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正创新 实干笃行 走在前列 奋力谱写静安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静安区委社会工作部以“新使命新担当新作为”领题,着力推动精神落地落实,开好局、起好步。紧紧围绕“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思路和模式”的总体要求,坚持守正创新,推动新兴领域党建提质增效;把基层治理作为党的社会工作的具体实践地,坚持多维联动,构建党建引领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格局;深入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发挥志愿服务协调机制作用,做实做优凝聚服务群众工作。不断抢抓机遇、乘势而上、重点突破,进一步激发社会活力,以改革创新精神奋力开创新时代社会工作新局面。
统筹多方聚力多元 推动新兴领域党建焕新跃升
做好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对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健全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团结凝聚新兴领域广大从业人员,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静安区聚焦把党建触角延伸至城市最活跃的细胞,以“抓行业抓党建、管领域管人群”为牵引,持续深化党建引领楼宇与商圈治理,努力探索加强新兴领域党建工作的新路径。
焕新提升“四个一百”
“焕新”与“跃升”,是静安新兴领域党建工作的一组关键词。以一个新兴领域党建跃升计划为统领,一体推进引领、活力、服务、赋能等四维体系建设。随着百师领航、百楼善治、百日攻坚、百优赋能等“四个一百”重点项目的深入推进,符合超大城市中心城区特点、富有社会工作特质的新模式新经验不断在静安落地开花。
以“百师领航”为开篇,静安构建“名师+金课+实训”多元培训资源体系,挂牌成立“安从真党建创新工作室”,用好党建工作和创新创业双导师优势,面向新兴领域党组织开展“凝心行动”等带教研学活动。以安从真、李锋、郑夺等为代表的一批具有丰富经验和示范表率作用的新兴领域党组织书记,正通过“书记讲给书记听、书记领着书记学、书记带着群众干”,为新兴领域党务工作者提供赋能支撑,不断促进这支重要的工作队伍焕发新能量、发挥新力量。
系统构筑“全域友好”
“我建议比较大的商场商圈,停车最好要有一些容易看得到、看得懂的指示指引。”这是快递员党员付文光在新就业群体友好型商圈建设专场协调会上提出的需求建议。
在静安,通过圈层推进友好型商圈“百日攻坚”行动,越来越多的新就业群体友好场景被建设起来。如设立标志醒目的停车和寻路指引,提供错时服务的30个“暖新餐点”,建立起1000多个覆盖全区的“联新点”报到及服务矩阵等,充电供应、临时休憩、健康医疗等基础内容一应俱全。
“人民城市”专项征集“人民城市 奉献有我”上海社区治理达人专场在静安区苏河湾党群服务中心举办。
同时,通过建立新就业群体诉求收集办理机制,搭建会商平台,会同网信、公安、建管、市场监管、属地街镇等单位进一步深化上下联动、条块协同,推动组建了以公安民警及街镇社工为主的“骑守”联盟队伍,聚力破解了不少“入门难”“寻路难”“电梯慢”等小哥配送“最后一百米”的堵点痛点难题,系统化形成了以规范引导、职业助力、志愿公益等为核心的“联新十大项目”,也让友好型商圈的更多建设场景切实成为了“应用场景”,以南京西路、苏河湾、大宁等活力商圈为圆心,不断扩大全域友好的辐射半径,把发展最为活跃的新领域打造成党建最具活力的新阵地。
强化增能“红色引擎”
楼宇党建是静安基层党建的一张亮丽名片,也是牵动营商环境优化发展的重要红色引擎。
“党组织的关怀和服务,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振士气。”恒隆广场党委书记、毕马威中国税务政策咨询主管合伙人徐曦介绍着恒隆党建相关情况。随着越来越多的党员亮出身份,楼内党支部数量也逐步多了起来。如今,恒隆广场已有党员1100多人,党委下设各类楼宇企业党组织已有14个。党建工作“跃升”也伴随着经济效应的显现,恒隆广场已连续三年创下税收“百亿元”纪录,最近又启动了三期扩容建设,楼宇经济高地的背后更体现了新兴领域党建力量的坚实支撑。
2024年以来,静安探索更加适应楼宇与商圈特点和规律的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深入开展“百楼善治 先锋行动”,发挥楼宇党组织的引领作用,推动楼务会覆盖全区百幢重点商务楼宇(园区),深入挖掘、培育、遴选一批楼务善治典型。如,凯迪克大厦楼务会通过协商议事打造“楼宇改造家”项目,嘉发大厦楼务会巧妙解决“猫舍异味治理”难题等,促使更多优势力量成为了促进楼宇善治、提升营商环境的主力军,不断凸显楼宇党建的新亮点。
多元联动“多点开花”
深化“点、线、面”一体推进、多元联动的善治体系建设,静安以党建链串起行业链,推进“百优赋能”项目,立足楼宇党建资源禀赋,重点瞄准具有行业布局、龙头集聚优势的互联网电竞、直播、专业服务业等细分优势行业及百余个市场主体,构建互联网电竞、自媒体直播、人力资源、区块链等行业党建联建平台,促进上下游共建交流、要素流通、有效凝聚。同时依托“全球服务商”党建联建载体,开展专题研讨10余场,不断将人才“智力优势”转化为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动力。
此外,持续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党建引领优势,深耕党建“微项目”赋能培育,助力打造、形成一批如“社区自媒体新流量”“益杯咖啡新公益”“拇指表决新模式”等社会组织党建创新引领项目,推动社会组织在社区治理、民生服务、慈善公益、乡村振兴等各领域进一步发挥专业作用。
减负增能夯基固本 促进基层治理效能节节攀升
为切实打响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静邻行动”品牌,通过把牢“减负增能”主线,广开“人民建议征集”言路,多措并举增强基层治理能力,坚持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的工作导向,推动力量资源向基层下沉。
轻车壮马,权责明确
严格下沉准入,完善监测调研发现机制,静安坚持为基层把好减负“源头关”,找准减负“症结点”。进一步贯彻落实“一办法两清单”以及本区下沉社区工作管理办法,发挥区级居村组织事务准入机制作用,加强审核部门下沉准入事项,通过建立覆盖全区各街镇、各类型居委会的监测点制度,开展常态长效日常联系监测,每月走访了解基层治理、减负增能、挂牌下沉等方面工作情况。开展减负机制“回头看”,筑牢基层减负的“巩固墙”,杜绝形式主义,让社区干部脱出身来,把时间和精力用于走访群众、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排摸情况、解决问题。
为基层减负的同时,推动部门资源下沉为基层赋能。依托居民区、街区、楼宇园区及区域化单位等各类党组织,夯实网格党建的基础底板,探索以“多格合一”,推进条块结合、组织融合、力量聚合、资源整合,实现自己的事情自治办理、区域的事情协同办理、困难的事情提级办理。
找准裉节,助推自治
举办“美在静安 志愿同行”主题活动,启动志愿服务“焕新计划”
依托“1+5+X”居民区共治联席会议平台,静安发挥社区党组织领导作用,深化同心共治、合作共议、事务共商、利益共享、结对共建、平台共通,有效提升社区治理效能。如江宁路街道依托“社区营造 焕新计划”,从公共空间、骨干队伍、数据底座、群众活动、工作机制五个方面,搭建“自治+共治”载体,激活多元善治合力。
同时,坚持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城市治理现代化,充分听民意、集民智、聚民力,在全区14个街镇开展基层民主协商议事的培训与实践活动,运用“三会一代理”机制,有效回应需求,解决社区裉节难点。如彭浦镇推动楼组建设“邻聚力”工程和“彭邻格”微网格项目,健全自下而上的自治议题和自治项目形成机制,完善自治金规范使用制度,有效保障了重点惠民项目的落地推进。
深化“三驾马车”协同运作,持续推进业委会、居民区“两委”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加大对业委会的履职支持服务,带动提升业委会规范化水平。如大宁路街道编制印刷《大宁路街道业委会组建和换届改选工作规范一本通》《大宁路街道业委会组建及换届常见问题及注意事项》,有力指导和推进业委会评估工作。
广开言路,聚力前行
不断延伸触角,织密征集网络。静安线上依托“随申办”信箱矩阵、信访“家门口”服务体系,线下布设300个人民建议征集联系点,丰富问计、问需、问效于民的载体;举办人民建议专项征集直播活动,拓宽征集界面,创新征集形式。同时,推动人民建议主动征集与区重大工程项目、区民生实事项目、部门重点工作相结合,特别是与打造高质量“15分钟生活圈”工作结合,有效固化“收集—互动—反馈”的工作流程,进一步丰富了“群众建言、部门纳谏”的生动实践。
静安还创新打造了“静新畅议”协调平台,探索“你说我听”“善治开放麦”等新兴领域参与形式,针对高频热议难题,区级层面开展了友好型商圈建设、苏河滨水商圈共治、网约车行业高质量发展等多个专场协调会,推动相关部门、街镇、群团组织、行业协会及平台企业等共商共治;街镇层面依托楼务会、街委会、居委会等治理终端,促进多方协商共治,如石门二路街道创新“意见征集、资源整合、基层协商”三会合一模式,帮助解决“小区加梯共享”“红绿灯时长优化”等新就业群体关切问题。
强筋健骨,蓄势赋能
瞄准“基层、基础、基本功”,注重“全员、全面、全周期”,静安打造“善治学堂”工作品牌,扎实开展基层骨干培训。着眼居委会主任头雁领航力提升、社区工作者骨干鸿雁执行力提升、一线骨干群雁协同力提升以及初任社区工作者雏雁专业力提升,形成分层分类的雁群矩阵,打造阶梯式、立体化、多方位的培训体系,为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强筋健骨”“蓄势赋能”。
此外,以需求为导向,构建多元资源体系。区级层面探索形成贴近基层、服务基层、支撑基层的培训资源,梳理了一批精品培训课程库,整合了一个多元化师资库,打造了一批现场教学基地库。街镇层面以社区工作者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为着力点积极开展培训,如江宁路街道加强对骨干力量一线培育赋能,定期开展楼组长能力建设专题培训;宝山路街道深化“楼组联盟”队伍建设,着力培养社区“主理人”;南京西路街道通过“治惠学堂”,打造社区自治精英培训班等。
团结凝聚服务群众 推进志愿服务体系贯通有力
静安区国际化、外向型程度较高,涉外经济较为发达,志愿服务资源相对集聚,早在2012年就已成为联合国上海志愿服务项目首批合作基地,目前,全区共有注册志愿者25.5万人,志愿服务项目19786个。围绕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专业化、国际化,静安探索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统筹机制、赋能机制、激励机制、涵养机制,并以“四全”机制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推动志愿服务焕新起航。
全域协同志愿资源
第一时间动员1100多名志愿者、30余名双语专业志愿者参与第七届进博会保障工作,静安这一高效的“统筹力”源于体系架构的搭建。通过设置“双会齐驱”工作架构,一方面于区层面建立志愿服务工作联席会议,牵头各有关行业部门、群团组织、街镇等成员单位形成左右联动、上下贯通的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另一方面发挥区志愿者协会枢纽平台功能,统筹各街镇社区志愿者服务平台及18个条线专业志愿者平台,形成“1+14+18”社会化动员体系,探索建立“三协三统”六项举措,构建了“1+14+264”三级志愿服务枢纽阵地和工作架构。
同时,不断延伸社会领域动员路径,在市北高新园区试点,引导新就业群体参与明厨亮灶等志愿服务项目。立足辖区资源优势,加强整合,开展“初心之路”遇上“一带一路”国际志愿者文化交流项目。“在静安的亲身实践和志愿服务,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成就,这对于马来西亚在现代化进程中保留历史痕迹的治理课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来自马来西亚的国际志愿者游于莹说。
全员覆盖专业赋能
2024年11月17日,近300名选手跨越1557级台阶登顶57层的香格里拉大酒店。通过一场“越向未来”慈善垂直跑活动,香格里拉酒店正式成立了“香约未来”志愿服务队,建立了流动志愿服务站点,搭建起了静安白领与企业快乐志愿、健康志愿的平台。
这一志愿项目源自专业社会组织的孵化设计。近年来,静安区成立社会工作讲师团,通过“专业社会工作+志愿服务”的融合,帮助企业生成品牌志愿服务项目,分层分类定期开展志愿者、志愿服务团队赋能培训。“发挥社会组织专业、资源优势,整合打造优质项目,可以有效链接静安的优质企业参与志愿服务,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项目设计者、讲师团导师江海燕表示。
围绕志愿服务专业化、项目化,推动区街一体共促,聚焦体系、品牌、项目、队伍,推出志愿服务“焕新计划”,从商圈、街区、园区、社区、校区“一圈四区”着手区街联动打造特色品牌。通过引进项目、资金、人才、技能等关键“外援”要素,提升志愿服务组织“内功”,实现内外兼修共赢。
全链激活激励保障
不久前召开的市委社会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紧紧依靠群众、发动群众,鼓励市民长期坚持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激励保障体系的健全。2024年,静安聚焦社区主阵地,选树了一批志愿者(团队)及项目。其中一名新兴领域优秀志愿者俞迎春,从事餐饮服务的同时志愿回报社区,已连续20年坚持每日为5名困难老人上门送免费午餐。
为了鼓励更多市民成为像俞迎春这样的志愿者,一方面做实制度保障,形成培育选树、宣传激励、信用激励、关爱帮扶、保险保障、礼遇优待、项目资助“七位一体”的激励嘉许机制。全区获选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荣誉19项。另一方面探索做活激励回馈,线上线下协同试点“时间银行”积分兑换机制,鼓励各街镇积极探索激励回馈有效路径,推动星级志愿者礼遇计划。此外,做细关爱保险,强化保险礼遇保障,为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受伤的志愿者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
全心厚植志愿精神
上海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一带一路”志愿者参与国际博物馆日活动。
在网红“巨富长”街区,小店店主们通过“一起来巨聚”等创意活动,从“聆听者”“亲历者”成为“讲述者”,他们和社区工作者、红领巾宣讲员及热心居民一起,组建宣讲队伍,开展城市讲述志愿服务近20场,服务街区市民游客近2000人。
2024年以来,静安推出“我与进博的故事”“我与静安的故事”系列志愿服务城市讲述,展示志愿者投身人民城市建设的风采。联动巡回开展“党章流动教室”进社区活动,让红色文化与志愿文化在基层一线融合厚植。借助“一微一网一端”线上平台,以及闸北公园雷锋广场等线下阵地,多媒体融合彰显美誉度,持续宣传志愿服务典型,展示志愿文化、风采。
紧扣重要节点,围绕3·5学雷锋纪念日、国际博物馆日、迎进博、12·5国际志愿者日等,开展集中宣传展示等品牌特色主题活动和便民服务活动,弘扬志愿精神。同时,注重深耕区域特色,打响上海书展“书香静安”等志愿服务品牌,与重大体育赛事、文旅品牌项目相结合,创新开展上海赛艇公开赛、上海国际体育潮流文化节、上海马拉松等赛事志愿服务活动,探索打造新的志愿服务品牌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