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影节开幕影片定了!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揭开面纱,6月18日起全国公映
今天是上海解放75周年纪念日
作为“光荣之城”2024上海红色文化季
“文艺影视”板块唯一一部市级重点电影项目
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
今晚在美琪大戏院
举行“致敬场”观摩活动
活动现场透露
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
将作为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开幕片
于6月15日进行世界首映
并将自6月18日起全国公映
影片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上海广播电视台荣誉呈现,上海歌舞团携手上海尚世影业有限公司出品,改编自上海歌舞团由韩真、周莉亚担任总编导的原创同名舞剧,由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席、导演郑大圣担任总导演,崔轶担任导演、总制片人。上海歌舞团荣典·首席演员王佳俊、朱洁静领衔主演。
大银幕上,“滴滴滴”电波先声夺人,主演李侠(王佳俊饰)满脸坚定,兰芬(朱洁静饰)以旗袍扮相出场,场景是具有上海特色的石库门弄堂。节奏紧张的音乐声中,演员们在“刀锋上”舞蹈,旗袍戏摇曳、动作戏精彩,呈现出战争与爱情、唯美与惊心。漫天“摩斯密码雨”的创造性画面,展现震撼的视听效果。
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改编自原创舞剧,是舞台文艺作品创新突破的一次新尝试, 利用电影手法为“打破”舞台表演的“第四面墙”创造了丰富的叙事脉络。舞剧电影在保留舞台表演的主体呈现外,取景车墩影视基地、进驻LED虚拟摄影棚、选取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剧场实景、排练厅环境等,将故事穿于“实”与“虚”之间,创新地加以铺陈。
同时,电影全面应用杜比全景声、4K超高清、MOCO(动作捕捉摄影机)、伸缩炮、LED虚拟摄影等技术。新技术、新艺术带来的新质生产力,在文艺创作中得到体现,舞蹈的动人魅力和情节的惊心动魄有机地融为一体,更具观赏力。
从舞剧到电影,领衔主演王佳俊表示对表演层面的转换过程充满了惊喜。他用“造梦”来形容自己的感受:“电影带我们穿越回了某一个时代的某一个场景,你走过那条街,就感觉自己是那个戏中人了。”
朱洁静则对电影的“真”深有感触:“舞剧跟电影有一个很微妙的跨越,我们在舞台上用了很多生活化的表演,但到了片场,这种真切就特别‘落地’,比如摘菜、织毛衣等细节。有了这次电影的经验后,再回到舞台,一定能比之前状态更好。”
而本片总导演郑大圣,在对展现“真实现场”的艺术思考上,选择在电影中融入若干历史资料片的方式,以一种“偶然插入”的状态呈现,他认为,“没有任何形式感抵得过真实现场的震撼力”。
今晚,美琪大戏院大堂还同时搭设了一个小型展览,展出李白烈士家书等珍贵红色文物。此外,在具有象征意义的19:49和20:24两个时段,浦江之畔的东方明珠塔,也亮灯“发送”摩斯密码“我爱你”和“永远”,浪漫书写一封上海写给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红色情书”。
“永不消逝的电波”的故事发生在上海解放前夕,以李白烈士的真实故事为素材,屡次被改编成艺术作品。其中,1958年由孙道临主演的同名电影,成为中国影史佳作;2018年,上海歌舞团创排了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以突破性的编导创意和优秀的表现力,首演即一炮打响,作品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以及文旅部“文华大奖”。
如今,上海歌舞团本着对优秀红色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拓展红色文化传播途径,携手尚世影业推出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从电影到舞台,又回归电影,“电波”的故事在上海这座“光荣之城”,以持续的生命力,记录传播着一段铭刻历史的英雄赞歌。
上海歌舞团也希望用这样的创新途径,开拓剧场和影院“双向互哺”的新模式,吸引多观众走进剧场,感受现场演艺的魅力。线上线下共助“电波”远传,让经典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