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完善志愿服务环境 画好红色文化同心圆
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今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文《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推动志愿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承载着重要的育人功能,作为一种组织化与社会化动员相结合的机制和方式,起到吸引凝聚和服务影响青年的重要作用。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刻入上海这座“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和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地”城市的肌理,赋予这座城市无上的荣光。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一个跨越国别和政治的全人类话语场域,为上海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的制胜法宝。将统战思维运用在志愿服务组织的工作中,起到了独特的化学效应。早在1919年,孙中山在中华欧美同学会成立大会上说:“……留学生系学问最深、人格最高之人,应负维护国家之责。”今年,留学人员组织加入到文化传播大军,上海市欧美同学会的会员组成“青鸟”志愿服务队,成立志愿活动组、志愿讲解组等类别,经过系统培训,从统战故事切入,把党的光辉历史、统战经典案例,以及个人经历结合起来,形成“红色文化+”的优势,与专业讲解员形成差异化,把红色故事讲得有内涵、有温度、有共鸣,做到“因人施讲”,目的是向更广泛的群体进行精准传播。而他们也将发挥志愿者的“桥梁作用”,有效带动“两企三新”组织,画出红色文化“最大同心圆”,真正让上海红色文化“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赋予红色文化新的生命力。
今年5-7月“光荣之城”上海红色文化季期间,超过130项活动让红色文化在全民影响更加凸显,让伟大建党精神浸润全城,这当中志愿服务发挥的作用尤为显著。以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为例,党员、街道志愿者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在接待高峰、延时开放中充实服务保障力量;小学生、马院研究生、在职白领……不同年龄和职业背景的志愿者在重大展览、节庆活动中担任志愿宣讲、情景演绎等等。从“听故事的人”成为“讲故事的人”,志愿者从观众中来,最容易代入观众的角色,了解观众的需求,大大缩短红色文化和公众之间的距离;从红色文化的受众转变为传播者,角色的转变更充分地调动起志愿者的内在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凝聚起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强大动力。
都说“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如何向青年一代讲好党的故事,向学生传递红色基因背后的精神之源,对于高校思政教师而言确是一项挑战。高校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立德树人的关键。有着红色基因的上海高校,通过馆校合作、校地合作等方式,为青年教师开放暑期志愿服务机会,利用课余时间参加有深度、有组织、有规划的志愿服务项目,系统学习红色历史,汲取奋进力量;回到学校,这些青年教师站在学生思政教育的第一线,将实践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形成最鲜活的教材;同时发挥志愿服务引领作用,带动学生共同参与志愿行动,进行有特色的党史演绎,创新讲演形式,夯实讲演素材,让红色基因 “后继有人,代代相传”。
同时,在引入志愿力量进行红色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一是要注重志愿服务质量,确保党的历史在传播过程中“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志愿服务作为专业传播阵地的外延力量,需要在系统指导下开展工作,建立专业化、系统化、科学化的志愿培训体系。二是志愿参与过程防止功利化、虚名化,随着将志愿服务纳入高中生必修课程,激活未成年人志愿参与意识的同时,也增加了带着功利心,走形式主义的风险。三是要做好志愿组织的团队建设和后勤保障,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尊重志愿者,加强志愿服务项目化、社会化和专业化程度,让志愿者服务于观众,志愿组织服务于志愿者。
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让红色基因凝聚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内在向心力,让志愿服务成为红色文化传播的外化生命力,更好地发挥志愿服务组织阵地堡垒作用,让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着眼未来,让红色血脉代代相传,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