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事关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去年以来,静安区坚持深化市级“美好社区 先锋行动”项目化运作,立体化打造了由“10个市级引领项目、120个区级重点项目、1291个社区网格善治项目”构建的基层治理“十百千”项目矩阵,探索形成了巨富长“中心城区毗邻党建新模式”、艺康苑“跨区共治联通融实机制”等多个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样本,涌现了蕃瓜弄小区成套改造、临汾数字家园建设等多个治理典型。即日起,静邻党建微信公众号将陆续刊发“十百千”项目矩阵中具有代表性的优秀实践案例,系统呈现静安对于高质量党建引领高效能治理的有益探索,集中展现静安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成果。
“社区合伙人”项目 探索新型小区治理新机制
——北站街道党工委
背景和起因
天悦壹号小区,建于2019年,坐落在苏州河畔,南靠曲阜路,西临西藏北路,距苏河湾万象天地、静安大悦城仅100多米。该小区现有230户,小区内环境优美,物业管理标准高,居民大多为文化层次高、经济收入高、社会地位高的群体。2023年,北站街道党工委聚焦新型社区,以“美好社区先锋行动”项目为载体,借助华东理工大学智囊团资源优势,在文安居民区天悦壹号小区积极探索实践“社区合伙人”项目,把基层党组织引领延伸到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吸引社区能人、达人一同参与社区治理,打通居民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渠道,让居民从治理的“局外人”变成社区的“合伙人”,着力构建新型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做法与经过
文安居民区通过“社区合伙人”项目积极探索与实践,把基层党组织引领延伸到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吸引社区能人、达人一同参与社区治理,充分发挥好基层党组织联系群众、组织群众、动员群众、凝聚群众的作用,着力构建新型小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抓需求,重服务,“社区合伙人”初见雏形
一是“头脑风暴”汇集破解难题“金点子”。在街道党工委的支持下,文安居民区联合华东理工大学赋能团队,召开了“社区合伙人”项目研讨会,充分交流了如何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凝聚各方力量,破解项目推进中的瓶颈问题,专家赋能团队为项目的推进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建议:聚焦区域内的红色资源和红色文化,借助文化、艺术等手段以更具创意和亲和力的方式展现党建工作,提高社区活动的吸引力和参与度。以“社区合伙人”团队为抓手,构建社区协商议事平台,完善协商议事章程和规则,通过参与式社区规划,推进社区共建共治共享。
二是“社区诊断”剖析社区居民需求。文安居民区党总支召集小区居民代表开展了“社区合伙人”项目座谈会,听取居民的想法。在居民的建议下,形成一份《小区居民意见征询表》,通过楼管和微信群进行发放,并对征询表数据进行分析,并把征询结果作为开展项目活动的依据,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设计合适的服务项目,抓准居民需求点,精准开展服务工作。
三是“私人定制”社区合伙人“招募令”。文安党总支前期通过多次上门走访、召开居民会议、微信群发出征询帖等方式征求意见、发现需求、找出社区居民“冷漠”的原因。文安居民区党总支希望能打开居民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渠道,提升居民的参与度、幸福感,让居民从治理的“局外人”变成社区的“合伙人”。在华东理工大学赋能团队专家的指导下,天悦壹号特别“定制”了一份《招募令》,切实用好报到党员骨干、“双结对”党组织和社区共建单位等多方力量,抓党员,强党性,挖掘社区达人、能人,组建以党员为主的“合伙人”队伍。
抓活动,重互动,“社区合伙人”落地生根
文安居民区党总支积极搭建社群社交平台,抓牢活动创新点,有效提高居民参与度,使“社区合伙人”项目落地生根。
一是聚焦文化品质提升,增进邻里感情。结合现有资源将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带入天悦壹号,在提升社区人文氛围的同时,增进了社区能人、达人,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互动。比如,端午节开展了“走进非遗 传承匠心”——竹编香囊活动,引导居民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及非遗竹编工艺,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以追寻苏河红色印记为主题,把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北站的红色历史进行结合,开展“体验式”红色教育学习定向打卡活动,丈量北站土地,聆听北站历史。
二是聚焦健康安全问题,提升邻里关爱。天悦壹号小区物业方已经为小区配备了一台自动体外除颤仪(AED),但是居民对于AED的使用方式比较陌生,“社区合伙人”发现居民对社区安全非常重视,在文安居民区助力下,邀请到静安区红十字会急救指导老师,对“社区合伙人”、社区居民志愿者、物业工作人员进行了自动体外除颤仪(AED)操作暨应急救护技能培训。不仅提升了救护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也为守护社区居民的安全健康成长,提供了更为强健的保障。
三是聚焦兴趣社群需求,促进邻里交流。在前期意见征询中,“社区合伙人”发现居民对社群的需求较高。社区合伙人自发担任社群牵头人,组建了“天悦太极”“天悦书会”等社群,定期开展活动。此外,天悦壹号还建立了“天悦市集”社群,将亲子运动会和闲置物品交换结合,促进实现邻里之间的友好交流,打造有活动、有态度的熟人社区。
抓机制,重长效,“社区合伙人”凝心聚力
文安居民区通过完善居民区网格党建“1+5+x”联席会议平台功能,落实“双结对”“双报到、双报告”工作机制,将社区内的“双结对”、“双报道、双报告”的党员、社区能人达人吸纳到“社区合伙人”的骨干队伍,强化工作力量。借助华东理工大学赋能团队,做好项目的建章立制,不断完善“合伙人”运行机制。
“社区合伙人”的工作机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需求征集机制。“社区合伙人”拉动身边居民参与小区需求调查,通过微信群等渠道收集和汇总居民的普遍性诉求及建设性意见,带动居民共同规划并参与社区建设。征集到的需求中,一般类的问题反馈至居委或物业,处置完毕及时反馈结果。复杂类问题反馈至居委,再由居委反映至相关职能部门联动处置,由居委及时跟进问题处置的进度。
第二部分,议事机制。“社区合伙人”将居民需求反馈至合伙人沟通平台,对共性和个性问题进行分析研判,及时将问题反馈至物业、居委会,与社区党组织、政府相关职能工作人员共商社区事务,共商共讨解决居民反应强烈的实际困难和矛盾纠纷,协商推进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文化活动等,充分传达民意与诉求。
第三部分,社团化协作机制。“社区合伙人”调研居民对于社团活动的需求,作为社群牵头人,按照居民年龄段和兴趣爱好,发起多层次、高质量小区社团。社团成立后,合伙人自主自治维护社团的运行,有效把小区会所空间利用起来,促进社区内居民的熟悉度,拉进人与人之间的链接,提升社区人文氛围。
成效与反响
社区是安居乐业的家园,文安居民区党总支借助华东理工大学智囊团资源优势,全力打造的“社区合伙人”项目,抓实“合伙人”运作机制,持续发挥社区能人、达人作用,成功搭建了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互动、互助、自治平台,让居民逐渐参与到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社区生活中,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一是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激活治理动力。在文安居民区党总支的牵头下,“社区合伙人”从最初的吸纳小区中的党员力量,再由党员居民作为纽带,带动小区居民加入合伙人队伍,目前以招募到二十位“社区合伙人”,他们分布在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专业和特长,社区大小事逐渐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提升社区基层治理能力和为民服务水平。
二是多方协作多元参与,凝聚治理合力。破解社区治理困境,不仅要有合伙人团队,还要有赋能团队和陪跑团队,做强做大基层治理共同体。华东理工智囊团的助力,小区物业的配合,辖区共建单位的的支持下,与“社区合伙人”建立了亲密的“伙伴关系”。通过交流、研讨、指导等方式,协助合伙人开拓视野、创新思路,用新理念、新方法为社区解难题、办实事。
三是深度释放专业特长,增强治理能力。从一开始由文安居民区党总支牵头干活,到“社区合伙人”们主导,社区居民逐渐成为了能“说想法、提需求、放手干”的社区“主人”。文安居民区有一套完整科学的信息收集机制,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居民的需求点和特长专业,为精准开展工作奠定基础。“合伙人”个个都是“身怀绝技”的能人、达人,有的合伙人擅长体育健身,有的擅长艺术音乐、策划活动,有的是律师、建筑师。他们最大化发挥自己的专业和特长,与社区深度嵌入,链接资源,民事民议、民题民解,增强了天悦壹号的内生动力和治理能力。
探讨与评论
在文安“社区合伙人”项目的运作过程中,文安居民区不断优化细化项目内容,提升“合伙人”的参与感,增强持续服务的内驱力,让“合伙人”真正成为居民的“领头羊”。
一是党建引领聚合力。文安居民区党总支牵头深入居民沟通了解,合理吸纳社区党员,使“合伙人”队伍从0到1。后期通过开展开展各类活动和楼组招募,以链状效应的模式,不断扩大“合伙人”团队的规模和数量,确保合伙人有数量、有质量。
二是制度建设有保障。“社区合伙人”的制度建设分为需求征集机制、议事机制、社团化协作机制,确保“社区合伙人”组织架构、管理制度、运作流程规范化、标准化。
三是民生服务有导向。以居民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合伙人”从自身角度出发,征询居民需求,使得社区各类活动社群更接地气,从而更好地联系居民、服务居民,最大化地强化居民自治效果。
朗读
来源:
发稿时间:2024-04-08 14:38
阅读次数:
开栏语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事关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去年以来,静安区坚持深化市级“美好社区 先锋行动”项目化运作,立体化打造了由“10个市级引领项目、120个区级重点项目、1291个社区网格善治项目”构建的基层治理“十百千”项目矩阵,探索形成了巨富长“中心城区毗邻党建新模式”、艺康苑“跨区共治联通融实机制”等多个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样本,涌现了蕃瓜弄小区成套改造、临汾数字家园建设等多个治理典型。即日起,静邻党建微信公众号将陆续刊发“十百千”项目矩阵中具有代表性的优秀实践案例,系统呈现静安对于高质量党建引领高效能治理的有益探索,集中展现静安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成果。
“社区合伙人”项目 探索新型小区治理新机制
——北站街道党工委
背景和起因
天悦壹号小区,建于2019年,坐落在苏州河畔,南靠曲阜路,西临西藏北路,距苏河湾万象天地、静安大悦城仅100多米。该小区现有230户,小区内环境优美,物业管理标准高,居民大多为文化层次高、经济收入高、社会地位高的群体。2023年,北站街道党工委聚焦新型社区,以“美好社区先锋行动”项目为载体,借助华东理工大学智囊团资源优势,在文安居民区天悦壹号小区积极探索实践“社区合伙人”项目,把基层党组织引领延伸到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吸引社区能人、达人一同参与社区治理,打通居民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渠道,让居民从治理的“局外人”变成社区的“合伙人”,着力构建新型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做法与经过
文安居民区通过“社区合伙人”项目积极探索与实践,把基层党组织引领延伸到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吸引社区能人、达人一同参与社区治理,充分发挥好基层党组织联系群众、组织群众、动员群众、凝聚群众的作用,着力构建新型小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抓需求,重服务,“社区合伙人”初见雏形
一是“头脑风暴”汇集破解难题“金点子”。在街道党工委的支持下,文安居民区联合华东理工大学赋能团队,召开了“社区合伙人”项目研讨会,充分交流了如何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凝聚各方力量,破解项目推进中的瓶颈问题,专家赋能团队为项目的推进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建议:聚焦区域内的红色资源和红色文化,借助文化、艺术等手段以更具创意和亲和力的方式展现党建工作,提高社区活动的吸引力和参与度。以“社区合伙人”团队为抓手,构建社区协商议事平台,完善协商议事章程和规则,通过参与式社区规划,推进社区共建共治共享。
二是“社区诊断”剖析社区居民需求。文安居民区党总支召集小区居民代表开展了“社区合伙人”项目座谈会,听取居民的想法。在居民的建议下,形成一份《小区居民意见征询表》,通过楼管和微信群进行发放,并对征询表数据进行分析,并把征询结果作为开展项目活动的依据,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设计合适的服务项目,抓准居民需求点,精准开展服务工作。
三是“私人定制”社区合伙人“招募令”。文安党总支前期通过多次上门走访、召开居民会议、微信群发出征询帖等方式征求意见、发现需求、找出社区居民“冷漠”的原因。文安居民区党总支希望能打开居民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渠道,提升居民的参与度、幸福感,让居民从治理的“局外人”变成社区的“合伙人”。在华东理工大学赋能团队专家的指导下,天悦壹号特别“定制”了一份《招募令》,切实用好报到党员骨干、“双结对”党组织和社区共建单位等多方力量,抓党员,强党性,挖掘社区达人、能人,组建以党员为主的“合伙人”队伍。
抓活动,重互动,“社区合伙人”落地生根
文安居民区党总支积极搭建社群社交平台,抓牢活动创新点,有效提高居民参与度,使“社区合伙人”项目落地生根。
一是聚焦文化品质提升,增进邻里感情。结合现有资源将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带入天悦壹号,在提升社区人文氛围的同时,增进了社区能人、达人,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互动。比如,端午节开展了“走进非遗 传承匠心”——竹编香囊活动,引导居民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及非遗竹编工艺,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以追寻苏河红色印记为主题,把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北站的红色历史进行结合,开展“体验式”红色教育学习定向打卡活动,丈量北站土地,聆听北站历史。
二是聚焦健康安全问题,提升邻里关爱。天悦壹号小区物业方已经为小区配备了一台自动体外除颤仪(AED),但是居民对于AED的使用方式比较陌生,“社区合伙人”发现居民对社区安全非常重视,在文安居民区助力下,邀请到静安区红十字会急救指导老师,对“社区合伙人”、社区居民志愿者、物业工作人员进行了自动体外除颤仪(AED)操作暨应急救护技能培训。不仅提升了救护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也为守护社区居民的安全健康成长,提供了更为强健的保障。
三是聚焦兴趣社群需求,促进邻里交流。在前期意见征询中,“社区合伙人”发现居民对社群的需求较高。社区合伙人自发担任社群牵头人,组建了“天悦太极”“天悦书会”等社群,定期开展活动。此外,天悦壹号还建立了“天悦市集”社群,将亲子运动会和闲置物品交换结合,促进实现邻里之间的友好交流,打造有活动、有态度的熟人社区。
抓机制,重长效,“社区合伙人”凝心聚力
文安居民区通过完善居民区网格党建“1+5+x”联席会议平台功能,落实“双结对”“双报到、双报告”工作机制,将社区内的“双结对”、“双报道、双报告”的党员、社区能人达人吸纳到“社区合伙人”的骨干队伍,强化工作力量。借助华东理工大学赋能团队,做好项目的建章立制,不断完善“合伙人”运行机制。
“社区合伙人”的工作机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需求征集机制。“社区合伙人”拉动身边居民参与小区需求调查,通过微信群等渠道收集和汇总居民的普遍性诉求及建设性意见,带动居民共同规划并参与社区建设。征集到的需求中,一般类的问题反馈至居委或物业,处置完毕及时反馈结果。复杂类问题反馈至居委,再由居委反映至相关职能部门联动处置,由居委及时跟进问题处置的进度。
第二部分,议事机制。“社区合伙人”将居民需求反馈至合伙人沟通平台,对共性和个性问题进行分析研判,及时将问题反馈至物业、居委会,与社区党组织、政府相关职能工作人员共商社区事务,共商共讨解决居民反应强烈的实际困难和矛盾纠纷,协商推进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文化活动等,充分传达民意与诉求。
第三部分,社团化协作机制。“社区合伙人”调研居民对于社团活动的需求,作为社群牵头人,按照居民年龄段和兴趣爱好,发起多层次、高质量小区社团。社团成立后,合伙人自主自治维护社团的运行,有效把小区会所空间利用起来,促进社区内居民的熟悉度,拉进人与人之间的链接,提升社区人文氛围。
成效与反响
社区是安居乐业的家园,文安居民区党总支借助华东理工大学智囊团资源优势,全力打造的“社区合伙人”项目,抓实“合伙人”运作机制,持续发挥社区能人、达人作用,成功搭建了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互动、互助、自治平台,让居民逐渐参与到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社区生活中,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一是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激活治理动力。在文安居民区党总支的牵头下,“社区合伙人”从最初的吸纳小区中的党员力量,再由党员居民作为纽带,带动小区居民加入合伙人队伍,目前以招募到二十位“社区合伙人”,他们分布在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专业和特长,社区大小事逐渐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提升社区基层治理能力和为民服务水平。
二是多方协作多元参与,凝聚治理合力。破解社区治理困境,不仅要有合伙人团队,还要有赋能团队和陪跑团队,做强做大基层治理共同体。华东理工智囊团的助力,小区物业的配合,辖区共建单位的的支持下,与“社区合伙人”建立了亲密的“伙伴关系”。通过交流、研讨、指导等方式,协助合伙人开拓视野、创新思路,用新理念、新方法为社区解难题、办实事。
三是深度释放专业特长,增强治理能力。从一开始由文安居民区党总支牵头干活,到“社区合伙人”们主导,社区居民逐渐成为了能“说想法、提需求、放手干”的社区“主人”。文安居民区有一套完整科学的信息收集机制,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居民的需求点和特长专业,为精准开展工作奠定基础。“合伙人”个个都是“身怀绝技”的能人、达人,有的合伙人擅长体育健身,有的擅长艺术音乐、策划活动,有的是律师、建筑师。他们最大化发挥自己的专业和特长,与社区深度嵌入,链接资源,民事民议、民题民解,增强了天悦壹号的内生动力和治理能力。
探讨与评论
在文安“社区合伙人”项目的运作过程中,文安居民区不断优化细化项目内容,提升“合伙人”的参与感,增强持续服务的内驱力,让“合伙人”真正成为居民的“领头羊”。
一是党建引领聚合力。文安居民区党总支牵头深入居民沟通了解,合理吸纳社区党员,使“合伙人”队伍从0到1。后期通过开展开展各类活动和楼组招募,以链状效应的模式,不断扩大“合伙人”团队的规模和数量,确保合伙人有数量、有质量。
二是制度建设有保障。“社区合伙人”的制度建设分为需求征集机制、议事机制、社团化协作机制,确保“社区合伙人”组织架构、管理制度、运作流程规范化、标准化。
三是民生服务有导向。以居民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合伙人”从自身角度出发,征询居民需求,使得社区各类活动社群更接地气,从而更好地联系居民、服务居民,最大化地强化居民自治效果。
返回顶部
浏览器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办公时间:周一至周五(8:30-11:30 13:30-17:30)
办公地点:常德路370号联系电话:62472188
网站标识码:3101060005沪ICP备05004121公安备案号:31010602002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