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短剧的青春突围:于市井烟火间汇聚时代共鸣
作为全国网络视听内容创制高地,上海积极布局微短剧新赛道,以政策引导、内容精品化、技术赋能为核心,通过文旅融合、品牌定制、国际化布局抢占行业高地。
在不久前召开的“上海微短剧大会”上,梳理、展示2024-2025上海市网络微短剧产业优秀成果,发布《2024-2025上海微短剧发展白皮书》,推出上海“微短剧+”主题创作计划,并发布中国首个微短剧融合传播指数“品质东方-微短剧品质指数”。
这个行业的现状如何,未来将何去何从?文旅部门的相关负责人、电影学院院长、微短剧资深专家畅谈对该行业的真知灼见。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院长厉震林:
低成本给了年轻从业者更多的练手机会
就在前不久,由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影视戏剧理论研究会会长,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院长、教授、长江学者厉震林担任总制片人的微短剧《难以抉择》在爱奇艺上线。
“上戏电影学院一年要拍摄50-60部微短剧,大多是30分钟左右一部的学生毕业剧,这些微短剧都会推向市场,接受大众考验。”可以说,亲自下场制片的厉震林对微短剧这个行业足够了解。在他看来,随着现代年轻人越来越忙,市场上出现了一些碎片化的产品。微短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如果说电影电视剧起到的是陪伴的作用的话。那么,微短剧起到的就是消遣的作用,恰好满足了年轻人利用边角料时间刷剧的需求。此外,微短剧比较适合手机流媒体的播放习惯,契合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2024年中国微短剧产业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已达到505亿元,首次超过电影票房规模。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634.3亿元,2027年达到856.5亿元。
第一次读到这组数据的时候,厉震林有点吃惊。长期担任电影学院院长的他很明显感到了这几年电影行业的举步维艰。
“微短剧擅长制造悬念,两极的情节,极端的人物性格。这几年,它对电影电视行业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重塑了社会审美。”厉震林举例介绍说,张艺谋的《满江红》里就运用了剧本杀的剧情,嵌入了短视频的美学逻辑。自此以后,其他电影纷纷效仿。
有过制作长剧短剧丰富经验的他客观地表示,“不能把长剧和微短剧对立起来。要鼓励制作公司长短兼顾,未来短视频更多的是一个影视品种。”
还有一组数据让厉震林觉得需要警醒,“与海量的市场规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微短剧的盈利率反而低于电影和电视剧,大约只有30%,即平均每100部片子只有30部能赚钱。这个市场也是赢者通吃的市场,爆款剧收益比会很高。马太效应比电影电视剧要显著。”
谈及微短剧的未来,他认为,接下来,各家要拼的是内容制作的精品化、渠道的精准投放。“市场太残酷了。像现在这样粗放式的渠道发行模式未来肯定行不通,将趋向于走定制化路线。为某些受众定制作品类型,增加观众黏度。”
但厉震林也指出,所谓定制也要适度,避免形成信息茧房,否则容易形成观众美学观念、社会理念等的撕裂和对立。
“电影电视讲的是高叙事性、高情节性、高性格性,这几年的苦情戏特别多。演员演得累、观众看得更累。作品被资本绑架得太厉害了。电影电视也属于高风险行业。”他认为,相较而言,微短剧的风险比电影电视低得多。因为投入相对较少,年轻人完全可以拿微短剧练手,独立或者合作拍摄的机会更多。
但他也建议,年轻的微短剧从业者在制作上要多一点想象力和创意。“现在作品同质化现象太严重了。早期霸道总裁、虐恋霸屏。现在虽有所改善,但出圈的作品不多。其实一旦开辟新的题材,会很受欢迎。”
展望未来,厉震林认为要跳脱开微短剧本身,关注到它巨大的联动作用。“比如它可以制造热点,也可以和商旅文体展等紧密结合起来。以《我的阿勒泰》为例,该剧开播后,带动了阿勒泰当地的旅游业。大家也可以把它想象成综艺、广告、心理情感治疗手段等等。我们鼓励青年从业者做出新的艺术样式,开拓新剧种。甚至,在AI的加持下,未来也可以由观众自己创作,自编自演。即通过AI输入自己的形象,DIY属于自己的微短剧。又或许,可以制作逝去的长辈的微短剧,起到疗愈的作用。”
静安区文旅局副局长吴芳艺:
微短剧将赋能百行百业
3月20日,2025上海微短剧大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大会提出将加大微短剧政策扶持力度,助力“微短剧+”持续赋能文旅、非遗、消费品牌等各行业,从而提升上海在全国乃至全球微短剧行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引导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探索微短剧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创新模式。
紧接着,3月27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在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精品微短剧创作论坛上,发布“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第六批推荐剧目,包括《家里家外》《今人不见古时玥》《明日之约》《我的归途有风2》《狮城山海》《雁荡山里见青音》等79部主题微短剧成功入围。
关于微短剧的利好消息接踵而至,也让静安区文旅局分管产业的副局长吴芳艺感到,“微短剧的春天要来了。”
目前官方在大力扶持优质内容。她认为,对全国各大城市来说,微短剧天然地和城市的关联度比较高,能承载城市宣推的功能。
就在此次的精品微短剧创作论坛上,由上海局选送,静安区文旅局指导的3分钟*6集的微短剧《余生有你 静享安好》也获得了“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第六批推荐剧目。
该微短剧于2月13日在全网上线,播放量已达到161万。其取景地为上海市静安区苏河湾、静安寺等地,讲述了许静子和林安在静安相遇、相知、相爱,和十年情感转变与坚守的故事,展现了静安区苏河湾特色漫步线路和石库门周边的历史文化风貌。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微短剧作品将静安区的苏河湾、慎余里、浙江路桥等知名文化地标转化为“情感地标”,深度绑定城市空间与爱情叙事,塑造“跟着剧情打卡静安”的文旅新风尚,以微短剧这一文化“新窗口”展现海派文化底蕴与现代都市活力交融的静安区域特色,带动文旅商体展融合发展。
吴芳艺介绍说,在微短剧探索方面,为响应国家广电总局2024年发布的《关于实施“微短剧+”行动计划赋能千行百业的通知》,静安区文旅局积极实施“微短剧+”行动计划,结合静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推出“爱静安”主题系列微短剧,希望通过“文旅+微短剧”模式赋能区域经济与文化传播,探索“故事软植入、价值硬输出”的新范式。而《余生有你 静享安好》就是首部试水的微短剧作品。
但在吴芳艺看来,尽管静安也入围了“跟着微短剧去旅行”项目,但其实从产值的角度来说,这只占据了极小的一部分。“微短剧更大的价值是创作有内容的广告,为品牌度身定制精品微短剧。”
吴芳艺所言不虚,以星巴克为例,其于2024年9月份创作的微短剧《我在古代开星巴克》不仅实现了播放量超2000万,还为此开设主题直播间,和短剧同款的焦糖玛奇朵大杯双杯券月销量十分可观。
“静安是商贸大区,有大量的优质品牌。也集聚了不少优秀的影视制作公司,一些原本聚焦长剧的制作公司完全有能力创作微短剧精品内容。”吴芳艺认为,从影视和视听角度,主张的是长短皆宜。从消费习惯而言,可以明显看到长剧消费市场份额在下降,反之,微短剧市场份额不断上升,去年甚至已经超过了电影市场份额。微短剧发展方兴未艾,业内人士认为,微短剧市场的产值已经赶超传统电影市场,发展势头迅猛。
吴芳艺秉持的观点是“接下来,微短剧会赋能百行百业”。比如已经有非遗类微短剧出品,讲述传统手工艺制作幕后的故事。
“对于那些已经下场转型做微短剧的长剧公司,我们要做好对它们的服务,争取更多的资源和政策倾斜。”
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短剧也不例外。吴芳艺坦言,微短剧内容有好有劣,甚至还有一些擦边内容,同样的问题出版、影视市场都会存在,这不是微短剧独有的。但随着监管由自由到持续收紧,这样的状况会持续改善,有内容的广告、精品微短剧会逐渐适应市场需求,更多地进入大众视野。
的确,作为一条新兴赛道,微短剧在过去一年蓬勃发展,诞生了众多精品之作。据悉,2025上海微短剧大会在全国媒体中首发、首创微短剧品质盛典,汇聚微短剧领域的制作公司、平台方、演员、编剧等各方精英,为行业搭建起一个高效的交流合作平台。大会上还揭晓了年度向上力量品质剧集、品质匠心创作剧集、品质风尚影响力剧集等多个奖项,通过聚焦微短剧在文化传播领域的担当、展现微短剧迈向精品化的进程,凸显微短剧的时代价值、呈现微短剧创新发展活力,引导行业提质升级,从“野蛮生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副会长陆先高:
青年从业者是新文化消费场景的“翻译者”与“连接者”
陆先高是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专家组成员、微短剧传播与应用评测体系“繁星指数”专家组组长,近两年他一直以专家的身份,参与到微短剧全流程的审核和评价中。此次,他接受了青年报记者的专访,畅谈了微短剧内容生态转型中的青年机遇。
青年报:短剧行业发展已有一段时间,想请您谈谈短剧行业的青年从业者的生存现状?他们面临的最大的困惑是什么?为何会从事这一行?职业发展方向是?
陆先高:当前,微短剧行业正处在从野蛮生长向精品化转型的关键期。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产业形态,微短剧的快速崛起,不仅为网络视听内容激活了一个更广阔的下沉市场,带来可观的消费增量,也拓展出一个广阔、多元、富有活力的就业市场。
数据显示,2024年微短剧行业直接、间接带动的就业机会达64.7万个,涵盖编剧、导演、演员、剪辑、运营等全产业链环节。凭借低门槛、高包容性和短周期等特点,微短剧行业为草根演员、新人导演等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机会,由此吸纳了大量青年从业者(如传统影视行业转型者、非科班创作者、短视频博主、跨领域灵活就业人才等)加入,形成了“去精英化”的就业生态,成为影视行业人才流动与职业发展的新蓝海。
青年从业者的加入,为微短剧行业发展带来核心驱动力。微短剧作为典型的互联网内容产品,其叙事碎片化、表达快节奏、制作轻量化,以及重视技术应用、商业模式灵活、生态开放包容等特征,与青年人“思维敏捷、擅长跨界、适应能力强、创作思路新”等优势能力精准契合。微短剧行业的青年从业者,不仅是内容生产者,更是新文化消费场景的“翻译者”与“连接者”。
行业的高速扩张为青年提供了低门槛的就业机会。许多年轻人借助平台扶持计划或凭借UGC内容闯出了一番天地。但与此同时,行业竞争激烈,不少青年从业者的生存状况也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首先是创作压力较大,短剧市场竞争激烈,如何在众多从业者中脱颖而出,是多数从业者面临的第一挑战;其次是行业和收入不稳定,有的演员日薪可高达2万元,但也有不少公司会因盲目投流陷入亏损,导致项目周期短、团队流动性高,会给就业者带来压力。
青年从业者面临的困惑,更多来自如何在瞬息万变的行业中形成长期职业规划,以及在饱受偏见与质疑的就业环境中提升自我价值。微短剧无须传统影视的精英化资源,一部手机即可创作,且收益链路清晰。不少青年从业者因“就业门槛低”与“变现可能高”选择这一行。但随着行业从追逐“流量爆款”向倡导“精品力作”转型升级,青年创作者也需进一步平衡对作品商业性与艺术性的把握,在技术与人文的交汇处,提升创作思维。比如可以朝着专业创作者的方向发展,不断提升自己的创作能力和艺术水平,可以向管理、运营等方向转型,参与到短剧的制作、发行、推广等环节,还可以通过积累作品和人气,逐渐走向更大的舞台。
微短剧不是长剧的缩水版,而是新时代的“文艺茶馆”——用草根叙事传递大众情绪,于市井烟火间汇聚时代共鸣。对于青年从业者而言,这里没有包袱,只有无限的可能与坚韧的生命力,多一分努力,多一分收获。
青年报:从一开始的“霸道总裁爱上我”发展迄今,市面上的短剧题材类型有无发生变化?这一年来的行业发展趋势发生了哪些转变?
陆先高:近一两年,市面上的微短剧题材类型变化趋势明显。在监管的积极引导下,微短剧的意识形态与文化产品双重属性得到强化,内容面貌呈现主流化趋势。特别是2024年,现实主义题材精品微短剧大量涌现,《我的归途有风》《一梦枕星河》《这世间如你所愿》等讲述非遗传承、乡村振兴、红色革命故事的精品短剧,让人们看到微短剧在主题立意方面的积极自我净化。在广电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引导下,《有种味道叫清溪》《落花生》等文旅微短剧进一步推动微短剧行业与其他行业的深度融合、双向赋能,也打开了管理层面和创作层面的想象空间。
未来,随着免费模式对商业变现路径的重塑,微短剧行业必然会在精品化转型的进程中,在监管引导和市场自觉的双重作用下,积极构建更优质的内容生态。
青年报:根据“繁星指数”的数据,2024年最受欢迎的微短剧类型有哪些?作为评测体系专家组组长,您认为“繁星指数”如何通过评选标准(如主题立意、社会效益)激励青年从业者提升内容质量?
陆先高:根据“繁星指数”数据和几次测评情况,包括首届“繁星闪耀·微短剧年度盛典”案例推荐情况,2024年最受欢迎的微短剧类型在现实主义题材、文旅融合剧和悬疑科幻类领域相对集中,比如讲述普通人奋斗故事的剧作,地域辨识度鲜明的“跟着微短剧去旅行”系列。
“繁星指数”作为首个覆盖微短剧全产业链的综合性评测体系,核心属性是评优,通过评选、评析优秀案例,为行业树立标杆、引领方向。通过建立全面、细致的评选标准,能够帮助产业链上各环节,精准衡量微短剧作品的优劣,为创作者、投资者以及媒体平台提供科学指引,进而破解“领域生产力溢出”现状,我们希望,通过评价体系规范,微短剧内容生产,能真正回归到艺术创作的轨道上。
青年报:您曾提到“让烟火气故事承载时代命题”是破局关键。若用一句话总结,您希望青年创作者在2025年及未来秉持怎样的创作理念?
陆先高:微短剧不缺观众,缺的是敢于抛开套路,缺的是更多倾注真情感、讲述真心话、秉持真情怀的从业者。希望我们的青年创作者能以时代命题为追求,以烟火气为底色,以创新创意为驱动,在未来创作中展现担当与活力,为微短剧行业发展增添青春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