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薪火相传:宝山路街道这样打造红色文化品牌
宝山路,位于上海市静安区中部,自1902年修筑以来,这条道路已走过百余年岁月。百余年里,茅盾、巴金、蔡和森、瞿秋白等人都曾在宝山路居住,五卅运动、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等事件也在宝山路上发生,留下了商务印书馆、东方图书馆、湖州会馆、三曾里等26处革命历史遗址。
历史在宝山路上留下了永垂不朽的红色记忆,赋予了宝山路独特的革命与文化气息,现如今的宝山路街道也在红色精神的滋养下不断前行。近年来,宝山路街道高度重视红色文化的保护利用,不断创新发展方式,通过复原历史遗迹、开发沉浸式体验等方式,让社区居民、楼宇白领、青少年深入体验红色文化的熏陶和传承,真正实现红色文化走进当代、走进社区、走进每个人心中,努力让“红色宝山路”成为一张底蕴深厚的静安红色名片。
点面结合:呈现红色遗迹“新面貌”
宝山路红色资源众多,街道积极挖掘红色资源,以点面结合的方式保护和利用历史遗迹,实现整体式红色景观呈现和精品式红色场馆体验相结合。
◆面:整合利用26处红色遗址
宝山路街道辖区内,共有26处红色资源,在辖区内形成了丰富的红色文化景观和红色文化氛围。
这里,见证了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留下了商务印书馆、三德里、上海大学遗址、《中国青年》出版领导机构遗址、《向导》周报发行所遗址、《公理日报》编辑部和发行所遗址、国华印刷所遗址、《平民日报》发行所遗址、东方图书馆等遗址,思想的星火在这条道路上迸发,流淌出点燃中国的燎原之火。
这里,见证了工人运动的血与泪,留下了湖州会馆等遗址,为民争权的奋斗历程为这条道路赋予了蓬勃向上、坚韧不屈的精神气质。
这里,见证了中国革命的筚路蓝缕,留下了三曾里、中共四大后中央局机关遗址、中国济难会全国总会临时委员会遗址、八一三事变爆发地等遗址,为中国共产党和众多革命团体的早期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也饱受了战争带来的累累伤痕。
宝山路在百年的历史中留下了许多不可磨灭的足迹,宝山路街道积极将这些遗迹进行挖掘和保护,确定遗迹的具体地点,梳理遗迹的前世今生,将26处文化遗迹作为街道建设规划重点,整合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形成了红色遗迹与街区共存的整体红色景观。踏入宝山路,一步一景皆是红色往昔,26处遗迹的整体打造让红色气息充盈整个街道。
◆点:修缮重现历史原貌
宝山路街道在整体保护红色遗迹的同时,也着力打造重点红色文化场馆,通过修复遗址和打造红色文化体验馆的方式,让红色遗迹重焕生机。
1932年,见证了辉煌革命历史的湖州会馆,在“一·二八”事变的日军炮火中被破坏得面目全非。2020年,上海市静安区总工会、宝山路街道党工委共同启动对遗址的重新布展工作,本着“还原历史,修旧如旧”的原则,修缮制作了湖州会馆门头,重现“青砖黛瓦、挑檐脊兽”的江南园林建筑风韵。同时还对室内空间进行布展,收集整理了相关历史资料,通过多媒体展陈和12幅铜版画展示历史场景。
“商务印书馆红色主题教育基地”位于宝山路584号上海市市北职业高级中学内(原商务印书馆所属东方图书馆遗址),由宝山路街道联合商务印书馆(上海)策划落成。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日本帝国主义将位于宝山路两侧的商务印书馆总厂和被誉为“远东第一图书馆”的东方图书馆炸毁。街道在该遗址所在地落成“商务印书馆红色主题教育基地”,同时打造“红色宝山路文化墙”,开辟出群众“家门口”学习红色历史、传承红色文化的又一新阵地。
在修缮红色遗迹之外,宝山路街道还以宝山路的红色文化为主题,打造了“红色文化体验馆”,以茅盾和商务印书馆的历史事件为主线,引领社区居民体验先辈拯救中国的宏伟志向与推动新文化新思想的艰辛不易,彰显了宝山路新文化运动在上海传播的重要阵地和人文历史。体验馆一楼展厅以“红色文化基因溯源”主题贯穿始终,以历史时间为叙事纵轴,通过虚拟成像等新媒体技术,展现了中共创建时期和大革命时期宝山路在新文化运动与工人运动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二楼设有可供开展各类红色文化活动的多功能区域,运用情景交互的方式,打造身临其境的独特体验。
沉浸体验:玩转红色故事“新方式”
依托宝山路丰富的红色资源,街道在红色文化的开发上不断创新,注重多元化的传播形式和内容创作,引入最近大火的“沉浸式+”文化体验模式,将“自助式、互动式、开放式”有机结合,用好用活红色资源,让红色历史“活”起来,让人们在感受红色文化的同时,深度体验红色思想的力量。
◆行走路线:亲身寻访历史足迹
宝山路街道关注到红色遗迹所承载的文化和思想价值,在市社联、市团校、区委宣传部等部门支持下,研发了“觉醒之路——红色宝山路CityBus和CityWalk移动红客厅”,寻访先烈足迹、领略红色历史、追忆百年芳华。
红色宝山路CityBus移动红客厅长度约3.2公里,线路为上海大学遗址(青云里)——商务印书馆红色主题教育基地——红色口袋公园(以五卅运动初期上海总工会遗址为代表的8处红色遗址所在地)——湖州会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指挥部遗址)。红色宝山路CityWalk移动红客厅长度约1.5公里,线路为湖州会馆——三德里革命文化进步人士活动地遗址——红色口袋公园——商务印书馆红色主题教育基地。
这一党课不仅将分布于宝山路各处的红色遗址整合串联起来,极大地发挥了红色遗址的价值,展现宝山路整体的红色历史和精神气质,更是采用了深受年轻人喜爱的CityWalk形式,吸引更多的青年加入到党史学习之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除此之外,宝山路街道还为辖区党员开发了“寻史问迹 红色宝山”互动行走党课,将各个红色遗址连点成线,设计了多条行走路线,带领党员一一重温这条道路上的红色历史。在行走中,带队老师用严谨的数据、翔实的史料、生动的表述向党员们还原发生在宝山路街道的历史事件场景,与党员们一起边走边学,身临其境,以真实可感的红色遗址和生动具体的历史故事感染着每一位参与者,激励新时代党员继承与发扬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进姿态。
线下行走的同时,街道还开发了“寻史问迹 红色宝山”小程序,参观者每到一个站点,都可通过扫描二维码进行线上人文行走“打卡”,率先解锁红色遗址图片和简介,参观结束后还可查看“我的打卡点”,通过“点亮路线图”,生成自己的行走路线,并可一键转载发到朋友圈,吸引更多人一起探索红色宝山路。在线上与线下的结合中,将人文行走变成一种学习习惯,引导辖区广大党员群众通过深度参与去了解、去发现、去思考、去传承,不断扩大红色宝山路的归属感和影响力,为社区创新治理注入不竭动力。
◆群众表演:共同赓续红色精神
宝山路街道积极发挥群众力量,凝聚群众智慧,吸引更多的人共同参与到红色文化传播中,使参与者在亲身实践中深刻感悟红色精神,同时以丰富多样的表演形式增强红色宝山路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宝山路的百年历史为其留下了诸多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宝山路街道将这些故事转化为情景剧剧本,创作了《难忘1927》《革命热血两兄弟》《天亮了》等情景党课和微剧。作为街道首部红色微剧,《天亮了》采用了沉浸式的演出方式。在剧中,小报童会请你买一份《公理日报》,革命群众会邀请你一起参与工人大罢工,“零距离”的沉浸式表演,使党课更加入耳入脑入心。此外,思政课《革命热血两兄弟》还获得了“永远跟党走”2021上海市民文化节红色故事演讲大赛百个优秀“社区红色故事汇”称号。这些沉浸式红色情景剧以真实历史事件和人物为背景,通过实景打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将观众带入到历史场景中,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革命历程。
在思想理论宣讲方面,宝山路街道也组建了一批红色精神宣讲团,并根据参与的不同群体进行了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
街道在少先队社区实践阵地,围绕培育红色基因“接班人”、文明社区“小主人”两大主题开展小巷红领巾“四史”讲解团活动,通过专业培训、宣传实践、成果产出等一系列路径,引导少先队员关注红色历史文化,用童言童语讲述红色历史。组建“90后青春党课讲师团”,开发《当90后遇上马克思》《90后小巷总理初体验——社区教我的三堂课》《“爱岗为民”一个90后社区基层党员的“初心”》等青春党课,通过从“听我讲”到“我来讲”的转变,实现青年群体的红色教育和自我提升。
◆文化创作:记录时代宏伟篇章
为了把宝山路曾经和当下发生的动人故事记录下来,宝山路街道吸纳了各领域的专业人士深入探访宝山路的红色历史和街道建设,以图与文的形式讲好红色宝山路故事。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一条宝山路的百年风云变幻,可以说是革命文化的缩影。为了更好地呈现宝山路的百年历程,宝山路街道出版了《漫步红色宝山路》一书,以在故事的漫步畅游里,听一处处遗址静静讲述着岁月里的风云传奇,让一段段故事带我们重回那段惊心动魄的红色记忆,并且从历史走进当下,感受宝山路街道现如今的欣欣向荣。通过沉浸式的阅读,读者可以在书中与宝山路共同见证中国近现代革命发展的重要时刻,见证中国百余年来的发展变迁,更是见证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走向美好生活的历史印记。
除此之外,宝山路街道还在线上和线下推出了《画说宝山路系列连环画》,创作了《百年宝山路——宝山路辟通110周年》《浴血淞沪——纪念淞沪抗战》《青云路上的红色学府——上海大学(1922-1927)》《宝山路上的红色星火》等8本连环画册。连环画既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文化精神和文化修养的象征,它承载着海派文化血脉和人文精神,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以连环画这一艺术形式再现历史,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这对于新的历史时期扎实推进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有着重大意义,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辉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
未来发展:激发红色文化“新潜能”
红色文化作为重要的历史见证和精神传承,蕴含着巨大的价值与潜能。在未来的发展中,宝山路街道还将不断优化红色基因传承和延续机制与模式,将红色文化与人民生活实现深度融合。
◆红色+生活:十五分钟文化配送活动
为满足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认知能力,促进社区文化建设和文化传承。宝山路街道开展“十五分钟文化圈”公共文化配送服务项目,将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为辖区内居民提供就近的文化服务,真正做到社区居民出门即可就近享受到文化服务。
2023年对辖区18个居民区配送“智慧生活”“漫生活”“非遗文化”“中医养生”及“律动乐活”5大主题系列活动,共53场,参与人次超1000人。
2024年项目将以“打造社区非遗生态圈”为主题,充分利用辖区内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将演出、讲座、展览、特色活动等内容进行整合,着力构建“四时八节”十五分钟文化服务配送平台,推进优质非遗文化资源的开发开放,让“灿烂遗产”浸入人间烟火。同时,项目还不断繁荣红色文艺创作,结合不同年龄、不同群体的喜好,推出一批红色歌曲、红色戏曲、红色电影文化,让红色文化浸润居民生活,将红色精神扎根群众心灵。今年的十五分钟文化配送服务计划配送69场演出及特色活动,15次研修课,4场季度主题活动,预计参与人次超5000人。
◆红色+文脉:打造红色步道
在宝山路街道辖区的26个红色历史遗迹中,多数点位都分布在宝山路沿线。宝山路街道充分利用这一位置优势,计划开展宝山路红色步道建设,将历史融入生活,实现人、车辆、红色文化与生活的共享、共存。同时,基于“红色宝山路”理念内涵,对街道进行品质提升,保护和传承宝山路的红色文化资源,通过历史遗址、纪念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在空间利用上,项目将会打开街角的闭塞绿化空间,设置具有红色文化元素的雕塑、装置或小型广场,对原遗址红色文化加以介绍,唤醒人们对当地红色历史的记忆。在文化形象上,项目将会设计一套具有宝山路特色的红色VI系统,包括标志、字体、色彩等,用于街道的标识、导视和宣传中,树立宝山路的红色文化形象。在设施建设上,项目将会设置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家具,如座椅、灯箱、垃圾桶等,既提供便利设施,又宣传宝山路的红色文化。并且,改善街道的照明系统,通过灯光的设计来渲染和突出红色文化的特色和氛围,既增强街区可阅读性,也提升市民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红色+青少年:移动红色书院
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校园是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宝山路街道为辖区内的中小学提供了丰富了红色资源支持,并且大力推进红色文化进校园,鼓励各学校将红色文化融入教育教学之中,不断创新课程和教育模式。
宝山路街道辖区内的上海市第六十中学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过程中,通过进一步深挖红色资源,打造指向多元育人模式的“移动红色书院”。“移动红色书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通过“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三个维度,探索知识学习与实践感悟相结合,学校、家庭与社会力量相结合,思政课与其他课程相结合的实施策略。书院充分利用学校各项丰富的红色资源,围绕跨学科红色课程、红色社会实践课程的建设与红色学习空间的打造,为学生搭建了展现红色学习成果的舞台,培养了一支红色教育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师生在市区红色课题、征文比赛中获得多项二等奖。目前它已成为学校厚植红色底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的文化场域,更为学生红色文化的学习提供了多元、便捷的研修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