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临汾路街道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积极探索“临治力”基层治理模式,汇聚社区多元力量,形成社区治理合力,共同破解社区治理难题。岭南路100弄居民区在推进小区屋顶修缮的过程中,动员社区多元主体共同出谋划策、参与问题解决,不仅消除了潜在的安全隐患,也成为社区治理的一个典型案例。
案例背景
岭南路100弄小区建于上世纪80年代,已有三十多年的房龄。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区面临着房屋住宅老化问题,诸如墙体剥落、公共管道老化等安全隐患也日渐显现,成为基层治理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岭南路100弄居民区探索实施网格化管理模式,动员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力求做到问题早发现、早解决。
在一次日常巡查中,第五网格的书记在岭南路100弄20号楼发现了一个令人关切的问题:该居民楼楼顶的水泥外缘出现了明显裂痕。更加令人担忧的是,有居民反映,楼顶的水泥断片曾脱落并砸到了业主的车辆,情况十分危险。恰逢汛期即将来临,如若得不到及时解决,可能会带来更大的隐患。这一问题也引起了居民区党总支的高度重视。
做法与成效
居民区组织召开共治联席会,协商修缮方案
在发现岭南路100弄三幢楼顶存在严重的水泥外缘脱落风险后,居民区党总支迅速响应,联合业委会及物业公司共同到场进行详细的安全评估。评估结果确认了楼顶水泥外缘确实存在脱落的风险,严重威胁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物业立刻在现场设置安全警戒线,居民区党总支紧急召集“三驾马车”等召开“1+5+X”共治联席会议,多方共同讨论和协商适宜的修缮方案。
会议中,物业公司提出,由于楼顶突出外缘的裂隙较大,传统的粘贴填补方法无法提供足够的支撑强度,因此需要采取更为彻底的措施,提议拆除现有裂开的部分,并重新砌筑以确保结构安全,但这种方法存在引发新裂痕和潜在漏水问题的风险。因此,物业公司建议最保险的措施是完全更换这三幢建筑的屋顶外缘,这需要在1至6层安装脚手架,预计耗资约30万元,整个工程预计需要不少于六个月。
然而,物业提出的30万元维修费用对于维修基金相对紧张的岭南路100弄小区来说,无疑是一笔沉重的经济负担。此外,工程需要安装脚手架且持续数月,这不仅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还会引发居民对可能存在安全问题的担忧。会上虽然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但由于可行性、实施难度等原因,第一次会议未能达成共识。为此,居民区党总支多方听取居民的意见建议,多次组织召开共治联席会,动员社区多元主体积极探索更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红色业委会助力,社区能人出实招
面对岭南路100弄小区维修基金匮乏的现实情况,居委会、业委会通过积极动员小区内的“红色力量”和资源,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自2022年业委会换届后,岭南路100弄小区业委会七名成员全部为中共党员,其中不乏有一些有能力、有经验的社区能人。
金主任,一位经验丰富的退休物业管理专家,在反复考察现场实际情况后,利用自己多年积累的房屋维修经验,为小区提出了一个创新的维修方案。他提议使用钢板来固定屋顶的外缘,并覆盖防锈材料,这种方法既能有效防止水泥脱落,又能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这一方案可以看作是给建筑“牙齿”安装“固定套”,既增强了结构的稳定性,又避免了大范围的重建工程。这个方案大幅降低了整个项目的成本,缩短了工期,也减少了施工对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这个方案经过多方仔细认真的讨论和评估,最终获得一致通过。
搭上加装电梯工程便车,实现花小钱办大事
在讨论过程中,居民区党总支、业委会、物业公司还考虑到高空施工难点,如果在这三幢楼上安装1-6层的脚手架,费用比较高。对此,居民区千方百计挖掘资源。当时小区正有楼栋在进行加装电梯施工,也要使用高空作业设备,如工程车和登高车等。于是居民区党总支主动与电梯加装施工单位进行沟通,希望能够在不影响电梯工程进度的前提下,通过共享设备进行屋顶修缮工作。
施工方不仅答应提供设备,还承诺尽快安排资源以适应屋顶修缮的需要。在街道职能部门、居民区两委班子、业委会、物业公司以及加梯施工单位的共同努力下,从启动讨论到完成修缮工程,历时不到三个月,整个工程的总费用比最初的方案减省了74%,得到了小区居民的肯定。
工作启示
岭南路100弄小区的屋顶修缮项目不仅成功解决了一项迫切的公共安全问题,也成为社区治理的一个典型案例。面对社区发展、社区治理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仅仅依靠居民区、居委会很难及时、有效地回应群众的利益诉求,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成为必然。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
基层治理最关键的是要聚焦居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和社区管理中的突出问题,让居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岭南路100弄小区屋顶修缮项目,涉及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成为当时小区最为关注的问题。这一个问题的妥善解决,为今后类似问题的解决探索了一条路径,也实实在在地解决了老旧小区房屋安全问题,真正让居民受益。
二是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
居民的事,居民说了算。在解决岭南路100弄小区屋顶外缘脱落的过程中,业委会多次召开会议,听取相关楼栋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尤其是初步方案确定后,积极开展涉及楼栋居民的意见征询工作,确保居民的知情权,也取得了居民对项目的认可和支持。同时,居民区党总支积极搭建协商议事平台,通过“1+5+X”共治联席会议等平台,引领“三驾马车”等社区主体共同参与社区治理。
三是坚持共建共治共享
在人财物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岭南路100弄居民区千方百计挖掘资源,寻找最符合小区实情的解决方案。比如,社区能人达人发挥了重要作用,探索出既能解决问题、又符合小区实际的方案。比如,通过资源共享,利用现有的加装电梯工程资源,降低了屋顶修缮的成本,也增进了施工单位与居民区的关系,为后续加梯工作的开展夯实了基础。
朗读
来源:
发稿时间:2024-07-22 16:08
阅读次数:
近年来,临汾路街道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积极探索“临治力”基层治理模式,汇聚社区多元力量,形成社区治理合力,共同破解社区治理难题。岭南路100弄居民区在推进小区屋顶修缮的过程中,动员社区多元主体共同出谋划策、参与问题解决,不仅消除了潜在的安全隐患,也成为社区治理的一个典型案例。
案例背景
岭南路100弄小区建于上世纪80年代,已有三十多年的房龄。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区面临着房屋住宅老化问题,诸如墙体剥落、公共管道老化等安全隐患也日渐显现,成为基层治理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岭南路100弄居民区探索实施网格化管理模式,动员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力求做到问题早发现、早解决。
在一次日常巡查中,第五网格的书记在岭南路100弄20号楼发现了一个令人关切的问题:该居民楼楼顶的水泥外缘出现了明显裂痕。更加令人担忧的是,有居民反映,楼顶的水泥断片曾脱落并砸到了业主的车辆,情况十分危险。恰逢汛期即将来临,如若得不到及时解决,可能会带来更大的隐患。这一问题也引起了居民区党总支的高度重视。
做法与成效
居民区组织召开共治联席会,协商修缮方案
在发现岭南路100弄三幢楼顶存在严重的水泥外缘脱落风险后,居民区党总支迅速响应,联合业委会及物业公司共同到场进行详细的安全评估。评估结果确认了楼顶水泥外缘确实存在脱落的风险,严重威胁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物业立刻在现场设置安全警戒线,居民区党总支紧急召集“三驾马车”等召开“1+5+X”共治联席会议,多方共同讨论和协商适宜的修缮方案。
会议中,物业公司提出,由于楼顶突出外缘的裂隙较大,传统的粘贴填补方法无法提供足够的支撑强度,因此需要采取更为彻底的措施,提议拆除现有裂开的部分,并重新砌筑以确保结构安全,但这种方法存在引发新裂痕和潜在漏水问题的风险。因此,物业公司建议最保险的措施是完全更换这三幢建筑的屋顶外缘,这需要在1至6层安装脚手架,预计耗资约30万元,整个工程预计需要不少于六个月。
然而,物业提出的30万元维修费用对于维修基金相对紧张的岭南路100弄小区来说,无疑是一笔沉重的经济负担。此外,工程需要安装脚手架且持续数月,这不仅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还会引发居民对可能存在安全问题的担忧。会上虽然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但由于可行性、实施难度等原因,第一次会议未能达成共识。为此,居民区党总支多方听取居民的意见建议,多次组织召开共治联席会,动员社区多元主体积极探索更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红色业委会助力,社区能人出实招
面对岭南路100弄小区维修基金匮乏的现实情况,居委会、业委会通过积极动员小区内的“红色力量”和资源,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自2022年业委会换届后,岭南路100弄小区业委会七名成员全部为中共党员,其中不乏有一些有能力、有经验的社区能人。
金主任,一位经验丰富的退休物业管理专家,在反复考察现场实际情况后,利用自己多年积累的房屋维修经验,为小区提出了一个创新的维修方案。他提议使用钢板来固定屋顶的外缘,并覆盖防锈材料,这种方法既能有效防止水泥脱落,又能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这一方案可以看作是给建筑“牙齿”安装“固定套”,既增强了结构的稳定性,又避免了大范围的重建工程。这个方案大幅降低了整个项目的成本,缩短了工期,也减少了施工对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这个方案经过多方仔细认真的讨论和评估,最终获得一致通过。
搭上加装电梯工程便车,实现花小钱办大事
在讨论过程中,居民区党总支、业委会、物业公司还考虑到高空施工难点,如果在这三幢楼上安装1-6层的脚手架,费用比较高。对此,居民区千方百计挖掘资源。当时小区正有楼栋在进行加装电梯施工,也要使用高空作业设备,如工程车和登高车等。于是居民区党总支主动与电梯加装施工单位进行沟通,希望能够在不影响电梯工程进度的前提下,通过共享设备进行屋顶修缮工作。
施工方不仅答应提供设备,还承诺尽快安排资源以适应屋顶修缮的需要。在街道职能部门、居民区两委班子、业委会、物业公司以及加梯施工单位的共同努力下,从启动讨论到完成修缮工程,历时不到三个月,整个工程的总费用比最初的方案减省了74%,得到了小区居民的肯定。
工作启示
岭南路100弄小区的屋顶修缮项目不仅成功解决了一项迫切的公共安全问题,也成为社区治理的一个典型案例。面对社区发展、社区治理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仅仅依靠居民区、居委会很难及时、有效地回应群众的利益诉求,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成为必然。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
基层治理最关键的是要聚焦居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和社区管理中的突出问题,让居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岭南路100弄小区屋顶修缮项目,涉及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成为当时小区最为关注的问题。这一个问题的妥善解决,为今后类似问题的解决探索了一条路径,也实实在在地解决了老旧小区房屋安全问题,真正让居民受益。
二是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
居民的事,居民说了算。在解决岭南路100弄小区屋顶外缘脱落的过程中,业委会多次召开会议,听取相关楼栋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尤其是初步方案确定后,积极开展涉及楼栋居民的意见征询工作,确保居民的知情权,也取得了居民对项目的认可和支持。同时,居民区党总支积极搭建协商议事平台,通过“1+5+X”共治联席会议等平台,引领“三驾马车”等社区主体共同参与社区治理。
三是坚持共建共治共享
在人财物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岭南路100弄居民区千方百计挖掘资源,寻找最符合小区实情的解决方案。比如,社区能人达人发挥了重要作用,探索出既能解决问题、又符合小区实际的方案。比如,通过资源共享,利用现有的加装电梯工程资源,降低了屋顶修缮的成本,也增进了施工单位与居民区的关系,为后续加梯工作的开展夯实了基础。
返回顶部
浏览器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办公时间:周一至周五(8:30-11:30 13:30-17:30)
办公地点:常德路370号联系电话:62472188
网站标识码:3101060005沪ICP备05004121公安备案号:31010602002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