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影视创制大会启幕,引领“影视+”与文旅商体展深度融合
为提升上海在国内外文化格局中的影响力,推动“影视+”与文旅商体展深度融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3月19日至20日,上海影视创制大会在位于静安区的上海展览中心举行。本次大会以“品质东方·剧耀静安”为主题,涵盖上海电视剧制播年会、电视剧品质盛典、上海微短剧大会、微短剧品质盛典四项主体活动,旨在聚合产业资源,推动技术创新、内容精品化、产业融合和政策支持,助力上海成为全球影视产业的创新高地和文化地标。
全产业链协同,布局微短剧新赛道
大会期间,省级卫视、视频平台、制作公司等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齐聚静安,形成从创作、制作到发行的全链条合作生态。上海电视剧制播年会以“数智共振、剧创未来”为主题,聚焦数字技术、人工智能、超高清产业等行业新动向,举办产业分享、主题论坛、重大题材电视剧合作项目创投会等多项活动。
今年,上海迎来第十届中国电视剧品质盛典,盛典以“思想性、专业性、创新性”为标准,表彰特别品质剧作、品质榜样剧作、品质IP改编剧作等多部作品,为行业树立高品质标杆,弘扬主流价值观,优化行业生态。
据介绍,作为全国网络视听内容创制高地,上海通过政策引导、内容精品化、技术赋能,推动微短剧与文旅、非遗、消费品牌等行业的深度融合。“上海微短剧大会”将展示2024—2025年上海市网络微短剧产业优秀成果,发布《2024-2025上海微短剧发展白皮书》,并推出中国首个微短剧融合传播指数“品质东方-微短剧品质指数”,助力上海在全国乃至全球微短剧行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
此外,大会首创微短剧品质盛典,汇聚微短剧领域的制作公司、平台方、演员、编剧等各方精英,揭晓年度向上力量品质剧集、品质匠心创作剧集、品质风尚影响力剧集等多个奖项,聚焦微短剧在文化传播领域的担当,展现微短剧迈向精品化的进程,引导行业从“野蛮生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夯实产业基础,推动超高清产业布局
作为大会举办地,静安区是上海影视产业的核心区域,经过十余年的产业引育,已建立了雄厚的产业基础。众多头部企业、知名导演、演员、编剧汇聚于此,使静安成为影视行业的“创意摇篮”。“静安出品”的《大江大河》《繁花》《中国奇谭》等优秀影视作品累计荣获国内外重要影视类奖项超过100个,电影票房收入超150亿元,占据“上海出品”半壁江山。
据介绍,在服务企业方面,静安区组建专业的“影视服务管家”团队,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在人才引育方面,静安区深化与市委宣传部、市电影局的合作,吸引优秀影视人才汇聚静安。载体建设方面,静安区推动现有影视文创园区的能级升级与服务创新,规划建设新载体,打造“全球影视电竞创制中心”和“数字文娱产业基地”。
当前,静安区敏锐捕捉数字化、智能化机遇,推动超高清视听等新兴产业与影视产业融合。按照《上海市超高清视听产业发展行动方案》的总体部署,静安区将超高清视听产业纳入市区产业协同机制,依托中环两翼(市北-大宁),打造“视听静界”上海超高清视听产业集聚区,力争到“十五五”末实现产业规模跃升至2000亿元,超高清视听内容产出超10000小时。
影视联动商旅体展,打造文化新地标
静安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活动场馆资源,常年涉外演出、驻场演出场次均位居全市前列。辖区内拥有百乐门等市级“影视拍摄推荐取景地”24家,自2015年成立区级影视摄制服务工作站以来,已累计接待和协调近百个剧组的取景拍摄。如,电影《建国大业》在上海展览中心、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取景,《小时代》在会德丰国际广场和久光百货取景,电视剧《安家》在上海商城、柳林别业等处取景,《玫瑰的故事》在毕加索艺术中心取景等。
图为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于静安区取景
为响应国家广电总局2024年发布的《关于实施“微短剧+”行动计划赋能千行百业的通知》,静安区文化和旅游局积极实施“微短剧+”行动计划,结合静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推出“爱静安”主题系列微短剧。首部作品《余生有你·静享安好》已于2月13日全网上线,播放量已达161万,将静安区的苏河湾、慎余里、浙江路桥等知名文化地标转化为“情感地标”,带动文商旅体展融合发展。
据介绍,大会期间,南京西路还将打造“品质之果大道”,对标好莱坞星光大道,将影视文化融入城市文化。此外,“剧像人生”互动空间展将在上海张园W17A栋展出,集合多部黄金档热播剧集,深化观剧者与游客的互动体验,打造“静安—影视文化潮流地标”的区域名片。
本次上海影视创制大会以“品质”为核心,通过技术创新、资源整合、标准制定,为中国影视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探索“上海路径”。静安区作为核心承载地,正以超高清视听产业为突破口,深化市区协同、区域联动,推动影视与科技、文旅、消费的深度融合,助力上海打造“全球影视创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