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加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2022年下半年,上海开展了 “美好社区 先锋行动”,首批项目遍布上海16个区,覆盖中心城区、郊区各种类型的基层社区。在党建引领下,通过政府部门、学术部门、媒体的跨界合作,推动各方形成合力为基层赋权、增能,并从基层鲜活的实践中凝练出应对不同问题的基层治理创新方法,为进一步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提供专业化支持。
“邀您邀我”共建共享
基层治理彰显实效
——“美好社区 先锋行动”之上海静安区彭浦新村街道三泉路1015弄居民区
治理难题—— 静安区彭浦新村街道三泉路1015弄居民区是一个农民征地回迁小区,因行政区划调整,30年间历经“宝山村民—宝山居民—闸北居民—静安居民”等多重身份转换。村民于1996年上了楼,但毁绿种菜种树、车辆随处乱停放、楼栋门常年敞开等习惯依旧延续。居民中既有征地回迁村民,又有购房迁入居民,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差异巨大,感情上存在隔阂。小区自建成以来,未实施过整修,绿化较多,却因缺乏科学养护杂乱无章;无公共休闲设施、儿童娱乐场所;缺少电瓶车集中充电装置;主要道路缺乏监控,物业管理形同虚设。居民普遍缺乏社区认同度和参与自治热情,要求实施美丽家园改造的呼声很高。
治理后的变化—— 经过近半年的施工建设,小区完成外立面粉刷、道路整修拓宽、楼道粉刷等硬件改造项目,整体环境焕然一新。实施社区整体改造既修复了小区环境的“短板”,也打通了提升居民内在素质的路径,走出了从“有形”到“有魂”重塑社区的重要一步。居民区党总支也随之开展了系列活动,引导社区居民告别不文明陋习,营造“文明从我做起”的良好氛围,居民私自拉线晾晒衣物、在绿化带里种菜种树等行为大为改善。志愿者们还齐心协力把菜园改造成为小品花园,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提升。
治理过程—— 全面深化党建引领,多元主体凝心聚力
以党建引领推动活动高质量开展。在市委党建办、区委党建办的指导下,市区两级职能部门、高校团队、专业机构等全过程参与、全领域联动、全覆盖推进、全链条赋能,形成推动项目建设强大合力。居民区书记与上大赋能团队老师共同参与《市民与社会》“2022美好社区 先锋行动”特别策划直播活动,围绕三泉路1015弄居民区的现状,与广大听众朋友们一起共谋解决方案,拓宽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渠道。
以党建网格夯实精细化治理底盘。三泉路1015弄居民区以静安区党建品牌创建年为契机,打造“邀您邀我”齐治理居民区党建品牌,牵头社区治理“三驾马车”同向发力、同频工作。居民区下设3个微网格,由党支部书记兼任微网格长,社区工作者担任专职网格员。党支部书记和居委会干部共同结对片区,会同楼组“一长五大员”共同开展社区议事、楼内走访、为民服务等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居委会干部的双重网格化管理效能。
以党建共建提升居民文明素养。居民区党总支与小区开发商宝山区宝业集团签订党建共建协议,深入推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交叉党员共同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加大精神文明和德治建设宣传力度,让社区在保留特色的同时融入城市生活。疫情期间,双方党组织联合发出倡议,号召在职党员主动到社区报到,制作“疫情防控作战图”,动员社区团长、原住民代表等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合力打赢大上海保卫战,居民村民间的融合度进一步提升。
聚焦群众迫切需求,专家智库群策群力
居民群众“请进来”。居民区党总支通过上门走访、电话沟通、微信征询等形式积极听取居民对于社区改造的建议,让全过程人民民主落到实处。围绕“小区是否需要菜园”“中心广场如何改造”这两个居民最关心的问题,小区居民代表、业委会成员、社区能人、楼组长等多次受邀参加座谈调研,在思想的碰撞中找到可行之道。设计并发放529份居民调查问卷,进一步了解居民对于社区改造的“真心话”,让最后落地的空间改造方案真正做到合民意、解民心。
专家团队“走出去”。重塑梦想中的美好社区,需要对居住环境大修大建,也需要以温和、微创的方式对社区公共空间进行“微更新”。通过项目搭建的专家赋能平台,区规划局组织的专业设计师、上海大学赋能团队一同实地考察小区中心广场,针对小区中心广场缺少晒衣设施、无儿童娱乐设施等现状,形成“微改造”方案及后期行动计划。针对小区绿化杂乱无章问题,绿化市容专家实地指导开展小区绿化普查活动,形成了社区绿化分布图,助力小区整体规划设计。
职能部门“跨前来”。区委组织部牵头搭建党建协商议事平台,区房管局、区规划局、区绿化市容局等职能部门主动跨前,针对小区规划设计、绿化布局等开展专业指导。街道各部门积极沟通,围绕社区问题清单、需求清单共商共议,部门职能优势、本地党建力量高效整合,形成强大建设合力。去年8月“美丽家园”改造计划如期启动。经过近半年的施工建设,小区楼顶朽烂木梁替换、小区道路拓宽、雨污水管分流、楼道粉刷等硬件改造项目陆续完工。
同心共建美好社区,居民自治激发活力
集结社区党员“先锋队”。党总支、党支部成员带头推进“领跑工程”实事项目,通过服务群众来组织群众,最大限度激发居民在基层社会公共治理中的潜力。挖掘在职党员担任第二楼组长,开展党员“亮身份、亮行动、亮职责、亮成果”楼组亮牌行动,提升楼组“邻聚力”。完善对下沉党员干部的考评反馈机制,形成“一本花名册、一个工作群、一套分工表”,积极引导广大在职党员、退休党员用各自优势参与社区治理。
凝聚新新力量“排头兵”。主动吸纳疫情中表现突出的“团长、能人、达人”,组建“邀您邀我爱家园”志愿者服务团队,常态化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积极引导新业态新就业群体融入城市基层治理,聘请他们兼任“移动微网格员”,发挥社区安全“巡逻员”、社情民意“收集员”、政策法规“宣传员”作用。搭建社区协商议事平台,邀请新新人群围绕社区发展、街区共治等建言献策,激发社区治理新动能。
拓宽社区共治“朋友圈”。联合专业机构开展“小小社区园艺师”、美丽楼组、环保集市等一系列“接地气”的社区活动。在共建单位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将小区内的百余种绿植整理成《小区绿化指导手册》,为定期开展小区护绿行动提供科学指导。组织志愿者会同共建单位市委统战部、市绿化指导站共同打造“转角遇见美”精品绿地,持续激发居民参与社区自治的热情,有效增强社区归属感和凝聚力。
巩固深化活动成果,长效机制保障有力
建立“3+X约请赋能平台”。以推进“美好社区 先锋行动”活动为契机,搭建“居民区—街道党建办(街道科室)—区委党建办(区级部门)—市委党建办(市级部门)+X(高校智库)”为一体的“3+X约请赋能平台”。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导向,推动跨区治理难点痛点堵点问题解决,市、区、街道分层分类邀请不同部门指导参与,高校智库专业赋能、靶向施策,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下的农民回迁小区综合治理的新路径。
完善“民主共商共议机制”。坚持党建引领,创新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的机制,拓展党建引领下的社区“1+5+X”联席会议平台,充分调动党员、社区志愿者、楼组长、社区网格员、新新人群、辖区单位、共建单位等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围绕居民关心的老旧社区核心空间打造、回迁小区的社区治理等内容定期开展会商,全面推进“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的社区建设,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培育社区文明新风。常态化开展环保主题活动,向居民发出“减塑行动”倡议,为美丽家园建设后迈向绿色低碳社区打下坚实基础。以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听取意见,形成既符合本居民区实际情况,又能让居民喜闻乐见、牢记在心的居民公约。倡议全体居民摒弃陋习、移风易俗,努力提升自身文明素养,积极参加社会志愿服务,营造向上向善、风清气正的社会风气。
赋能者说
借力社区改造提升小区品质
居民协商共治打造美好家园
盛智明 汪 单
静安区彭浦新村街道1015弄居民区代表了上海这二三十年来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类社区,即农民拆迁安置社区。这类社区的特点是居住形态上已经城市化和现代化了,但是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仍然是传统的,还保留着乡村生活习惯。如何在小区硬件设施改造基础上,实现软件提升和生活品质改善,转变居民的社区生活理念和居住行为习惯,真正实现城市化和现代化的社区生活,成为该小区“美好社区 先锋行动”的行动目标。项目以小区中心广场为切入点进行社区“微改造”,让社区居民充分参与其中,通过了解居民需求,征询设计意见,充分发扬“全过程人民民主”,以民主协商贯穿社区治理,不断实现党建引领下的社区治理新突破,让社区变得更宜居,更有烟火气、生活气,同时也让居民变得更有社区归属感,体现了该居民区“邀您邀我齐聚力,同创美丽新家园”的品牌特色,取得了如下3个方面的主要成效:
第一,党建引领成效显著,主要体现在内部组织动员、外部资源整合两个方面。在内部组织动员方面,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很好地发挥了社区网格的作用,能迅速有效地将居民动员起来,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形成集体行动。行动团队对小区积极分子和居民组织动员充满自信,这充分说明平时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的群众工作做得扎实到位,才有底气。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问卷调查、座谈会、随机访谈之所以能迅速有效地开展实施,和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的高效组织动员是分不开的。在外部资源整合方面,为了能更科学合理地对小区绿化进行改造,美化小区环境,行动团队积极对接外部专业性力量资源,包括区绿化市容局、规划局、街道城运中心,社会组织大鱼营造、爱芬环保等机构一起出谋划策,制定专业化方案。这一方面与上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分不开;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行动团队自身的努力,在积极争取外部资源为小区所用。
第二,在美好社区建设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居民为中心的理念,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真正从居民的切身需求出发。在项目最初的推进会上,针对少数居民的种菜习惯,与会者一起头脑风暴,提议在小区内打造社区菜园,既满足居民的种菜需求,又通过引入兼具环保和美观的种菜模式,引导居民文明种菜,将菜园打造成公共活动空间,成为小区一景,美化小区环境。但是在接下来的调研中,行动团队和赋能团队通过小规模座谈和大规模问卷调查,以及对居民的随机访谈,发现绝大多数居民其实并没有很强的种菜意愿。在与居民访谈时,一些居民还结合小区实际情况,分析了小区菜园后期维护可能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在充分听取居民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行动团队及时调整小区中心广场的“微改造”方案,很好体现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
第三,激发居民公共事务参与热情,调动居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作用,营造良好社区氛围,增强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引导小区居民自愿参加小区内部环境整治整顿、清理垃圾杂物的清洁家园活动,使那些喜欢捡垃圾和堆垃圾的居民不好意思再破坏小区环境。此外,开展旧物兑换和便民服务活动,使居民意识到自己的家园要靠自己来建设和维护,在社区生活中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培育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治理共同体,形成自治共治共建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作者单位:上海大学社会学院)
书记心得
不仅要听到
更要听懂居民需求
李 锋
三泉路1015弄居民区是一个农民征地回迁小区,村民于1996年上了楼,但生活方式、居住习惯却依旧延续,“村味”气息浓郁。此次“美好社区 先锋行动”的主题为“借力社区更新,提升小区居住品质”。如何破题?如何让社区在保留特色的同时真正融入到城市社区生活中?我觉得关键就是要从居民群众实际需求出发,紧盯难点、打通堵点、找准亮点,探索出农民征地小区的社区发展治理新路径。而这个需求不仅要能听得到,更要听得懂。
实施“美好社区 先锋行动”活动过程中,我们发现相较于楼道内是否有漂亮的“版面”,居民更在乎的是楼道里面干不干净、扶手有没有生锈、墙面有没有起皮脱落。为切实了解居民群众的真实想法,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儿里,居民区党总支通过上门走访、微信征询、座谈会、调查问卷等形式积极听取居民对于社区改造的建议,让全过程人民民主落到实处。同时邀请上海大学专家团队协助开展社区生活调查专业数据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开展了“美好社区 先锋行动”系列社区“微更新”、居民自治活动,得到社区居民的一致认可和好评,居民的获得感、满意感显著提升。
通过市委党建办、区委党建办搭建的多元赋能平台,我有机会多次参与“美好社区 先锋行动”推进活动,并受邀参与《市民与社会》专题直播栏目,兄弟街道的成功经验为我推进农民征地小区治理提供更多解题思路,专家团队、职能部门的精准赋能更为项目的高效推进提供了坚强保障。一次次的分享交流,让我也认识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作为社区工作带头人,要时刻保持空杯心态,主动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新任务要求,摸清楚“老百姓关心的是什么”“老百姓想要的是什么”,找准为民服务的用力方向,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美好社区 先锋行动”活动,不仅让我收获了自身成长,更为居民切切实实办了实事,我也越来越热爱这份工作。虽然社区工作很难做到一蹴而就,更多的是要靠着厚积薄发,但我觉得只要真正了解居民的真需求、解决大家的真问题,就一定能用自己一阵子的辛苦,换取居民一辈子的幸福。
(作者系彭浦新村街道三泉路1015弄居民区党总支书记)
朗读
来源:
发稿时间:2023-07-26 16:49
阅读次数: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加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2022年下半年,上海开展了 “美好社区 先锋行动”,首批项目遍布上海16个区,覆盖中心城区、郊区各种类型的基层社区。在党建引领下,通过政府部门、学术部门、媒体的跨界合作,推动各方形成合力为基层赋权、增能,并从基层鲜活的实践中凝练出应对不同问题的基层治理创新方法,为进一步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提供专业化支持。
“邀您邀我”共建共享
基层治理彰显实效
——“美好社区 先锋行动”之上海静安区彭浦新村街道三泉路1015弄居民区
治理难题—— 静安区彭浦新村街道三泉路1015弄居民区是一个农民征地回迁小区,因行政区划调整,30年间历经“宝山村民—宝山居民—闸北居民—静安居民”等多重身份转换。村民于1996年上了楼,但毁绿种菜种树、车辆随处乱停放、楼栋门常年敞开等习惯依旧延续。居民中既有征地回迁村民,又有购房迁入居民,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差异巨大,感情上存在隔阂。小区自建成以来,未实施过整修,绿化较多,却因缺乏科学养护杂乱无章;无公共休闲设施、儿童娱乐场所;缺少电瓶车集中充电装置;主要道路缺乏监控,物业管理形同虚设。居民普遍缺乏社区认同度和参与自治热情,要求实施美丽家园改造的呼声很高。
治理后的变化—— 经过近半年的施工建设,小区完成外立面粉刷、道路整修拓宽、楼道粉刷等硬件改造项目,整体环境焕然一新。实施社区整体改造既修复了小区环境的“短板”,也打通了提升居民内在素质的路径,走出了从“有形”到“有魂”重塑社区的重要一步。居民区党总支也随之开展了系列活动,引导社区居民告别不文明陋习,营造“文明从我做起”的良好氛围,居民私自拉线晾晒衣物、在绿化带里种菜种树等行为大为改善。志愿者们还齐心协力把菜园改造成为小品花园,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提升。
治理过程—— 全面深化党建引领,多元主体凝心聚力
以党建引领推动活动高质量开展。在市委党建办、区委党建办的指导下,市区两级职能部门、高校团队、专业机构等全过程参与、全领域联动、全覆盖推进、全链条赋能,形成推动项目建设强大合力。居民区书记与上大赋能团队老师共同参与《市民与社会》“2022美好社区 先锋行动”特别策划直播活动,围绕三泉路1015弄居民区的现状,与广大听众朋友们一起共谋解决方案,拓宽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渠道。
以党建网格夯实精细化治理底盘。三泉路1015弄居民区以静安区党建品牌创建年为契机,打造“邀您邀我”齐治理居民区党建品牌,牵头社区治理“三驾马车”同向发力、同频工作。居民区下设3个微网格,由党支部书记兼任微网格长,社区工作者担任专职网格员。党支部书记和居委会干部共同结对片区,会同楼组“一长五大员”共同开展社区议事、楼内走访、为民服务等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居委会干部的双重网格化管理效能。
以党建共建提升居民文明素养。居民区党总支与小区开发商宝山区宝业集团签订党建共建协议,深入推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交叉党员共同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加大精神文明和德治建设宣传力度,让社区在保留特色的同时融入城市生活。疫情期间,双方党组织联合发出倡议,号召在职党员主动到社区报到,制作“疫情防控作战图”,动员社区团长、原住民代表等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合力打赢大上海保卫战,居民村民间的融合度进一步提升。
聚焦群众迫切需求,专家智库群策群力
居民群众“请进来”。居民区党总支通过上门走访、电话沟通、微信征询等形式积极听取居民对于社区改造的建议,让全过程人民民主落到实处。围绕“小区是否需要菜园”“中心广场如何改造”这两个居民最关心的问题,小区居民代表、业委会成员、社区能人、楼组长等多次受邀参加座谈调研,在思想的碰撞中找到可行之道。设计并发放529份居民调查问卷,进一步了解居民对于社区改造的“真心话”,让最后落地的空间改造方案真正做到合民意、解民心。
专家团队“走出去”。重塑梦想中的美好社区,需要对居住环境大修大建,也需要以温和、微创的方式对社区公共空间进行“微更新”。通过项目搭建的专家赋能平台,区规划局组织的专业设计师、上海大学赋能团队一同实地考察小区中心广场,针对小区中心广场缺少晒衣设施、无儿童娱乐设施等现状,形成“微改造”方案及后期行动计划。针对小区绿化杂乱无章问题,绿化市容专家实地指导开展小区绿化普查活动,形成了社区绿化分布图,助力小区整体规划设计。
职能部门“跨前来”。区委组织部牵头搭建党建协商议事平台,区房管局、区规划局、区绿化市容局等职能部门主动跨前,针对小区规划设计、绿化布局等开展专业指导。街道各部门积极沟通,围绕社区问题清单、需求清单共商共议,部门职能优势、本地党建力量高效整合,形成强大建设合力。去年8月“美丽家园”改造计划如期启动。经过近半年的施工建设,小区楼顶朽烂木梁替换、小区道路拓宽、雨污水管分流、楼道粉刷等硬件改造项目陆续完工。
同心共建美好社区,居民自治激发活力
集结社区党员“先锋队”。党总支、党支部成员带头推进“领跑工程”实事项目,通过服务群众来组织群众,最大限度激发居民在基层社会公共治理中的潜力。挖掘在职党员担任第二楼组长,开展党员“亮身份、亮行动、亮职责、亮成果”楼组亮牌行动,提升楼组“邻聚力”。完善对下沉党员干部的考评反馈机制,形成“一本花名册、一个工作群、一套分工表”,积极引导广大在职党员、退休党员用各自优势参与社区治理。
凝聚新新力量“排头兵”。主动吸纳疫情中表现突出的“团长、能人、达人”,组建“邀您邀我爱家园”志愿者服务团队,常态化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积极引导新业态新就业群体融入城市基层治理,聘请他们兼任“移动微网格员”,发挥社区安全“巡逻员”、社情民意“收集员”、政策法规“宣传员”作用。搭建社区协商议事平台,邀请新新人群围绕社区发展、街区共治等建言献策,激发社区治理新动能。
拓宽社区共治“朋友圈”。联合专业机构开展“小小社区园艺师”、美丽楼组、环保集市等一系列“接地气”的社区活动。在共建单位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将小区内的百余种绿植整理成《小区绿化指导手册》,为定期开展小区护绿行动提供科学指导。组织志愿者会同共建单位市委统战部、市绿化指导站共同打造“转角遇见美”精品绿地,持续激发居民参与社区自治的热情,有效增强社区归属感和凝聚力。
巩固深化活动成果,长效机制保障有力
建立“3+X约请赋能平台”。以推进“美好社区 先锋行动”活动为契机,搭建“居民区—街道党建办(街道科室)—区委党建办(区级部门)—市委党建办(市级部门)+X(高校智库)”为一体的“3+X约请赋能平台”。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导向,推动跨区治理难点痛点堵点问题解决,市、区、街道分层分类邀请不同部门指导参与,高校智库专业赋能、靶向施策,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下的农民回迁小区综合治理的新路径。
完善“民主共商共议机制”。坚持党建引领,创新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的机制,拓展党建引领下的社区“1+5+X”联席会议平台,充分调动党员、社区志愿者、楼组长、社区网格员、新新人群、辖区单位、共建单位等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围绕居民关心的老旧社区核心空间打造、回迁小区的社区治理等内容定期开展会商,全面推进“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的社区建设,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培育社区文明新风。常态化开展环保主题活动,向居民发出“减塑行动”倡议,为美丽家园建设后迈向绿色低碳社区打下坚实基础。以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听取意见,形成既符合本居民区实际情况,又能让居民喜闻乐见、牢记在心的居民公约。倡议全体居民摒弃陋习、移风易俗,努力提升自身文明素养,积极参加社会志愿服务,营造向上向善、风清气正的社会风气。
赋能者说
借力社区改造提升小区品质
居民协商共治打造美好家园
盛智明 汪 单
静安区彭浦新村街道1015弄居民区代表了上海这二三十年来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类社区,即农民拆迁安置社区。这类社区的特点是居住形态上已经城市化和现代化了,但是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仍然是传统的,还保留着乡村生活习惯。如何在小区硬件设施改造基础上,实现软件提升和生活品质改善,转变居民的社区生活理念和居住行为习惯,真正实现城市化和现代化的社区生活,成为该小区“美好社区 先锋行动”的行动目标。项目以小区中心广场为切入点进行社区“微改造”,让社区居民充分参与其中,通过了解居民需求,征询设计意见,充分发扬“全过程人民民主”,以民主协商贯穿社区治理,不断实现党建引领下的社区治理新突破,让社区变得更宜居,更有烟火气、生活气,同时也让居民变得更有社区归属感,体现了该居民区“邀您邀我齐聚力,同创美丽新家园”的品牌特色,取得了如下3个方面的主要成效:
第一,党建引领成效显著,主要体现在内部组织动员、外部资源整合两个方面。在内部组织动员方面,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很好地发挥了社区网格的作用,能迅速有效地将居民动员起来,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形成集体行动。行动团队对小区积极分子和居民组织动员充满自信,这充分说明平时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的群众工作做得扎实到位,才有底气。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问卷调查、座谈会、随机访谈之所以能迅速有效地开展实施,和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的高效组织动员是分不开的。在外部资源整合方面,为了能更科学合理地对小区绿化进行改造,美化小区环境,行动团队积极对接外部专业性力量资源,包括区绿化市容局、规划局、街道城运中心,社会组织大鱼营造、爱芬环保等机构一起出谋划策,制定专业化方案。这一方面与上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分不开;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行动团队自身的努力,在积极争取外部资源为小区所用。
第二,在美好社区建设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居民为中心的理念,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真正从居民的切身需求出发。在项目最初的推进会上,针对少数居民的种菜习惯,与会者一起头脑风暴,提议在小区内打造社区菜园,既满足居民的种菜需求,又通过引入兼具环保和美观的种菜模式,引导居民文明种菜,将菜园打造成公共活动空间,成为小区一景,美化小区环境。但是在接下来的调研中,行动团队和赋能团队通过小规模座谈和大规模问卷调查,以及对居民的随机访谈,发现绝大多数居民其实并没有很强的种菜意愿。在与居民访谈时,一些居民还结合小区实际情况,分析了小区菜园后期维护可能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在充分听取居民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行动团队及时调整小区中心广场的“微改造”方案,很好体现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
第三,激发居民公共事务参与热情,调动居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作用,营造良好社区氛围,增强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引导小区居民自愿参加小区内部环境整治整顿、清理垃圾杂物的清洁家园活动,使那些喜欢捡垃圾和堆垃圾的居民不好意思再破坏小区环境。此外,开展旧物兑换和便民服务活动,使居民意识到自己的家园要靠自己来建设和维护,在社区生活中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培育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治理共同体,形成自治共治共建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作者单位:上海大学社会学院)
书记心得
不仅要听到
更要听懂居民需求
李 锋
三泉路1015弄居民区是一个农民征地回迁小区,村民于1996年上了楼,但生活方式、居住习惯却依旧延续,“村味”气息浓郁。此次“美好社区 先锋行动”的主题为“借力社区更新,提升小区居住品质”。如何破题?如何让社区在保留特色的同时真正融入到城市社区生活中?我觉得关键就是要从居民群众实际需求出发,紧盯难点、打通堵点、找准亮点,探索出农民征地小区的社区发展治理新路径。而这个需求不仅要能听得到,更要听得懂。
实施“美好社区 先锋行动”活动过程中,我们发现相较于楼道内是否有漂亮的“版面”,居民更在乎的是楼道里面干不干净、扶手有没有生锈、墙面有没有起皮脱落。为切实了解居民群众的真实想法,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儿里,居民区党总支通过上门走访、微信征询、座谈会、调查问卷等形式积极听取居民对于社区改造的建议,让全过程人民民主落到实处。同时邀请上海大学专家团队协助开展社区生活调查专业数据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开展了“美好社区 先锋行动”系列社区“微更新”、居民自治活动,得到社区居民的一致认可和好评,居民的获得感、满意感显著提升。
通过市委党建办、区委党建办搭建的多元赋能平台,我有机会多次参与“美好社区 先锋行动”推进活动,并受邀参与《市民与社会》专题直播栏目,兄弟街道的成功经验为我推进农民征地小区治理提供更多解题思路,专家团队、职能部门的精准赋能更为项目的高效推进提供了坚强保障。一次次的分享交流,让我也认识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作为社区工作带头人,要时刻保持空杯心态,主动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新任务要求,摸清楚“老百姓关心的是什么”“老百姓想要的是什么”,找准为民服务的用力方向,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美好社区 先锋行动”活动,不仅让我收获了自身成长,更为居民切切实实办了实事,我也越来越热爱这份工作。虽然社区工作很难做到一蹴而就,更多的是要靠着厚积薄发,但我觉得只要真正了解居民的真需求、解决大家的真问题,就一定能用自己一阵子的辛苦,换取居民一辈子的幸福。
(作者系彭浦新村街道三泉路1015弄居民区党总支书记)
返回顶部
浏览器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办公时间:周一至周五(8:30-11:30 13:30-17:30)
办公地点:常德路370号联系电话:62472188
网站标识码:3101060005沪ICP备05004121公安备案号:31010602002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