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事关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去年以来,静安区坚持深化市级“美好社区 先锋行动”项目化运作,立体化打造了由“10个市级引领项目、120个区级重点项目、1291个社区网格善治项目”构建的基层治理“十百千”项目矩阵,探索形成了巨富长“中心城区毗邻党建新模式”、艺康苑“跨区共治联通融实机制”等多个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样本,涌现了蕃瓜弄小区成套改造、临汾数字家园建设等多个治理典型。即日起,静邻党建微信公众号将陆续刊发“十百千”项目矩阵中具有代表性的优秀实践案例,系统呈现静安对于高质量党建引领高效能治理的有益探索,集中展现静安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成果。
党建引领“邻聚力” 多元共治增活力
——彭浦镇党委
背景和起因
彭浦镇辖区现有36个居民区、84个小区、3120个楼组。近年来,彭浦镇党委积极以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视角,不断推动基层治理的实践,探索“邻聚力”、“彭邻格”治理模式,将楼组建设作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最小实践地,在推进党建引领“邻聚力”建设过程中,发现以下问题和难点:
楼组内党群关系缺少粘度,自治能力不强。居民区党总支、居委会在楼组建设中占主导,楼组长和党员骨干存在自治意识不足的情况。楼组间缺少沟通与交流平台。楼组建设进程中,虽存在以党支部为范围的楼群建设,但社区微网格自治格局尚未完全形成,楼组建设易陷入“闭门造车”和“自娱自乐”的尴尬境地。公共资源不足,缺少“合力驱动”。党建引领下“共治共享”的格局尚未完全打开,缺乏对区域党建单位、“两新”党组织等社会资源的整合,各级职能部门缺乏指导力度,楼组治理难题和矛盾不能有序高效解决。如何把脉查病因,做到对症下药,镇党委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通过建组织抓覆盖、找党员抓骨干、建桥梁抓治理的“三步走”计划,从党建引领到共建共享,从单一主体到多元参与,从楼组自治到社区共治,积极探索建立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让党建在“家门口”持续发力。
做法与经过
找准切入点,让楼组党建“强”起来
建强楼组党小组。建立完善居民区党总支—楼群党支部—楼组党小组架构,全面加强楼组党的建设,通过党小组的合力激发楼组的活力,推动党的群众工作进楼组。探索“双楼长制”,为在职党员定岗定责。结合在职党员“双报到”制度,在职党员自觉接受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在现有楼群网格组织架构的基础上,采取在楼组内亮身份领任务、设立党员责任岗、担任楼栋第二楼组长等方式参与楼组建设,积极发挥模范作用。强化党性修养、增强服务意识。激发楼组党员党性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拓宽密切联系群众的渠道,有效汇集楼组居民诉求、及时收集反馈民意,推动楼组自治向更高更好方向发展,进一步激励楼组党员将志愿服务的触角延伸到整个居民区。
紧扣关键点,让民主协商“实”起来
注重民事民议、民事民办。彭浦镇在楼组建设过程中,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注重焦点议题的挖掘与解决,聚焦楼道堆物清理、社区停车、加装电梯等社区难点问题,通过居民参与协商自治,凝结操作共识,形成初步解决方案,助力楼组建设落实处、居民得实惠。遇到楼道堆物、私拉铁门等痼疾顽疾,楼组通过居民协商、层级联动、定向反馈等方式,讲诉求、议难事、解难题。
例如,1170弄居民区北海新苑小区16号楼组,在居委会、物业和城管的联动下,拆除了公共区域私建的拉门,使得楼道恢复原样。突出民事民管、建章立制。充分发挥楼组长、党员的带头模范作用,动员楼组内户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发动大家自主清理楼道内的堆物,同时建立轮流值勤巡回督查长效机制,杜绝堆物返潮现象。
抓住着力点,让楼组资源“活”起来
“三建”融合,为楼组党建引“资”助力。按照就近、因需原则,整合镇域党建资源,做好与居民区楼群支部结对共建工作,签订项目书,为社区微治理、微更新、微服务项目助力。开展基层治理微项目评选活动,设立“楼组之星”、“助力之星”,激发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力。
“聚爱”行动,激发商居多元共治“凝聚力”。建立“静邻一家新心驿站”为广大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提供暖心服务,利用节庆时节送医疗服务、生活关爱到快递站点,让“两新”群体体会到“家”的温暖;同时镇域内成立了5家新业态青年志愿者服务队,针对高龄独居老人、残障人士等重点关爱群体定期提供志愿服务,让新业态青年成为基层治理的好帮手。
五社“联动”,探索服务赋能“向心力”。推进党建引领下的新型邻里互助自治模式,整合盘活党建资源,激发“三驾马车”动能,进一步探索建立以社区党组织为主导、居委会为枢纽、社会工作者为支撑、楼组志愿者为辅助、社区资源为补充的“五社联动”高质量运行机制,激发群众参与治理的内生动力,共同研究商议解决居民实际问题,推动形成社区服务治理共同体。
成效与反响
在机制建设上见成效:在党建引领下,彭浦镇形成1+4+5+X赋能型楼组培育模式,即一个楼组、四类赋能、五种力量、X种特色。在楼组建设过程中,通过镇政府的组织赋能、楼组自治研究会的专业赋能、居委会的资源赋能和楼组里的活力赋能,重点激发楼组建设过程中的自治力、凝聚力、互助力、协商力和行动力,打造不同的主题型楼组。进一步提升楼组居民议事协商和自治互助能力,通过“楼内议事厅”、楼组内部线上会议等形式,商定楼组公约。基层自治能力显著提高,团结互助、睦邻友好、文明守信、志愿奉献的良好风尚日益成。四年以来,彭浦镇共创建美丽楼组2542个,占全镇楼组总数的81%。
在队伍建设上见成效:楼组层面,通过每个楼栋内的智理汇小组基本实现了“一楼一群”动员到人、“一楼二长”保障上门、“一楼三员”服务增能的工作模式,出现楼组建设推动由“政府主导”向“楼组自发”转变。居民区层面,由居委干部、青年志愿者和经验丰富的社区“智囊团”组成的楼组自治联盟,成为了推进美丽楼组建设的重要抓手,向下跟进楼组工作进展,听取建议,按需相应指导;向上及时反馈居民区的突出矛盾和困难,协助问题解决。
在品牌建设上见成效:在美丽楼组创建过程中,根据不同楼组的主题和目标定位,紧贴居民所需所盼开展活动,搞活楼组气氛,各居民区涌现出一批具有独特经验、成效突出的特色楼组。四年之内共打造了包括佳宁花园13号、阳城贵都17号等在内的6个区级示范楼组,带动整个彭浦小镇的楼组文化品牌建设。
经验与启示
网融合层级联动,完善民主实践架构
在横向体系上,从彭浦镇网格化治理的组织设置、运行机制和运转效能来看,初步实现党群力量和综治力量的协同,居民区党建共治、居民自治与政府管理的互动。以网格党建为架构,着力“网格+”模式,推进党建、自治与管理的网格嵌合,推动网格链接治理、资源、参与、难题、发展,助推“需求在网格发现、资源在网格整合、问题在网格解决”。
在纵向体系上,形成“镇——片区——居民区——微网格——楼组”五级架构,实现楼组建设的立体网格化覆盖:在镇层面,形成由领导牵头、各职能部门参与的楼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楼组建设推进实施;在片区层面,组建内生于社区、作用基于街区的楼组建设骨干团队,为楼组建设提供技术指导支持;在居民区层面,成立书记、主任牵头,联络员、业委会主任、物业经理、支部书记等组成的工作班底,全面负责落实本居民区楼组建设;在楼群层面,依据楼群党支部范围设置“微网格”,实现楼群支部“微网格”与居民自治网格的统一,依托微网格项目,助力楼群自治互助。在楼组层面,成立由党小组成员、楼组长、志愿者等组成的“智理汇”自治小组,共建美丽文明和谐楼组。
骨干队伍协同服务,强化协商民主机制
形成了三级联动的楼组骨干队伍,以“镇楼组自治联盟”为核心,结对“各居民区楼组建设工作班底”,带动支持“楼组智理汇小组”,通过层级联动、片区覆盖、定向结对,激活楼组建设自治队伍,全面推进楼组硬件设施升级和软性文化提升。由楼组自治联盟,通过“划分小组、片区覆盖、定向结对”的方式,发挥地域优势,以“动员、推进、评价协商”,为楼组建设发挥需求反馈、带教指导、协商共建、难题共商、经验共享的作用。“智理汇小组”作为楼组建设主体和核心,围绕楼组实际问题,以“活动协商”为抓手,促进楼组事务自议自管、楼组特色因地制宜,楼组活力得到激发。
形成了多方式的议事平台,居民通过楼内议事厅、楼组内部线上会议、楼组微信群等形式,收集楼情民意、讨论楼组事务、商定楼组公约,对楼内事务按“四事”分类分责处理,实现楼组居民间的有效沟通,让更多居民的金点子,化作楼组建设的金钥匙。如海鹰居民区53号楼组充分利用楼组居民的线上线下议事平台,形成了“楼事共商,楼务共管、楼利共享”的良性互动。
多方合力资源协商,激发民主实践活力
形成了各方部门的合力。以需求为导向,以居民区党组织为切入口,向楼组建设注入共建单位提供的服务资源,高效解决楼组创建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堵点。搭建资源联动平台。通过建立资源配送活动、互助学习沙龙、楼组之最评选等平台,将社会组织资源、社会慈善资源等导入到楼组,丰富楼组的活动内容。打牢楼组资源基础。摸清楼组实有底数,包括居民人口、家庭户、党员、志愿者、楼组、居民骨干、特殊人群等基本信息,为楼组建设提供信息支撑。引导社区外各级党组织、社区内各类单位和群体多元参与,实现从基层治理对象到治理主体力量的转变。
朗读
来源:
发稿时间:2024-04-02 15:03
阅读次数:
开栏语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事关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去年以来,静安区坚持深化市级“美好社区 先锋行动”项目化运作,立体化打造了由“10个市级引领项目、120个区级重点项目、1291个社区网格善治项目”构建的基层治理“十百千”项目矩阵,探索形成了巨富长“中心城区毗邻党建新模式”、艺康苑“跨区共治联通融实机制”等多个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样本,涌现了蕃瓜弄小区成套改造、临汾数字家园建设等多个治理典型。即日起,静邻党建微信公众号将陆续刊发“十百千”项目矩阵中具有代表性的优秀实践案例,系统呈现静安对于高质量党建引领高效能治理的有益探索,集中展现静安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成果。
党建引领“邻聚力” 多元共治增活力
——彭浦镇党委
背景和起因
彭浦镇辖区现有36个居民区、84个小区、3120个楼组。近年来,彭浦镇党委积极以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视角,不断推动基层治理的实践,探索“邻聚力”、“彭邻格”治理模式,将楼组建设作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最小实践地,在推进党建引领“邻聚力”建设过程中,发现以下问题和难点:
楼组内党群关系缺少粘度,自治能力不强。居民区党总支、居委会在楼组建设中占主导,楼组长和党员骨干存在自治意识不足的情况。楼组间缺少沟通与交流平台。楼组建设进程中,虽存在以党支部为范围的楼群建设,但社区微网格自治格局尚未完全形成,楼组建设易陷入“闭门造车”和“自娱自乐”的尴尬境地。公共资源不足,缺少“合力驱动”。党建引领下“共治共享”的格局尚未完全打开,缺乏对区域党建单位、“两新”党组织等社会资源的整合,各级职能部门缺乏指导力度,楼组治理难题和矛盾不能有序高效解决。如何把脉查病因,做到对症下药,镇党委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通过建组织抓覆盖、找党员抓骨干、建桥梁抓治理的“三步走”计划,从党建引领到共建共享,从单一主体到多元参与,从楼组自治到社区共治,积极探索建立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让党建在“家门口”持续发力。
做法与经过
找准切入点,让楼组党建“强”起来
建强楼组党小组。建立完善居民区党总支—楼群党支部—楼组党小组架构,全面加强楼组党的建设,通过党小组的合力激发楼组的活力,推动党的群众工作进楼组。探索“双楼长制”,为在职党员定岗定责。结合在职党员“双报到”制度,在职党员自觉接受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在现有楼群网格组织架构的基础上,采取在楼组内亮身份领任务、设立党员责任岗、担任楼栋第二楼组长等方式参与楼组建设,积极发挥模范作用。强化党性修养、增强服务意识。激发楼组党员党性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拓宽密切联系群众的渠道,有效汇集楼组居民诉求、及时收集反馈民意,推动楼组自治向更高更好方向发展,进一步激励楼组党员将志愿服务的触角延伸到整个居民区。
紧扣关键点,让民主协商“实”起来
注重民事民议、民事民办。彭浦镇在楼组建设过程中,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注重焦点议题的挖掘与解决,聚焦楼道堆物清理、社区停车、加装电梯等社区难点问题,通过居民参与协商自治,凝结操作共识,形成初步解决方案,助力楼组建设落实处、居民得实惠。遇到楼道堆物、私拉铁门等痼疾顽疾,楼组通过居民协商、层级联动、定向反馈等方式,讲诉求、议难事、解难题。
例如,1170弄居民区北海新苑小区16号楼组,在居委会、物业和城管的联动下,拆除了公共区域私建的拉门,使得楼道恢复原样。突出民事民管、建章立制。充分发挥楼组长、党员的带头模范作用,动员楼组内户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发动大家自主清理楼道内的堆物,同时建立轮流值勤巡回督查长效机制,杜绝堆物返潮现象。
抓住着力点,让楼组资源“活”起来
“三建”融合,为楼组党建引“资”助力。按照就近、因需原则,整合镇域党建资源,做好与居民区楼群支部结对共建工作,签订项目书,为社区微治理、微更新、微服务项目助力。开展基层治理微项目评选活动,设立“楼组之星”、“助力之星”,激发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力。
“聚爱”行动,激发商居多元共治“凝聚力”。建立“静邻一家新心驿站”为广大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提供暖心服务,利用节庆时节送医疗服务、生活关爱到快递站点,让“两新”群体体会到“家”的温暖;同时镇域内成立了5家新业态青年志愿者服务队,针对高龄独居老人、残障人士等重点关爱群体定期提供志愿服务,让新业态青年成为基层治理的好帮手。
五社“联动”,探索服务赋能“向心力”。推进党建引领下的新型邻里互助自治模式,整合盘活党建资源,激发“三驾马车”动能,进一步探索建立以社区党组织为主导、居委会为枢纽、社会工作者为支撑、楼组志愿者为辅助、社区资源为补充的“五社联动”高质量运行机制,激发群众参与治理的内生动力,共同研究商议解决居民实际问题,推动形成社区服务治理共同体。
成效与反响
在机制建设上见成效:在党建引领下,彭浦镇形成1+4+5+X赋能型楼组培育模式,即一个楼组、四类赋能、五种力量、X种特色。在楼组建设过程中,通过镇政府的组织赋能、楼组自治研究会的专业赋能、居委会的资源赋能和楼组里的活力赋能,重点激发楼组建设过程中的自治力、凝聚力、互助力、协商力和行动力,打造不同的主题型楼组。进一步提升楼组居民议事协商和自治互助能力,通过“楼内议事厅”、楼组内部线上会议等形式,商定楼组公约。基层自治能力显著提高,团结互助、睦邻友好、文明守信、志愿奉献的良好风尚日益成。四年以来,彭浦镇共创建美丽楼组2542个,占全镇楼组总数的81%。
在队伍建设上见成效:楼组层面,通过每个楼栋内的智理汇小组基本实现了“一楼一群”动员到人、“一楼二长”保障上门、“一楼三员”服务增能的工作模式,出现楼组建设推动由“政府主导”向“楼组自发”转变。居民区层面,由居委干部、青年志愿者和经验丰富的社区“智囊团”组成的楼组自治联盟,成为了推进美丽楼组建设的重要抓手,向下跟进楼组工作进展,听取建议,按需相应指导;向上及时反馈居民区的突出矛盾和困难,协助问题解决。
在品牌建设上见成效:在美丽楼组创建过程中,根据不同楼组的主题和目标定位,紧贴居民所需所盼开展活动,搞活楼组气氛,各居民区涌现出一批具有独特经验、成效突出的特色楼组。四年之内共打造了包括佳宁花园13号、阳城贵都17号等在内的6个区级示范楼组,带动整个彭浦小镇的楼组文化品牌建设。
经验与启示
网融合层级联动,完善民主实践架构
在横向体系上,从彭浦镇网格化治理的组织设置、运行机制和运转效能来看,初步实现党群力量和综治力量的协同,居民区党建共治、居民自治与政府管理的互动。以网格党建为架构,着力“网格+”模式,推进党建、自治与管理的网格嵌合,推动网格链接治理、资源、参与、难题、发展,助推“需求在网格发现、资源在网格整合、问题在网格解决”。
在纵向体系上,形成“镇——片区——居民区——微网格——楼组”五级架构,实现楼组建设的立体网格化覆盖:在镇层面,形成由领导牵头、各职能部门参与的楼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楼组建设推进实施;在片区层面,组建内生于社区、作用基于街区的楼组建设骨干团队,为楼组建设提供技术指导支持;在居民区层面,成立书记、主任牵头,联络员、业委会主任、物业经理、支部书记等组成的工作班底,全面负责落实本居民区楼组建设;在楼群层面,依据楼群党支部范围设置“微网格”,实现楼群支部“微网格”与居民自治网格的统一,依托微网格项目,助力楼群自治互助。在楼组层面,成立由党小组成员、楼组长、志愿者等组成的“智理汇”自治小组,共建美丽文明和谐楼组。
骨干队伍协同服务,强化协商民主机制
形成了三级联动的楼组骨干队伍,以“镇楼组自治联盟”为核心,结对“各居民区楼组建设工作班底”,带动支持“楼组智理汇小组”,通过层级联动、片区覆盖、定向结对,激活楼组建设自治队伍,全面推进楼组硬件设施升级和软性文化提升。由楼组自治联盟,通过“划分小组、片区覆盖、定向结对”的方式,发挥地域优势,以“动员、推进、评价协商”,为楼组建设发挥需求反馈、带教指导、协商共建、难题共商、经验共享的作用。“智理汇小组”作为楼组建设主体和核心,围绕楼组实际问题,以“活动协商”为抓手,促进楼组事务自议自管、楼组特色因地制宜,楼组活力得到激发。
形成了多方式的议事平台,居民通过楼内议事厅、楼组内部线上会议、楼组微信群等形式,收集楼情民意、讨论楼组事务、商定楼组公约,对楼内事务按“四事”分类分责处理,实现楼组居民间的有效沟通,让更多居民的金点子,化作楼组建设的金钥匙。如海鹰居民区53号楼组充分利用楼组居民的线上线下议事平台,形成了“楼事共商,楼务共管、楼利共享”的良性互动。
多方合力资源协商,激发民主实践活力
形成了各方部门的合力。以需求为导向,以居民区党组织为切入口,向楼组建设注入共建单位提供的服务资源,高效解决楼组创建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堵点。搭建资源联动平台。通过建立资源配送活动、互助学习沙龙、楼组之最评选等平台,将社会组织资源、社会慈善资源等导入到楼组,丰富楼组的活动内容。打牢楼组资源基础。摸清楼组实有底数,包括居民人口、家庭户、党员、志愿者、楼组、居民骨干、特殊人群等基本信息,为楼组建设提供信息支撑。引导社区外各级党组织、社区内各类单位和群体多元参与,实现从基层治理对象到治理主体力量的转变。
返回顶部
浏览器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办公时间:周一至周五(8:30-11:30 13:30-17:30)
办公地点:常德路370号联系电话:62472188
网站标识码:3101060005沪ICP备05004121公安备案号:31010602002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