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和我的家乡】再见了,家门前的那桥、那河、那路
我出生在上海20世纪70年代末。二十岁的时候,我参军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战友们都会介绍自己的老家,当我说我是上海人时,战友们都会艳羡地说:“哦,大上海来的城市兵啊。”彼时并不明白为什么要在地名之前冠之以大字。后来随着年龄增长才渐渐明白这个大字的含义。此处的大并非指地域面积有多广大,我想更多的是代表着一座城市的深度、气度和境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上海的精神正是“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
就我而言,上海应该算是我广义上的家乡,我心中的家乡准确地说应该是上海闸北区——现在的新静安。在我儿时的记忆中,以前闸北区的居民只有翻过了铁道线,走过了泥城桥这才算到了大上海。闸北区对于上海市中心是那么的近又如此的远,近的是直线距离,远的是横亘在区域南部的东西向铁路线和苏州河。
在老闸北人心中,新新百货之于闸北不亚于第一百货之于上海,它们承载的是一代人甚至两代人的骄傲,这种骄傲油然而生于对自己家乡热闹繁华的自豪。新新百货公司往南约三百米多米有一座桥,这座桥是上海第一座跨越铁路的车行立交桥,老闸北的居民亲切地称它为新旱桥。新旱桥建成通车后大大方便了市区和北部彭浦工业区的交通物流,方便了南来北往的行人,大有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意思。既然有新旱桥那必然就有老旱桥,老旱桥位于新旱桥的西侧大统路上,对于老旱桥我是记忆深刻,因为这是儿时去爷爷家的必经之路,每当父亲扛着他的二八大杠上桥下桥的时候,我便会在桥上数火车,一节、两节、三节……数完一列又一列。1987年老旱桥因为建造上海火车站而被拆除,8年后新旱桥也被贯通城市南北的高架立交桥所取代。新老旱桥至此在我心中已然成为封存的记忆。好在1987年在老旱桥的西侧又建造了上海第一座预应力混凝土独塔单索面斜拉桥恒丰路立交桥,独塔单索的设计像极了竖琴,老闸北的人都习惯叫它斜拉桥。
在我的记忆中整个90年代闸北区都俨然是一个大工地。外公家的苏家巷地块拆了,爷爷家的不夜城地块拆了,南北高架、内环高架的打桩声就感觉从没停止过。我的家也搬了,由原来砖木结构的老公房变成了独门独户的新公房,我也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居室空间。现在,我时不时会思考一个问题,“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核心要义是什么?我想用老百姓最朴实的话来说,架桥修路就是为了方便大家出行,旧城改造就是为了每个人能住得更大、更好、更舒适。
高架道路、轨道交通的北延伸,给沿南北中轴线的周边区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记得刚搬入新家的时候,门前的延长路好像还是一条简易路,现在繁华的大宁久光地区在当时除了体育场和广中公园剩下的只有田舍。说起广中公园它是如今的3A级景区大宁灵石公园的前身,我觉得它应该算是上海第一座成语故事雕塑公园吧,哪怕如今已过了三十年我依然还是清晰地记得园内的“曹冲称象”“鹬蚌相争”“滥竽充数”“闻鸡起舞”等等雕塑。每到暑假,体育场都会进行专属于我们自己的世界杯——新民晚报杯中学生暑期足球赛,每场球基本都在35°的高温下进行,这让如今每逢夏天唯靠空调续命的我难以理解,当年怎会有那般勇气?可能这就是青春应该有的样子吧。累了饿了我们还会在附近老乡的田里搞点番茄、萝卜、玉米啊之类的吃吃,即便被发现,老乡既不恼也不怒,颇有点视而不见的淡泊,反倒是看家护院的狗遥望着我们狂吠,这也许就是人间至味是清欢吧。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学生时代并不能够完全品味出个中滋味,直到自己换上军装背上行囊登上离家的列车,自那一刻起才越发的明白何为故土难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当自己拥有了这段经历后才深刻体会到生于斯,长于斯,念兹在兹。
2015年应该被所有的老闸北人铭记,因为那年的秋天之后闸北区将永远尘封于记忆之中。国务院批复原老闸北、老静安两区“撤二建一”,设立新的静安区。至此,我家乡的名字也由原来的老闸北变成了现在的新静安。除了名字的改变还有区域上的变化,苏州河对岸的大部地区被并入成为一个整体,整个区的南北实现了均衡发展,家乡的整体发展也因此有了质的飞跃。从“南高中繁北产业”的转型规划,到“一轴三带”发展战略的推进落实,再到打造中心城区新标杆,上海发展新亮点,我的家乡已然成为推进和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城区样本。如今,静安区的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已经连续8年保持中心城区首位。作为上海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静安在助力上海在全球网络中占据更加重要的节点位置方面功不可没。北片区集聚了一批如市北高新园区、大数据产业基地等数据智能产业科创主体,南片区继续深化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城区示范区建设,重点打造南京西路商圈“千亿商圈”。
从老闸北到新静安,变的是城区的名字,变的是城区的面貌,但不变的是我对家乡的那份热爱。从“圆梦福地”到“卓越城区”,家乡必将变化得越来越国际化和多元化,家乡的发展之路也必将走得越来越宽。再见了,家门前的那桥、那河、那路,心中虽有万般不舍但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拥抱明天。国际静安,未来可期。
(作者单位:静安区宝山路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