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舞台到银幕,书写“红色情书” 《永不消逝的电波》成为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片
《永不消逝的电波》海报 ■受访对象供图
■劳动报记者 马亚会
作为“光荣之城”2024上海红色文化季重点项目之一,由郑大圣担任总导演,上海歌舞团荣典·首席演员王佳俊、朱洁静领衔主演的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日前在上海美琪大戏院举行“致敬场”放映。
从舞台到银幕,李侠、兰芬的故事再次被娓娓道来,如同上海为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书写的一封“红色情书”,也成为这座“光荣之城”红色文化基因孵化而生的一张城市名片。
穿插“实”与“虚”
新技术赋能新质生产力
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改编自上海歌舞团原创同名舞剧,以李白烈士的真实故事为素材,是利用电影手法对经典IP进行的又一次创新转换。这样一部作品是如何从舞台回到银幕的?该片延续了舞剧“无声胜有声”的特性,90分钟的电影没有一句台词,如同一部默片。在保留舞台表演的主体呈现外,作品取景车墩影视基地、进驻LED虚拟摄影棚、选取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剧场实景、排练厅环境等,将故事穿插在“实”与“虚”之间,创新地加以铺陈。同时,新技术、新方式组成的新质生产力在此次创作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电影全面应用杜比全景声、4K超高清、MOCO(动作捕捉摄影机)、伸缩炮、LED虚拟摄影等技术,将历史资料、实景拍摄、舞台记录有机融合在一起。
原作里震撼人心的经典舞段被镜头进一步放大,演员的微表情也被精准捕捉,每一个肢体语言里都传递出角色强烈的情感,让观众沉浸其中。技术的加持与史料的闪现丰富了故事的叙事脉络,无论是漫天“摩斯密码雨”的创新画面,还是以微小指尖动作诉说离别大戏的全新舞段,都让作品多了一份别样的感染力和观赏力。
让真实落地
跳舞的同时更要去生活
这样的改变对演员们来说也是全新的体验。在片中饰演李侠的王佳俊用“造梦”形容自己的感受,“电影带我们穿越回了某一个时代的某一个场景,你走过那条街,就感觉自己是那个戏中人了。”
为了这部电影,摄制组在车墩基地搭建了一个李侠的家,片中所有的窗帘、床单、被罩、枕头都是演员自己挑选的,书桌、沙发、毛巾、肥皂放在哪儿也都由他们决定。“之前在舞台上也有属于我们的家,但基本靠演员想象。到了电影里这个家更加具体了,比如我的钢笔是什么颜色、床头柜里放着哪些东西都如此真实,就像真的在那里生活过一次。”王佳俊说。
兰芬的扮演者朱洁静对电影的“真”也深有感触,“舞剧跟电影有一个很微妙的跨越,我们在舞台上用了很多生活化的表演,但到了片场,这种真切更加‘落地’,比如摘菜、织毛衣等细节都是完全真实的生活呈现。”这对习惯了舞台的朱洁静来说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我得忘掉习以为常的表达方式,把自己重新变成一张白纸。在镜头前时刻保持松弛感,不必在意自己美不美,甚至不用担心演得好不好,要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朱洁静还记得,因为表演要求上的不同,影片中一场兰芬与妮娜撞包的戏,她连续拍了28条。尽管有些“折磨”,但这也让她对角色有了更细微的捕捉和更深入的理解。
从电影到舞剧再到电影
红色IP不断破圈
“永不消逝的电波”的故事已经数次被改编成艺术作品。如今,这个红色IP再次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采用了部分电影叙事手法的舞剧”变成了“舞剧电影”。从电影到舞剧又回归电影,不仅是剧场与影院的“双向互哺”,让红色精神穿越时空抵达到了更多年轻人身边;“电波”的故事也在上海这座“光荣之城”的上空画出了一道艺术的螺旋,用持续的生命力记录下了一段铭刻历史的英雄赞歌。
值得一提的是,摩斯密码作为《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重要符号,不仅出现在了银幕上,就在此次点映活动举行的当晚,具有象征意义的19:49和20:24两个时段,浦江之畔的上海地标东方明珠塔上也以亮灯“发送”摩斯密码“我爱你”“永远”的方式,浪漫书写了一封上海写给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红色情书”。
据悉,今年6月15日,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还将作为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开幕片进行世界首映,并将自6月18日起全国公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