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路街道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有关基层减负增能的部署和要求,立足街道实际,系统思考、整体推进,聚焦基层一线工作,以数字化转型赋能基层治理,不断提升为民服务能力。
做法与成效
健全减负增能常态化机制
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高度重视减负增能工作,不断完善减负增能常态化机制。去年5月,街道制定出台《临汾路街道关于加强党建引领进一步赋能基层治理的若干措施》(即赋能“12条”),从“组织赋能、机制赋能、数字赋能、服务赋能”,更好为基层松绑、增效,进一步健全完善了赋能基层工作常态化机制,让基层有更多精力和资源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比如,推动资源向基层倾斜,下沉街道机关力量,完善年轻干部居委见习制度,选派机关40岁以下青年干部赴一线挂职锻炼,进一步充实基层力量,帮助居民区共同化解突出问题。比如,推动社会力量进居民区,引进律师、医师、社区规划师、心理咨询师、社工师等力量参与社区治理,推动法律、医疗等服务进居民区。比如,建立居委“12345”疑难工单研究机制,形成党工委班子、各部门、各职能场所、各居民区合力解决基层疑难工单的常态化机制等。同时,制定《临汾路街道下沉社区工作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各部门事务下沉居民区的规范管理,切实为基层减负。
推进数字赋能基层减负增能
街道聚焦基层一线服务群众过程中的痛点难点,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明确党建引领数字化转型为基层减负的推进路径,通过内部机制优化与外部数字赋能双向驱动,努力为基层减负增能。
为基层减负。深化数据应用与数据共享,加强社区工作流程优化与再造,搭建面向全街道的“一网协同工作台”,推出“智慧报表”“不用跑审批”等应用场景,实现减报表、减证明、减跑动。比如,将居民区工作经费的申请、审批、核准等事项一揽子放到线上,自动逐级通过短信通知的形式传递至各级审批人员,通过流程再造,让数据“跑路”代替工作人员“跑腿”,提高审批效率。再比如,首创依托“社区云”平台30秒“一键居住证明开具”功能,居民在手机上可一键申请、自动、生成,居民减少了跑动,也将基层工作人员从琐碎事务中解放出来,该功能上线以来已有400余人在线开具证明。
为治理赋能。通过数据挖掘应用,以及前沿科技助力社区治理,进一步增强基层问题发现能力、应急处置能力以及综合履职能力。比如,“数字吹哨”通过数据比对,以最低成本、最短时间发现问题,实现“数字吹哨”护平安;“数字助理”——“临小助”已能为社区工作人员提供15个部门一百九十多项面向群众事务政策查询,在线自动生成文案,每日推送内参,助力基层干部化身“全岗通”;“码上停车”让社区停车管理更加公开透明,让居民实现“零材料”申请停车位,目前,这一做法已在临汾路299弄、景凤路280弄、闻喜路251弄、临汾路375弄等7个小区试点。
努力做好减负后半篇文章
街道坚持把“四百”大走访作为做好减负后半篇文章的重要举措,出台《临汾路街道关于开展“四百大走访 满意百分百”行动 进一步推动基层联系服务群众工作走深走实的工作方案》,推动“四百”大走访走深、走实、走出成效。
推进“十勤访”,不断增强基层干部与居民群众的紧密度。坚持走访精细化,持续加大对困难人群、骨干力量、关注人群等重点群体的走访频次,建立分层分类问题闭环处置机制,积极回应群众关心关注的民生实事。同时,结合走访情况,同时完善走访评价,调动基层工作人员走访积极性,提升基层干部与居民群众的紧密度。
实施“赋能工程”,让基层干部联系服务居民更有底气。“四百”大走访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基层干部。街道结合“四百”大走访工作要求,突出“缺啥补啥”,以社区治理普遍存在的疑难杂症为切入点,在数字赋能的基础上,形成以基层领头人能力提升计划、赋能讲堂、业务条线定期培训、“临小助”实时培训为主体的基层工作人员能力提升体系,推进基层社区工作者政治素养、专业能力和实践本领始终跟上时代发展步伐。
经验与体会
聚焦新时代社区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
以“人民城市”理念为引领,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牢固站稳人民立场、充分把握人民愿望、高度尊重人民创造、有效集中人民智慧,构建了“线上线下”汇民意、“邀民参与”聚民力、“下沉服务”暖民心的工作新格局,为基层减负赋能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凝聚新时代基层党建引领的新力量
临汾路街道实施“一网双线三联”基层党建工作法,有效推进了基层治理,拉近了和居民群众的距离。通过做实一张党建网,落实线下“五线谱工作法”共同行动、线上“数字化服务”汇集民意,实现“干部联楼组、党员联群众、服务联民心”;通过做强楼组最小单元,实施一老一少、双线双进的“双楼长制”,增设第二楼组长1422人,引导4200个党员家庭亮身份、亮承诺、亮行为,持续将更多在职党员、能人骨干、群团领袖纳入组织用人视野。
打造新时代数字赋能的新方法
在工作中,街道注重加强工作数据分析,将居民的实际需求与数字技术有机结合起来,让数据说话,有力地指导工作、服务群众。充分下沉党组织力量,让每个居民都能够便捷地找到组织,以党建为纽带连接“民心”,健全数字服务体系,高效发现和汇集人民需求,探索数字化主动服务功能,以主动服务来“达民意”“暖民心”。
培育新时代基层干部的新动力
始终坚持“减负”和“增能”双向发力,以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充分激励基层干部担当作为,保证基层减负坚守初衷。始终坚持“常抓不懈”的使命担当,以服务凝聚群众为落脚点,压实责任,充分凝聚部门合力,实现“真减负、减真负、真赋权、真增能”,努力实现“民有所需、必有快应”的目标,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基层干部的成就感。
朗读
来源:
发稿时间:2024-06-25 15:54
阅读次数:
临汾路街道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有关基层减负增能的部署和要求,立足街道实际,系统思考、整体推进,聚焦基层一线工作,以数字化转型赋能基层治理,不断提升为民服务能力。
做法与成效
健全减负增能常态化机制
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高度重视减负增能工作,不断完善减负增能常态化机制。去年5月,街道制定出台《临汾路街道关于加强党建引领进一步赋能基层治理的若干措施》(即赋能“12条”),从“组织赋能、机制赋能、数字赋能、服务赋能”,更好为基层松绑、增效,进一步健全完善了赋能基层工作常态化机制,让基层有更多精力和资源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比如,推动资源向基层倾斜,下沉街道机关力量,完善年轻干部居委见习制度,选派机关40岁以下青年干部赴一线挂职锻炼,进一步充实基层力量,帮助居民区共同化解突出问题。比如,推动社会力量进居民区,引进律师、医师、社区规划师、心理咨询师、社工师等力量参与社区治理,推动法律、医疗等服务进居民区。比如,建立居委“12345”疑难工单研究机制,形成党工委班子、各部门、各职能场所、各居民区合力解决基层疑难工单的常态化机制等。同时,制定《临汾路街道下沉社区工作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各部门事务下沉居民区的规范管理,切实为基层减负。
推进数字赋能基层减负增能
街道聚焦基层一线服务群众过程中的痛点难点,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明确党建引领数字化转型为基层减负的推进路径,通过内部机制优化与外部数字赋能双向驱动,努力为基层减负增能。
为基层减负。深化数据应用与数据共享,加强社区工作流程优化与再造,搭建面向全街道的“一网协同工作台”,推出“智慧报表”“不用跑审批”等应用场景,实现减报表、减证明、减跑动。比如,将居民区工作经费的申请、审批、核准等事项一揽子放到线上,自动逐级通过短信通知的形式传递至各级审批人员,通过流程再造,让数据“跑路”代替工作人员“跑腿”,提高审批效率。再比如,首创依托“社区云”平台30秒“一键居住证明开具”功能,居民在手机上可一键申请、自动、生成,居民减少了跑动,也将基层工作人员从琐碎事务中解放出来,该功能上线以来已有400余人在线开具证明。
为治理赋能。通过数据挖掘应用,以及前沿科技助力社区治理,进一步增强基层问题发现能力、应急处置能力以及综合履职能力。比如,“数字吹哨”通过数据比对,以最低成本、最短时间发现问题,实现“数字吹哨”护平安;“数字助理”——“临小助”已能为社区工作人员提供15个部门一百九十多项面向群众事务政策查询,在线自动生成文案,每日推送内参,助力基层干部化身“全岗通”;“码上停车”让社区停车管理更加公开透明,让居民实现“零材料”申请停车位,目前,这一做法已在临汾路299弄、景凤路280弄、闻喜路251弄、临汾路375弄等7个小区试点。
努力做好减负后半篇文章
街道坚持把“四百”大走访作为做好减负后半篇文章的重要举措,出台《临汾路街道关于开展“四百大走访 满意百分百”行动 进一步推动基层联系服务群众工作走深走实的工作方案》,推动“四百”大走访走深、走实、走出成效。
推进“十勤访”,不断增强基层干部与居民群众的紧密度。坚持走访精细化,持续加大对困难人群、骨干力量、关注人群等重点群体的走访频次,建立分层分类问题闭环处置机制,积极回应群众关心关注的民生实事。同时,结合走访情况,同时完善走访评价,调动基层工作人员走访积极性,提升基层干部与居民群众的紧密度。
实施“赋能工程”,让基层干部联系服务居民更有底气。“四百”大走访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基层干部。街道结合“四百”大走访工作要求,突出“缺啥补啥”,以社区治理普遍存在的疑难杂症为切入点,在数字赋能的基础上,形成以基层领头人能力提升计划、赋能讲堂、业务条线定期培训、“临小助”实时培训为主体的基层工作人员能力提升体系,推进基层社区工作者政治素养、专业能力和实践本领始终跟上时代发展步伐。
经验与体会
聚焦新时代社区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
以“人民城市”理念为引领,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牢固站稳人民立场、充分把握人民愿望、高度尊重人民创造、有效集中人民智慧,构建了“线上线下”汇民意、“邀民参与”聚民力、“下沉服务”暖民心的工作新格局,为基层减负赋能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凝聚新时代基层党建引领的新力量
临汾路街道实施“一网双线三联”基层党建工作法,有效推进了基层治理,拉近了和居民群众的距离。通过做实一张党建网,落实线下“五线谱工作法”共同行动、线上“数字化服务”汇集民意,实现“干部联楼组、党员联群众、服务联民心”;通过做强楼组最小单元,实施一老一少、双线双进的“双楼长制”,增设第二楼组长1422人,引导4200个党员家庭亮身份、亮承诺、亮行为,持续将更多在职党员、能人骨干、群团领袖纳入组织用人视野。
打造新时代数字赋能的新方法
在工作中,街道注重加强工作数据分析,将居民的实际需求与数字技术有机结合起来,让数据说话,有力地指导工作、服务群众。充分下沉党组织力量,让每个居民都能够便捷地找到组织,以党建为纽带连接“民心”,健全数字服务体系,高效发现和汇集人民需求,探索数字化主动服务功能,以主动服务来“达民意”“暖民心”。
培育新时代基层干部的新动力
始终坚持“减负”和“增能”双向发力,以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充分激励基层干部担当作为,保证基层减负坚守初衷。始终坚持“常抓不懈”的使命担当,以服务凝聚群众为落脚点,压实责任,充分凝聚部门合力,实现“真减负、减真负、真赋权、真增能”,努力实现“民有所需、必有快应”的目标,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基层干部的成就感。
返回顶部
浏览器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办公时间:周一至周五(8:30-11:30 13:30-17:30)
办公地点:常德路370号联系电话:62472188
网站标识码:3101060005沪ICP备05004121公安备案号:31010602002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