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14】以改革助推转型发展
(记者 邢蓓琳)全面清理区级行政审批事项,编制形成新版区级行政审批目录;全市率先试点“告知承诺+格式审批”,优化外资审批流程,项目平均办结时间提速60%以上;扩大“一口受理”的业务范围,将全区22个部门、共142项行政审批事项统一纳入区行政服务中心收件……2014年,静安启动全面深化改革的工作模式,以“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的改革精神,集全区之智,通过改革,寻求突破发展瓶颈的最佳路径和群众利益最大化。
改革一年间,“5+23”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具有静安特色的“三张清单”服务管理模式初步建立。今天的静安,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越发具体可见,主体活力愈加明显,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不再事无巨细一管到底。
“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念好“严”字监管经
全面深化改革一年来,静安主动借鉴和复制上海自贸区的改革成果和经验,积极下好简政放权的“先手棋”,全面争取先行先试,最大限度的凝聚改革合力,放大改革红利,惠及更多的群众和企业。
简政放权,让市场与政府各归其位,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所在。通过自身的改革,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不再追求权力扩张,而是追求能力提升;不再追求权威大小,而是追求扩大影响;不再追求以政府为中心,而是追求以政府为平台。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企业年检制度改革、市场监管体制改革联动,实现事前“宽”准入,事中事后“严”管理;做实打破市场壁垒和各种“路障”的减法,这些不再只是美好的愿望,而是企业真真切切得到实惠的现实。
落实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实行注册资本认缴制。2014全年,新设企业1411户,同比增长9.21%,增资企业328户,增加注册资本63.54亿元。改革外商投资项目审批方式,协助汉斯公司在市发改委完成60号地块项目的备案,成为全市第一个外商投资备案项目……这就是静安亮眼的改革成绩单。
“鼓励清单”服务模式:
提速贸易便利化
商贸流通业是静安五大支柱产业的“龙头”,如何让相关企业在全市商业商务成本最高的中心城区享受到最高性价比的服务?是静安
区一直以来孜孜以求努力破解的一道“题”。为了找到最佳答案,静安区主动对接上海海关、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市商务委等市相关职能部门,争取重点领域市区战略合作,推出具有静安特色的“鼓励清单”,对一些跨国公司设立的研发中心、地区总部、营运中心等重点企业给予“特别支持”,进一步推动静安以高端服饰、化妆品、医药用品等行业为特色的商贸服务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率先试行进口企业集中汇总征税,加快货物通关速度,缓解企业的短期资金压力。在行政服务中心设置出入境检验检疫办事咨询服务窗口。帮助古驰成为区内地第八家获得进口服装质量预评估试点管理资质的品牌企业。试行外国人入境口岸签证管理新方式,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完成备案后,邀请外国人入境手续办理时限缩短至一周左右。争取外商投资审批权限下发,取消投资总额在1000万美元以下项目的市商务委复核环节……一系列组合拳式的服务举措,让通关、投资和贸易的便利化程度不断提速,静安聚焦功能性产业,实施错位竞争、差异化发展战略也更有底气。
“权力清单”审改模式:
规范权力运行
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划清“权力边界”,静安同样有着敢为人先的勇气和魄力。建立行政审批目录管理办法,开展审批事项清理,打破一批“玻璃门”、“弹簧门”,编制形成新版区级行政审批目录,涉及区级审批事项466项。权力被关进“笼子”的同时,优化审批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就成为了持续激发市场活力和创新力的又一剂“良方”。
率先开通区外商投资企业“一口受理”平台,试点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审批“告知承诺”+“格式审批”模式。增加网上预审环节,区商务委提前介入,对企业格式化填报的企业信息进行网上预审,有效提高了项目材料准确性。通过签订“告知承诺书”,进一步缩减审批流程,审批材料从原来的11项减少到5项,项目平均办结时间提速60%以上。
为了让企业能够对静安行政服务效率有更多的认同和更高的“满意度”,静安将全区所有与企业设立及日常运行密切相关的22个部门、共142项行政审批事项统一纳入区行政服务中心一口收件、办理后,启动了“升级版”企业设立并联审批系统。内外资企业设立审批可通过“网上申请、一表填报、一口受理、并联审批、内部协同、一口发证”的新模式办理,审批时限平均分别压缩至2.83个和4.86个工作日。“没想到,在静安,企业设立的审批流程这么快。不用工商、质监、税务几个部门一个个办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一整套证照办下来,不跑个十趟、也要八趟。现在只需要跑三次,一次咨询,一次交材料,第三次就是领证,全搞定了。”正在领取证照的创业者周先生对企业审批流程优化带来的便利有了切身体会。
能不能让我们办理业务的流程更简单一点,少跑几趟冤枉路?能不能更多地借助一些信息化的手段,让我们不再需要重复填写差不多内容的表格?……面对这些企业在办理业务时遇到的这样或那样的“不方便”和“小麻烦”,静安区加速推进网上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打破信息壁垒,融合线下实体服务中心与线上虚拟服务渠道,为企业提供创新的O2O政府公共服务,初步实现服务融合、业务整合和管理综合,同时基于大数据分析,促进企业服务水平和行政效能持续提升。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科学可行成效初显
“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静安区2014年重点推进的一项创新性改革任务。目前,静安区社会信用体系的制度框架设计已经基本完成。其中,第一阶段“政府带头用信”制度设计已落地实施;第二阶段“建立信用分类体系推进事中事后监管”的制度性建设也已基本完成。与区域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信用信息(产品)使用流程以及“信用报告使用”操作细则也在逐步完善之中。2014年,区社会信用体系制度建设还获得了上海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
为了让整个信用体系兼顾科学性和可行性,不只是“看上去很美”。静安区以政府用信为突破口,出台并实施了《静安区政府部门使用信用信息(产品)暂行办法》、《静安区政府部门信用信息(产品)使用目录(2014年)》、《静安区政府部门使用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操作细则(2014版)》和《静安区政府部门使用信用报告操作细则(2014版)》四份制度性文件,将涵盖现代服务业引导资金、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等七个领域的全区17个部门43个信用信息(产品)的使用事项、使用领域和使用部门一一列明。截至目前,静安区已在公务员录用、财政专项资金拨付、申报等事项中,通过市平台查询了200余条企业或个人信用记录,制度执行对政府管理效能的提升效果较为明显。
作为事中事后监管的重要抓手之一,社会信用体系为政府创新事中事后分类监管提供一种新的思路。记者了解到,事中事后监管的核心在于“分类监管”,通过构建“三类指标、两层叠加”的企业信用分类评价模型,对企业进行量化分级,对不同的企业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做到“千人千面”。今年,静安将继续在信用信息基础、信用评价标准、企业分级评定、分类监管措施四个层面开展探索,增加企业失信的成本,让企业“一处失信,处处受制”,进而争取形成创新性的工作方法和模式,引导全社会逐步提升诚信意识,营造全社会“守信受益,失信惩戒”的诚信氛围和诚信文化。我区社会信用体系制度建设获得了上海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
各项工作都要成为全市标杆,最大程度地承接和发展改革红利,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企业、惠及群众、惠及基层,这将是静安2015年继续全面深化改革的主旋律。
纠错
1.错误类:*
2.出错页面的地址(浏览器地址栏里面的地址):*
3.内容标题:*
4.为了方便我们更准确及时的处理错误,请尽可能详细填写你的操作经过:*
-
您的姓名:*
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