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字化转型赋能基层治理,不断提升为民服务能力
——临汾路街道党工委
背景和起因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把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作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切实为基层减负”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上海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为居村组织减负的若干措施》,做好为基层减负这篇大文章。静安区委高度重视为基层减负工作,拿出有效措施,取得阶段性成效。临汾路街道切实贯彻静安区委的工作要求,系统思考、整体推进,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聚焦基层一线工作,以数字化转型赋能基层治理,不断提升为民服务能力。
临汾路街道24小时不打烊的“数字小屋”
做法与经过
全面构建减负增能工作的数据平台
一是注重工作数据集成共享。街道以党建为引领,依托“社区云”平台,加强数据汇集,打通区级、街道级各数据子系统,以人、户、房为单元加强数据汇集,同时建立身份、服务、行为3大类300多个标签,为社区家庭、社区居民多维度“画像”,为实现数据分类治理、精准服务奠定基础。目前,已汇集电力公司、供水公司数据以及区级、街道级多个应用场景数据,整合了基层走访数据、科室业务数据、居社互动数据等,数据随业务场景实时更新,实现近1000万条的民生数据“沉淀”,在街道8个办公室、5大中心、20个基层居委会之间实现了数据共享互联。
二是构建一网协同工作平台。坚持系统性、整体性推进数字化转型工作,完善组织框架,成立数字化转型工作专班,定期收集基层在工作中的痛点、难点问题,快速转换为数据应用,及时回应基层诉求。依托“社区云”等市区级数据系统,街道深化拓展数据应用,搭建面向全街道,集人口库、房屋库、智慧报表、不跑腿审批、数字吹哨、服务找人、平急转换等应用于一体的“一网协同工作台”,实现“信息在一个平台上汇集、业务在一个平台上流转、流程在一个平台上闭环”,切实为居民区赋能。
三是开发应用场景回应基层减负需求。街道聚焦基层减负,不断推动人工智能、算法等前沿科技助力社区治理,结合实际探索形成多个特色应用场景。比如,在海量数据基础上,街道探索以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数据应用为目标的“数字驾驶舱”算法分析工具,通过多源数据并流碰撞大幅提升社区治理的“算力”,为基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再比如,基于Transformer模型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率先推出政务领域对话机器人“临小助”,打造社区工作者的“数字助理”,探索基层能力提升新模式。
系统推进减负增能工作的创新实践
一是组织赋能,推动资源向基层倾斜。街道党工委从居委强则街道强的角度思考、推进工作。(1)下沉街道机关力量。完善年轻干部居委见习制度,选派机关40岁以下青年干部赴一线挂职锻炼,进一步充实基层力量,同时把街道资源导入一线,让基层干事履职有依靠、有支撑。(2)增强基层领头人能力。建强“书记工作室”“主任沙龙”,落实“书记领跑”行动,加大轮训带教、突出实战实训,全面提升基层组织领头人统筹协调与为民服务能力。建立所有居民区社工三年内进行一轮见习居民区书记和居委会主任的机制安排,培养基层干部梯队。(3)推动社会力量进居民区。引进律师、医师、社区规划师、心理咨询师、社工师等力量参与社区治理,推动法律、医疗等服务进居民区。
二是机制赋能,保障基层权责利均衡。街道党工委从赋能居委就是提升为民服务能力的角度思考、推进工作。(1)加大居民区评价街道机关力度。完善街道机关科室考核实施办法,将居民区对各科室、各中心的工作评价作为机关考核的重要依据。(2)建立居委“12345”疑难工单研究机制。依托街道党工委会沟通议事平台,定期研究基层“12345”疑难工单,聚焦涉及面广、协调难度大的问题整合力量,形成党工委班子、各部门、各居民区合力协商解决基层疑难工单的常态化机制。(3)优化居委会经费保障。加强居委会工作经费保障,建立居委会经费动态调整机制。探索居委会工作经费与居委会管理规模、居民户数、复杂程度、工作成效等挂钩机制,进一步完善经费保障方案。
三是数字赋能,提高基层治理效能。街道党工委从让数据说话、让数据用起来的角度思考、推进工作。(1)打造数字工具。推出“一网协同”工作台、“楼长上报”等数字工具。比如,依托“社区云”平台上线“楼长上报”功能,为楼组长建立24小时信息上报渠道,帮助基层及时掌握楼道变化,落实“四百”走访更精准。(2)丰富应用场景。探索增加业委会到期、物业选聘、加梯年检等数字吹哨场景,基层从传统人海战术中解脱出来,苗子性问题“秒级”发现。安装电管家传感器,实时监测非机动车入户充电不文明行为。(3)探索实时服务。“临小助”24 小时在线为社区工作者提供一对一专属能力支撑服务,支持192 项办事政策快速查询、一对一对话陪练、活动项目策划等多种基层高频需求,随时随地为一线赋能。
四是服务赋能,增强群众获得感。街道党工委从务实为民、创新赋能的角度思考、推进工作。(1)持续推进不打烊“数字小屋”建设,提升社区服务的便利性。聚焦居民群众衣食住行、就医配药等高频急难愁盼事项,推进24小时不打烊的“数字小屋”建设,提升社区全天候服务居民能力。继续发挥“共享打印复印”“一键叫车”“数字公话亭”等便民服务设施作用,让社区居民共享数字红利。(2)深化“完整社区”建设,增强服务可及性。结合打造“15分钟生活圈”,以全龄家园、美丽家园、数字家园、自治家园“四个家园”建设为抓手,不断提升社区综合服务的可及性。(3)推进“静邻帮办”建设,提高办事高效性。加强政策业务培训,为社工就近接待居民、开展政策咨询提供支撑,提升居民“家门口”的办事体验。定期梳理高频办事事项,加强针对性业务培训,提升帮办水平。
临汾路街道“数字家园”建设
成效与反响
街道依托数字化转型,不断推动数字减负赋能,逐步实现“三减”“三增”,尽全力让基层轻装上阵,更好联系服务群众。
“三减”即减报表、减证明、减跑动。(1)减报表。“一网协同工作台”实现了科室与基层数据双向共享,基层填报报表从24种减少为6种,报表种类减少75%。(2)减证明。落实市委基层减负增能工作要求,居委会需要开具的证明数量从40多种减少到3种,依托“社区云”平台首创30秒“一键居住证明开具”功能,居民减少了跑动。(3)减跑动。推出“不用跑审批”应用场景,将居民区工作经费的申请、审批、核准等事项一揽子放到线上,自动逐级传递至各级审批人员。居民区经费申请从过去平均跑科室2.87次到一次不用跑,审批流转效率也提高到最快1小时/次。
“三增”即增强基层问题发现能力、应急处置能力以及综合履职能力。(1)“数字吹哨”增强基层问题发现能力。通过数据比对,以最低成本、最短时间发现问题,实现“数字吹哨”护平安。目前,在电梯运行、占用消防通道、高空抛物等21个治理场景布设数千个感知元件,构建24小时在线的物联“感知网”,有效提高小区运行发现问题、处置问题的效率。(2)“数字预案”增强基层应急处置能力。探索建设街道全域数字微网格管理电子图,结合“社区云”人房数据与标签数据,针对消防救援、自然灾害等多个应急场景形成“数字预案”,基层能够一键生成包含人事物等关键要素在内的“作战图”,避免“战时”手忙脚乱,赋能平急结合,在紧急时刻发挥重要作用。(3)“数字助理”增强基层综合履职能力。目前“临小助”已能为社区工作人员提供15个部门190多项面向群众事务政策查询,通过微信输入问题,马上就能得到“正确答案”,相当于把各部门多本纸质的“一本通”变成“一屏通”,助力基层干部化身“全岗通”。
经验与启示
一是聚焦新时代社区美好生活的新需求。以“人民至上”理念为引领,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牢固站稳人民立场、充分把握人民愿望、高度尊重人民创造、有效集中人民智慧,构建了“线上线下”汇民意、“邀民参与”聚民力、“下沉服务”暖民心的工作新格局,为基层减负赋能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二是凝聚新时代基层党建引领的新力量。实施“一网双线三联”基层党建工作法,有效推进基层治理,拉近和居民群众的距离。通过做实一张党建网,落实线下“五线谱工作法”共同行动、线上“数字化服务”汇集民意,实现“干部联楼组、党员联群众、服务联民心”;通过做强楼组最小单元,实施一老一少、双线双进的“双楼长制”,持续将更多在职党员、能人骨干、群团领袖纳入组织用人视野。
三是打造新时代数字赋能的新方法。在工作中,街道党工委带头加强工作数据分析,将党组织为民服务的引领力量与数字技术为民服务的科技工具有机结合起来,让数据说话,有力地指导工作、服务群众。充分下沉党组织力量,以党建为纽带连接“民心”,健全数字服务体系,高效发现和汇集人民需求,以主动服务来“达民意”“暖民心”。
朗读
来源:
发稿时间:2024-05-15 14:38
阅读次数:
以数字化转型赋能基层治理,不断提升为民服务能力
——临汾路街道党工委
背景和起因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把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作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切实为基层减负”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上海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为居村组织减负的若干措施》,做好为基层减负这篇大文章。静安区委高度重视为基层减负工作,拿出有效措施,取得阶段性成效。临汾路街道切实贯彻静安区委的工作要求,系统思考、整体推进,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聚焦基层一线工作,以数字化转型赋能基层治理,不断提升为民服务能力。
临汾路街道24小时不打烊的“数字小屋”
做法与经过
全面构建减负增能工作的数据平台
一是注重工作数据集成共享。街道以党建为引领,依托“社区云”平台,加强数据汇集,打通区级、街道级各数据子系统,以人、户、房为单元加强数据汇集,同时建立身份、服务、行为3大类300多个标签,为社区家庭、社区居民多维度“画像”,为实现数据分类治理、精准服务奠定基础。目前,已汇集电力公司、供水公司数据以及区级、街道级多个应用场景数据,整合了基层走访数据、科室业务数据、居社互动数据等,数据随业务场景实时更新,实现近1000万条的民生数据“沉淀”,在街道8个办公室、5大中心、20个基层居委会之间实现了数据共享互联。
二是构建一网协同工作平台。坚持系统性、整体性推进数字化转型工作,完善组织框架,成立数字化转型工作专班,定期收集基层在工作中的痛点、难点问题,快速转换为数据应用,及时回应基层诉求。依托“社区云”等市区级数据系统,街道深化拓展数据应用,搭建面向全街道,集人口库、房屋库、智慧报表、不跑腿审批、数字吹哨、服务找人、平急转换等应用于一体的“一网协同工作台”,实现“信息在一个平台上汇集、业务在一个平台上流转、流程在一个平台上闭环”,切实为居民区赋能。
三是开发应用场景回应基层减负需求。街道聚焦基层减负,不断推动人工智能、算法等前沿科技助力社区治理,结合实际探索形成多个特色应用场景。比如,在海量数据基础上,街道探索以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数据应用为目标的“数字驾驶舱”算法分析工具,通过多源数据并流碰撞大幅提升社区治理的“算力”,为基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再比如,基于Transformer模型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率先推出政务领域对话机器人“临小助”,打造社区工作者的“数字助理”,探索基层能力提升新模式。
系统推进减负增能工作的创新实践
一是组织赋能,推动资源向基层倾斜。街道党工委从居委强则街道强的角度思考、推进工作。(1)下沉街道机关力量。完善年轻干部居委见习制度,选派机关40岁以下青年干部赴一线挂职锻炼,进一步充实基层力量,同时把街道资源导入一线,让基层干事履职有依靠、有支撑。(2)增强基层领头人能力。建强“书记工作室”“主任沙龙”,落实“书记领跑”行动,加大轮训带教、突出实战实训,全面提升基层组织领头人统筹协调与为民服务能力。建立所有居民区社工三年内进行一轮见习居民区书记和居委会主任的机制安排,培养基层干部梯队。(3)推动社会力量进居民区。引进律师、医师、社区规划师、心理咨询师、社工师等力量参与社区治理,推动法律、医疗等服务进居民区。
二是机制赋能,保障基层权责利均衡。街道党工委从赋能居委就是提升为民服务能力的角度思考、推进工作。(1)加大居民区评价街道机关力度。完善街道机关科室考核实施办法,将居民区对各科室、各中心的工作评价作为机关考核的重要依据。(2)建立居委“12345”疑难工单研究机制。依托街道党工委会沟通议事平台,定期研究基层“12345”疑难工单,聚焦涉及面广、协调难度大的问题整合力量,形成党工委班子、各部门、各居民区合力协商解决基层疑难工单的常态化机制。(3)优化居委会经费保障。加强居委会工作经费保障,建立居委会经费动态调整机制。探索居委会工作经费与居委会管理规模、居民户数、复杂程度、工作成效等挂钩机制,进一步完善经费保障方案。
三是数字赋能,提高基层治理效能。街道党工委从让数据说话、让数据用起来的角度思考、推进工作。(1)打造数字工具。推出“一网协同”工作台、“楼长上报”等数字工具。比如,依托“社区云”平台上线“楼长上报”功能,为楼组长建立24小时信息上报渠道,帮助基层及时掌握楼道变化,落实“四百”走访更精准。(2)丰富应用场景。探索增加业委会到期、物业选聘、加梯年检等数字吹哨场景,基层从传统人海战术中解脱出来,苗子性问题“秒级”发现。安装电管家传感器,实时监测非机动车入户充电不文明行为。(3)探索实时服务。“临小助”24 小时在线为社区工作者提供一对一专属能力支撑服务,支持192 项办事政策快速查询、一对一对话陪练、活动项目策划等多种基层高频需求,随时随地为一线赋能。
四是服务赋能,增强群众获得感。街道党工委从务实为民、创新赋能的角度思考、推进工作。(1)持续推进不打烊“数字小屋”建设,提升社区服务的便利性。聚焦居民群众衣食住行、就医配药等高频急难愁盼事项,推进24小时不打烊的“数字小屋”建设,提升社区全天候服务居民能力。继续发挥“共享打印复印”“一键叫车”“数字公话亭”等便民服务设施作用,让社区居民共享数字红利。(2)深化“完整社区”建设,增强服务可及性。结合打造“15分钟生活圈”,以全龄家园、美丽家园、数字家园、自治家园“四个家园”建设为抓手,不断提升社区综合服务的可及性。(3)推进“静邻帮办”建设,提高办事高效性。加强政策业务培训,为社工就近接待居民、开展政策咨询提供支撑,提升居民“家门口”的办事体验。定期梳理高频办事事项,加强针对性业务培训,提升帮办水平。
临汾路街道“数字家园”建设
成效与反响
街道依托数字化转型,不断推动数字减负赋能,逐步实现“三减”“三增”,尽全力让基层轻装上阵,更好联系服务群众。
“三减”即减报表、减证明、减跑动。(1)减报表。“一网协同工作台”实现了科室与基层数据双向共享,基层填报报表从24种减少为6种,报表种类减少75%。(2)减证明。落实市委基层减负增能工作要求,居委会需要开具的证明数量从40多种减少到3种,依托“社区云”平台首创30秒“一键居住证明开具”功能,居民减少了跑动。(3)减跑动。推出“不用跑审批”应用场景,将居民区工作经费的申请、审批、核准等事项一揽子放到线上,自动逐级传递至各级审批人员。居民区经费申请从过去平均跑科室2.87次到一次不用跑,审批流转效率也提高到最快1小时/次。
“三增”即增强基层问题发现能力、应急处置能力以及综合履职能力。(1)“数字吹哨”增强基层问题发现能力。通过数据比对,以最低成本、最短时间发现问题,实现“数字吹哨”护平安。目前,在电梯运行、占用消防通道、高空抛物等21个治理场景布设数千个感知元件,构建24小时在线的物联“感知网”,有效提高小区运行发现问题、处置问题的效率。(2)“数字预案”增强基层应急处置能力。探索建设街道全域数字微网格管理电子图,结合“社区云”人房数据与标签数据,针对消防救援、自然灾害等多个应急场景形成“数字预案”,基层能够一键生成包含人事物等关键要素在内的“作战图”,避免“战时”手忙脚乱,赋能平急结合,在紧急时刻发挥重要作用。(3)“数字助理”增强基层综合履职能力。目前“临小助”已能为社区工作人员提供15个部门190多项面向群众事务政策查询,通过微信输入问题,马上就能得到“正确答案”,相当于把各部门多本纸质的“一本通”变成“一屏通”,助力基层干部化身“全岗通”。
经验与启示
一是聚焦新时代社区美好生活的新需求。以“人民至上”理念为引领,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牢固站稳人民立场、充分把握人民愿望、高度尊重人民创造、有效集中人民智慧,构建了“线上线下”汇民意、“邀民参与”聚民力、“下沉服务”暖民心的工作新格局,为基层减负赋能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二是凝聚新时代基层党建引领的新力量。实施“一网双线三联”基层党建工作法,有效推进基层治理,拉近和居民群众的距离。通过做实一张党建网,落实线下“五线谱工作法”共同行动、线上“数字化服务”汇集民意,实现“干部联楼组、党员联群众、服务联民心”;通过做强楼组最小单元,实施一老一少、双线双进的“双楼长制”,持续将更多在职党员、能人骨干、群团领袖纳入组织用人视野。
三是打造新时代数字赋能的新方法。在工作中,街道党工委带头加强工作数据分析,将党组织为民服务的引领力量与数字技术为民服务的科技工具有机结合起来,让数据说话,有力地指导工作、服务群众。充分下沉党组织力量,以党建为纽带连接“民心”,健全数字服务体系,高效发现和汇集人民需求,以主动服务来“达民意”“暖民心”。
返回顶部
浏览器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办公时间:周一至周五(8:30-11:30 13:30-17:30)
办公地点:常德路370号联系电话:62472188
网站标识码:3101060005沪ICP备05004121公安备案号:31010602002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