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临汾路街道深耕居家养老服务领域,紧紧抓牢“党建引领下的数字化转型”这个牛鼻子,走出了一条社区依托、居家康养、医养融合的临汾特色养老服务道路。辖区的闻喜路251弄居民区,更于今年被评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
以“党建+”为指引
打造党群和谐共荣的综合为老服务体系
街道立足党建“三三制”、“组织力”工程、“一三五七”网格工作法等既有工作品牌,持续丰富“五线谱”品牌内涵,做深做实常态化养老服务下沉社区工作。
一是充分发挥五级党建网格优势。以党建网格为落脚点,推动养老服务依托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进楼入户”,真正做到“养老服务对象在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为政策找人、精准服务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是构建了“2+20+x”的15分钟乐龄生活圈。通过党建引领,以两个2000㎡的为老中心为主体,同时依托20个标准化老年活动室,并与社区助餐点、长者照护、社区卫生服务站、长者健康运动之家、老年认知障碍支持中心深度融合,实现了养老顾问等服务的迭加式辐射效能提升。
三是深挖社区服务资源。通过党建联建,与辖区7家养老机构、1家护理院建立了协作机制,及时掌握1213张床位的运转情况,还引入社会共营模式的食堂2家,极大充实了社区为老助餐体系。
以便捷高效为导向
打造数字化应用集成的综合为老服务平台
街道积极探索数字化养老服务新模式,抓实分析汇总与成果转化,不断推动“线下人找服务”向“线上服务找人”转变。
一是重视数据的分析研判。将“民情日志”大数据平台作为社区养老信息的采集、汇总与分析载体,通过“数字驾驶舱”涵盖的8个领域、17个场景及57类应用,运用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精准排摸社区养老需求,提升科学决策的衍生研判性。目前,平台数据库已累计近1000万条数据,覆盖了社区3.4万户居民家庭、9.1万居民群众,归集了“五个层面”的民生数据。
二是提供“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为老助餐服务。经过数据统筹分析,合理布设了4家社区为老助餐点,日均供餐达到1100客,就餐使用的社区“一卡通”已累计办理发放12000余张,供餐能力已达到辖区65周岁以上老年户籍人口的6.52%。其中的岭南路100弄助餐点,正在试点推行无接触式自主选购结算的“智慧食堂”。街道还创建形成了“六维一体”的数字化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每季度的考评结果作为以奖代补的重要依据。在10月开展的市社区长者食堂服务质量监测中,街道参评的3个助餐点平均得分95.5,名列全市前茅。
三是拓展智慧养老外延模式。持续加强与社区养老机构数据应用管理系统的服务对接,积极探索家庭养老床位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道路。目前,签约家床48张,累计提供上门服务2661人次,服务4115小时,将从前人盯人的“长者跟着床位走”的模式,转化成数据吹哨“床位跟着长者走”的新模式。此外,街道以“五床联动”建设为牵引,实施区级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184户,为高龄、独居、纯老以及困难老人累计安装“一键通”469台。
以项目化运作为抓手
打造家门口的“一站式”综合为老服务网络
重点聚焦养老服务的实体化运作,确保广大老年居民群体真正享受到居家养老的便利与优势。
一是培育社区养老服务骨干。通过多年工作,街道老年协会已发展会员300多人,志愿者282人,在特殊老年群体上门探访,智能手机教学运用等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仅2023年,志愿者就结对关爱了80岁以上独居老人1410名。
二是打造临汾特色的养老服务品牌。相继开展了“乐龄有伴”“老伙伴”“安惠暖阳”“车轮食堂”等服务项目,2023年间,结对关爱独居老人81名,更为100名失能失智老人提供康复指导、护理培训等菜单式服务。“车轮食堂”项目,已连续16年提供送餐上门服务,日均送餐400客左右,受到社区老年居民的广泛欢迎。
三是开展老年心理关爱行动。率先在临汾路380居民区建立老年心理关爱点,为200名老人实施了心理评估,及时了解到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与需求,有效提升了老年居民的健康获得感。
朗读
来源:
发稿时间:2023-11-29 15:36
阅读次数:
长期以来,临汾路街道深耕居家养老服务领域,紧紧抓牢“党建引领下的数字化转型”这个牛鼻子,走出了一条社区依托、居家康养、医养融合的临汾特色养老服务道路。辖区的闻喜路251弄居民区,更于今年被评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
以“党建+”为指引
打造党群和谐共荣的综合为老服务体系
街道立足党建“三三制”、“组织力”工程、“一三五七”网格工作法等既有工作品牌,持续丰富“五线谱”品牌内涵,做深做实常态化养老服务下沉社区工作。
一是充分发挥五级党建网格优势。以党建网格为落脚点,推动养老服务依托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进楼入户”,真正做到“养老服务对象在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为政策找人、精准服务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是构建了“2+20+x”的15分钟乐龄生活圈。通过党建引领,以两个2000㎡的为老中心为主体,同时依托20个标准化老年活动室,并与社区助餐点、长者照护、社区卫生服务站、长者健康运动之家、老年认知障碍支持中心深度融合,实现了养老顾问等服务的迭加式辐射效能提升。
三是深挖社区服务资源。通过党建联建,与辖区7家养老机构、1家护理院建立了协作机制,及时掌握1213张床位的运转情况,还引入社会共营模式的食堂2家,极大充实了社区为老助餐体系。
以便捷高效为导向
打造数字化应用集成的综合为老服务平台
街道积极探索数字化养老服务新模式,抓实分析汇总与成果转化,不断推动“线下人找服务”向“线上服务找人”转变。
一是重视数据的分析研判。将“民情日志”大数据平台作为社区养老信息的采集、汇总与分析载体,通过“数字驾驶舱”涵盖的8个领域、17个场景及57类应用,运用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精准排摸社区养老需求,提升科学决策的衍生研判性。目前,平台数据库已累计近1000万条数据,覆盖了社区3.4万户居民家庭、9.1万居民群众,归集了“五个层面”的民生数据。
二是提供“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为老助餐服务。经过数据统筹分析,合理布设了4家社区为老助餐点,日均供餐达到1100客,就餐使用的社区“一卡通”已累计办理发放12000余张,供餐能力已达到辖区65周岁以上老年户籍人口的6.52%。其中的岭南路100弄助餐点,正在试点推行无接触式自主选购结算的“智慧食堂”。街道还创建形成了“六维一体”的数字化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每季度的考评结果作为以奖代补的重要依据。在10月开展的市社区长者食堂服务质量监测中,街道参评的3个助餐点平均得分95.5,名列全市前茅。
三是拓展智慧养老外延模式。持续加强与社区养老机构数据应用管理系统的服务对接,积极探索家庭养老床位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道路。目前,签约家床48张,累计提供上门服务2661人次,服务4115小时,将从前人盯人的“长者跟着床位走”的模式,转化成数据吹哨“床位跟着长者走”的新模式。此外,街道以“五床联动”建设为牵引,实施区级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184户,为高龄、独居、纯老以及困难老人累计安装“一键通”469台。
以项目化运作为抓手
打造家门口的“一站式”综合为老服务网络
重点聚焦养老服务的实体化运作,确保广大老年居民群体真正享受到居家养老的便利与优势。
一是培育社区养老服务骨干。通过多年工作,街道老年协会已发展会员300多人,志愿者282人,在特殊老年群体上门探访,智能手机教学运用等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仅2023年,志愿者就结对关爱了80岁以上独居老人1410名。
二是打造临汾特色的养老服务品牌。相继开展了“乐龄有伴”“老伙伴”“安惠暖阳”“车轮食堂”等服务项目,2023年间,结对关爱独居老人81名,更为100名失能失智老人提供康复指导、护理培训等菜单式服务。“车轮食堂”项目,已连续16年提供送餐上门服务,日均送餐400客左右,受到社区老年居民的广泛欢迎。
三是开展老年心理关爱行动。率先在临汾路380居民区建立老年心理关爱点,为200名老人实施了心理评估,及时了解到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与需求,有效提升了老年居民的健康获得感。
返回顶部
浏览器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办公时间:周一至周五(8:30-11:30 13:30-17:30)
办公地点:常德路370号联系电话:62472188
网站标识码:3101060005沪ICP备05004121公安备案号:31010602002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