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级非遗来静安,伴着木卡姆音乐一起跳起来
近日,在静安区文化馆,由十二木卡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于苏甫·托合提老师带领团队,为现场观众献上了《纳瓦木卡姆》节选以及大家耳熟能详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也由此拉开了非遗文化沪上行首站活动的帷幕。
现场,不少观众跟着悠扬的乐曲,哼唱起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歌词。
“我是在手机上看到有这个活动的,立马报名参加了。”一位阿姨告诉周到君,自己从未去过新疆,之前都是坐在电视机前观看维吾尔族的歌舞表演,现在有机会在现场一睹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风采,十分开心。
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族一种大型传统古典音乐,汇集歌、诗、乐、舞、唱、奏于一身。“木卡姆”表示经过规整的某个古典音乐套曲的专用名称。十二木卡姆意即十二套乐曲。每一个木卡姆均分为大乃额曼、达斯坦和麦西热甫等三大部分;每一个部分又由四个主旋律和若干变奏曲组成。
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产生于公元14~16世纪西域音乐的融汇时期,经过多次的整理、规范,才成为今天的 《十二木卡姆》。
2006年,十二木卡姆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莎车县作为十二木卡姆的发源地,一直以来都致力于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演出人员合影
在北站社区,演出团队献上了《且比亚特木卡姆》和《乌兹哈勒木卡姆》节选。北站余音昆曲社的老师和戏曲素人训练营的学员代表,分别献上了昆曲《牡丹亭·寻梦》和京剧《徐策跑城》的选段。
临近尾声,木卡姆演奏团队配合以笛子为主的昆曲伴奏团队,即兴合作演奏《塔塔尔族舞曲》,最终一曲脍炙人口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热烈的气氛将活动推向了高潮。
现场观众和演员们一起表演即兴舞蹈
据主持人介绍,现场演奏的四种乐器,它们分别是都塔尔、萨塔尔、弹拔尔和热瓦普。其中,都塔尔是新疆维吾尔族的传统弹弦乐器,是两条弦的乐器,而萨塔尔是弓拉弦鸣乐器,外形与弹拔尔相似,音色明亮,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为演唱十二木卡姆伴奏。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十二木卡姆的非遗文化分享,本次活动主办方向市民朋友们多维度地介绍了莎车地区的旅游资源和人文特色。现场的观众们纷纷表示,特别感谢静安区文化馆支持举办了这样的文化交流活动,通过此次活动,不仅领略到了十二木卡姆的独特魅力,还深刻感受到了莎车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族风情,希望将这次难忘的赏鉴分享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并期盼未来有机会能够去当地深度体验新疆非遗文化。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也期待有更多的非遗文化交流活动能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非遗文化,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