牵头联系人,上海分院综合办副主任褚筠认为,这是一次街坊共创的改造行动,通过更加细致的需求摸底、更加开放的改造过程、更加多元的资源调动,发动居民和项目组自己动手,让大家在共同参与中增强认同感和主人翁意识。
这里的故事未完待续……
南京西路街道副主任表示,身处喧闹的城市里,拥有一个有天有地、有花有草的院子是一件很幸福、很疗愈的事情。通过社区自治共治,大家一起动手“共建”花园,将原先凌乱的小院打造成推窗见绿、开门有花的模样,这个过程能很好地增强居民对社区的黏性和归属感,形成社群共同体。如今,这个心愿已然实现,这里不仅有花园的景观功能,还成为了大家日常聊天、交流感情的“大本营”。
更多居民们畅想着未来可以在花园里举办户外音乐会、下午茶、露天电影、议事会等各类活动……可以预见,这个承载着居民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对社区环境追求的“南西小院”,将继续成长,成为更加美好的地方,成为居民幸福生活的见证。
返回顶部
浏览器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办公时间:周一至周五(8:30-11:30 13:30-17:30)
办公地点:常德路370号联系电话:62472188
网站标识码:3101060005沪ICP备05004121公安备案号:31010602002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