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市花推广应用有了“时间表”“路线图”,越来越多可能性正被打开 除了10天花期,白玉兰未来更可期
人民广场周边有上海中心城区最大的白玉兰景观群落,然而花期短暂,市民游客常在不经意间就错过了观赏期。
花期虽短,花韵且长。不久前,南京路步行街上开出一家沉浸式数字艺术演绎中心,开幕剧作《追光之城》便是讲述近代以来白玉兰在上海与上海人之间发生的动人故事,用激光投影、人屏互动等多重视觉艺术方式,呈现一场“玉兰飘香”的视觉盛宴。
昨天,演出现场迎来一群特别的观众,尽管来自各行各业,却都为了市花白玉兰文化的推广而奔走。演出结束后,白玉兰文化节专家研讨会于剧场后台召开,观演后的意犹未尽之感,在讨论中进一步化为值得思考与琢磨的议题,只有10天花期的白玉兰,能否更长久地“盛开”,1986年就当选为市花的白玉兰,要如何获得更多年轻人的喜欢?
白玉兰元素贯穿《追光之城》
1882年,中国第一盏电灯在南京路点亮。THE BOXX沉浸式数字艺术演绎中心制作的《追光之城》的故事,也就从这一刻讲起。
演出中有夺目的声光电技术,男女主在观众身边翩翩起舞,一杆白玉兰造型的电灯静静矗立在舞台一隅。在THE BOXX创始合伙人黄维介绍说:“它温柔坚定地照耀整个剧场,象征着上海这座城市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让观众对市花白玉兰有实体感知。”
“《追光之城》分四个剧目讲述一段跨越百年的爱情故事,白玉兰元素贯穿始终,是男女主人公之间洁白爱情的象征,也是他们勇敢投入时代洪流奋斗的见证。”本剧主创团队介绍,在创作剧本时就计划讲述上海本土的故事,要在偌大的城市和漫长的历史中采撷提炼一个元素,非白玉兰莫属,因为高雅的花型与文化艺术演出的审美意趣相符,而且白玉兰是上海早春花卉,朵朵争先、奋发向上,也为上海这座城市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提供了具象化载体。
“既是新的消费体验场景,也促成了文化艺术与商业较好地结合。”在民革上海市委文化专委会副主任、静安区博爱华文化发展中心理事长陈虹看来,沉浸式戏剧吸引年轻消费群体,既能传播白玉兰文化,又能促进消费。陈虹观察到,越来越多年轻人来上海打卡、参观时,将白玉兰盛开的场景拍下来发到社交媒体上,渐渐成为一种趋势和风向。这样一种走红路径与模式值得探讨。“在信息化时代推广一种文化,它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渠道至关重要。”
从认识白玉兰到爱上白玉兰
“推广白玉兰文化、办好白玉兰文化节,应该形成分层分类的内容制作。”抖音集团上海公共事务总监张舒菡认为,应当鼓励和引导种植白玉兰的植物园、研究种源创新的专家乃至普通市民等广泛参与文化建设,社交媒体平台可以发挥技术优势。“比如,扫一扫你身边的白玉兰树,就能生成酷炫的玉兰花开AI特效,让每一个人从旁观者变成传播者。”
现实中,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正在尝试“跨界”传播白玉兰文化。上海有机所科研处林芙蓉博士介绍,科研人员制作了名为白玉兰“化”语的科普课程,面向三到七年级的学生,解开白玉兰化学密码的同时,巧用化学特性制作护手霜、香氛蜡烛和非遗扎染等。这堂公益科普课将于今年9月率先在徐汇区三所学校开展。
“越来越多的人因为热爱而加入白玉兰文化建设的队伍。”多年来为推广白玉兰文化而奔走的市人大代表、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慧敏认为,白玉兰文化建设着眼于未来,不能仅仅停留于热爱和公益层面,既要营造高质量、有能见度的赏花场景,也要针对年轻人进行准确科普与创新传播,从认识白玉兰到爱上白玉兰。
白玉兰已经是自带流量的上海文化IP,然而这一IP尚未形成与之相匹配的经济价值,“要在10天花期之外做文章,让白玉兰在申城365天处处盛开”。
《上海市花白玉兰推广应用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今年颁布实施,首届白玉兰文化节成功举办,越来越多的可能性正在被打开——由市民评选白玉兰的上海味道,打造主题公园,联名浦江游船,设计上海礼物……
十天花期之外,白玉兰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