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孩子成为“备交将来”守护人 “小老师”扮演接力守护“一号机密”的地下党员
“开学第一课”昨天在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纪念馆开讲。台下坐着同龄的小伙伴,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的六年级学生柯玥彤与另几名同学成了“小老师”,扮演接力守护党的“一号机密”的地下党员。
起初她有些紧张,但很快想起了第一次在馆内见到中央文库照片的震撼——一批没有纸边的文件,静静地躺在中央档案馆中。它们习惯上被称作中央文库,2万余件档案,囊括中共早期几乎所有重要文件。从1927年中央文库建立到1949年上海解放,在长达22年的动荡岁月和战火硝烟中,十余位地下党员接力守护着党的“一号机密”,3人为之付出生命。但全部文件“未受到霉烂、虫蛀、鼠咬等半点的损伤”。
深吸一口气,柯玥彤开始了她的情景党课演绎。
“希望孩子们,也能成为‘备交将来’的党史守护人。”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长倪继明说。
1931年,瞿秋白起草《文件处置办法》时,写下:“如可能,当然最理想的是每种两份,一份存阅(备调阅,即归还),一份入库,备交将来(我们天下)之党史委员会。”在“将来”两字旁边,瞿秋白打上了着重的圈点。如今,这份手稿也陈列在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纪念馆。
这是共产党人忠于使命的接力,是生命和鲜血的守护。微剧短小精悍,却倾诉了浓烈的革命情感,让同学们直观感悟隐蔽战线上周恩来、吴德峰、张纪恩、张越霞等早期中共党员身上所体现的机智与勇敢、忠诚与奉献。
“说起谍战剧中的经典角色,你会第一个想到谁?是《追风者》中的魏若来,是《潜伏》中的余则成,抑或是《伪装者》中的明台?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着这么一条隐蔽战线,这么一群‘孤勇者’,他们在黑暗中战斗,用忠诚和奉献谱写英雄传奇。”
这是由“小红苗”红领巾讲解员呈现的青少年版讲解词。初三的刘欣妍学业紧张,仍坚持做小小讲解员。打动她的是一个细节:就在这处石库门,无论春夏秋冬,阁楼上总有一个火炉,炉火不熄。那是“以防万一”之用。领受保管中央文库的任务时,陈为人夫妻就曾立誓:“定以生命相护,宁可放火烧楼,与文件俱焚。”
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团委书记、大队辅导员邢弋夫介绍,社团发展至今,小小讲解员近30人。剧情也随之拓展,演绎的角色更加多元。
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党支部书记、副馆长(主持工作)尤玮说,今天的开学第一课是纪念馆与学校课程紧密结合的一次尝试,形成“场馆+课堂”联动教学模式,通过设置互动展项、答题闯关、历史模拟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红色纪念馆打造成红色思政课堂。今后,还计划设立学生专题开放日,推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版讲解词,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开发虚拟展馆和课程资源包等形式,让红色教育突破时空限制,覆盖更多人群。把静安区丰富的红色场馆资源打造成一座座生动的思政课教室,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当天,静安区96所中小学的“开学第一课”中都凸显了红色文化元素,其中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课程有100堂,覆盖8.4万余青少年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