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羽”你有约,青少年用自己的作品爱鸟护鸟
第二届 “自然有TA”主题征文摄影活动颁奖仪式6月2日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举行。本次活动由上海市林业总站、上海教育报刊总社《少年日报》《当代学生·探秘》、上海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上海师范大学科普协会主办,组委会共收到来自全上海250余所中小学校同学们投稿的4000余篇征文作品、1000余幅摄影作品。
组委会评审专家组以“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科学保护野生动植物”以及“观察记录城市中野生鸟类之美”的立意为标准,共评选出征文类特等奖10篇,一等奖46篇、二等奖54篇、三等奖122篇;摄影类特等奖10幅以及“定格生态之美奖”60幅,同时评选出的还有33名优秀指导奖教师和18所优秀组织奖学校。上海近200名中小学生来到现场,领取本届活动的征文及摄影类奖项。
来自静安区永和小学的五年级同学赵言熙带来了暖场节目——独舞《春风写意醉花溪》,用青少年自己的方式拉开了颁奖典礼的大幕。
在嘉宾致辞环节,市林业总站站长杨储丰以一段出自《管子·立政》的古诗文“草木植成,国之富也”开启发言:“这句话体现了古人朴素而睿智的生态思想,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也进一步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
杨储丰表示,长期以来,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紧紧围绕社会发展大局,守牢生态安全底线,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全过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助力全市生态之城建设。
经过几代林业人的努力,上海林业生态空间持续扩大,森林城市体系初步建成:森林覆盖率从1999年的3.17%提升到2023年的18.81%,人均森林面积实现了“一张床”到“一间房”的转变;生态资源保护持续加强,生物多样性得到维护:本市现有湿地7.27万公顷,今年重点推动互花米草治理;截至2023年底,上海区域范围内记录到陆生脊椎动物624种,其中兽类46种,鸟类527种,爬行类36种,两栖类15种;建成22个野生动物栖息地,这些野生动物栖息地连同全市11处自然保护地和13块市级重要湿地,编织起一张野生动物植物保护大网;2023年10月1日起,《上海市野生动物保护条例》施行,建立了市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制度,为加强上海的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提供了更加坚实的法律保障;林业产业发展稳步推进,生态惠民工程落地见效:将“看得见走不进”的密林改造成“可穿行的绿洲”,助力上海生态城市建设,有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少年日报》主编孙宏表示,本次征文摄影活动自4月8日开展以来,受到了全市中小学校的积极响应。同学们以人与鸟类及野生动植物自然和谐共生为视角,结合个人的亲历、感悟和知识的积累,通过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讲述了亲近自然、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彩故事,从许多优秀的作品出,我们也感受到了同学们对自然的无限憧憬和向往。此外,本届活动新增了摄影以及实践体验的环节,获得了全市热爱摄影的中小学生的积极相应。在4、5月,《少年日报》组织中小学生,在林业总站工程师的带领下,分三次走进城市中的湿地,探访生活在那里的野生鸟类和其他生物,不仅仅是学习野外拍摄,也得到了非常珍贵的与本土鸟类亲近以及了解它们的机会。
孙宏认为,对于青少年媒体来说,既要积极地宣传好身边不断变化和改善的生态环境,也要让更多的同学知道,怎样正确地保护好自然里的TA,如何让我们与它们和谐地生活在上海这个共同的美丽家园里。
为提高青少年的生态文明意识,更好地为保护城市野生动植物发声,《少年日报》编辑部聘请上海科技馆自博馆展教中心网络科普部部长刘哲、上海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汤亮、上海市林业总站工程师郑运祥,作为《少年日报》小记者小作家社外辅导员。
这场在自博绿螺讲堂举行的颁奖典礼中,还呈现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生态讲座——“羽”你有约生态之美主题讲座。上海市林业总站工程师郑运祥,结合自己日常自然观察,向同学们分享了观察身边鸟类的生存故事经历。从白头鹎是如何筑巢,到乌鸫细心照顾雏鸟等,以此倡导同学们从身边开始,观察自然,了解自然,加入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行列,并用手中的笔和相机去记录自然,做一个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小小宣传员。
从城市里常见的鸟类,到鸟类的食物构成,在讲座后的互动环节,郑运祥老师展示了一系列野生动物特别是鸟类的图片。通过让同学们猜一猜,并结合现场分享的知识抢答的方式,引得台下同学积极举手互动。
鸟类是人类的朋友,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我们生态环境的重要指示物种。本期自然有TA征集主题为:“羽”你有约。以爱鸟、护鸟为主。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立意,鼓励全市中小学生记录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旨在通过征文、摄影活动引导青少年提高保护鸟类意识,自觉加入保护鸟类的行动中,共同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从记录珠颈斑鸠在自家阳台筑巢育雏的点滴,到观察家附近屋檐下小燕子羽翼渐丰,翱于天际;从博物馆之旅后想象自己成为笛鸻在海边觅食,到从自家窗台注视白鹭一家的生活……在征文作品中,全市中小学生用生动笔触和科学严谨的记录方式,呈现了他们眼中的城市野生鸟类栖息现状。
来自上海市静安区闸北第二中心小学的谈颖欣,作为征文获奖代表发言。她说自己最爱去的地方就是自然博物馆,看着展示柜中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各类际本,对动植物产生了兴趣与遐想。而她渐渐发现原来每个人的身边都有一座自然博物馆,小到家家户户阳台上的几盆植物,大到整个城市,处处都蕴藏着勃勃生机。只要留心观察,就可窥见枯树悄悄吐出一丝新绿,斑驳的墙垣中花儿绽放了粉嫩的笑脸;鸟儿掠过街角“啾啾”着呼唤伙伴……而她笔下的燕子家族的故事正来源于对身边这座“自然博物馆”的观察。
本届活动首次设立摄影类奖项,得到了全市热爱摄影和观察自然的中小学生的积极响应。来自万里城实验学校的六年级同学高思珈曾是《少年日报》小记者,在记者团接触了摄影之后,一直非常热爱,平时只要有机会就带着相机到处采风。
高思珈说,决定参加“自然有TA”活动后,自己带着相机走遍了城市中的很多地方,最后选择了拍外滩的海鸥。“我端着超长焦在陆家嘴的滨江蹲了很久,终于拍到了这张我最满意的照片,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翼起外滩——风从海上来》。海鸥在江边翱翔,带来了海边的风,也给我们带来了新鲜的、自由自在的气息。它完美地融入外滩的万国建筑群,在那一片优雅的建筑中,有一种宁静、和谐的美,又充满了生机。我觉得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和生物多样性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很多人都说城市似乎就是钢筋水泥森林,但是当你看到外滩自由飞翔的各种鸟类,滨江绿地的勃勃生机,森林公园郊野公园里面各种各样的动植物,你会觉得生活在我们的城市也很赞!”
颁奖典礼最后,市林业总站李梓榕副站长宣布了对20位获得征文及摄影特等奖的同学的福利彩蛋。在全场大合影中颁奖仪式顺利结束,而对“自然有TA”这个主题的画卷描绘才刚开始,主办方期待全市中小学生带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城市野生动植物的关注,相约下一届活动再相聚。
作品赏析——
上海建平实验中学-贾明翰-《城市里的红隼》
上海明德外国语小学 唐果 《春耕》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黄浦梅溪小学-谢云凡-《松鼠哨兵》
上海市宝山区嘉华小学-陈薇之-《港湾》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小学-杨煜浩-《蜻蜓隐士》-詹俊杰
静安区大宁国际学校 《滑翔起飞》 张婧怡
进才实验小学-普添-《星际穿越》
上海音乐学院实验学校-任一求
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杨沫熙-《守候组图4》-武晓菲
万里城实验学校-高思珈-《翼起外滩——风从海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