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众席 | 新奇、冲动、不可预测的《复·调》
“进入一种无拘无束的状态,鉴定、控制、专业知识、判断都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新奇、错误、冲动、不可预测性、脆弱……等一切来自我们内心深处的东西。”这是法国艺术家瓦伦蒂娜·科尔泰斯在她的舞台作品《复·调》里的一句台词,这何尝不是在形容这作品自身呢?在今年静安戏剧谷的一中演出中,《复·调》是一种“新奇、冲动、不可预测”的物种,科尔泰斯学过杂技,能跳现代舞,能弹《哥德堡变奏曲》,这个“斜杠艺术家”创造了一种她所定义的“新马戏”,让隐匿在人们内心深处的东西以剧场化的方式被看见。
《复·调》的原名是《lento/violento》,这是一组音乐术语,分别是“慢板”和“激昂”的意思。科尔泰斯把一组对立的术语组成剧名,明确了这个作品内在的矛盾气质。演出开始于黑暗中传来一段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在古典乐的演出中,这部变奏曲的时长通常在50分钟左右,《复·调》的演出时长也是50分钟,科尔泰斯在她的作品和她所挚爱的巴赫作品之间建立了一种隐秘的联系。巴赫以一首萨拉班德舞曲为主题,发展出延申和对比的不同变奏,最终以丰富且复杂的方式回归于原主题。《复·调》可以看作是一部剧场形式的“变奏曲”。当舞台灯光照亮科尔泰斯的模样时,她虚实相间地扮演了一个神叨叨的音乐老师,宣称“我们在此寻找沉醉状态,通过新的棱镜感知现实”。这是事先张扬的“主题”,随后,不断制造意外的表演和舞台装置是基于这个主题的一段接一段的变奏,这个作品在重复和循环中变幻,在变幻中扩展,它没有终结,结尾仿佛回到开始,又比开始暧昧、复杂多了。
《复·调》最深刻的矛盾性就是在这里。科尔泰斯借用了巴洛克音乐极度理性和严格的秩序,剥开一个神秘、失序、让理性退场的领域:人是潜意识的奴仆,还是行使自由意志的主人呢?这看似是老生常谈的抽象议题,而她充满游戏精神地打开了“脑内小剧场”,以身体的、知觉的方式,给观众带去一波又一波的冲击。她仅仅通过拿下假发套这个调皮的动作,完成了从此时此刻的现实进入女主角意识的穿越;灯光明暗之间,观众被拽入一个信息过载的大脑空间,不断复盘的现实碎片、她挚爱的肖邦夜曲、契诃夫和《海鸥》,在循环往复的时间回环里形成错杂的意识拼图;直到另一个“她”从脑海里的钢琴中跌出,契诃夫剧本里的枪响了,主题图穷匕见,潜意识和行动之间的关系,是傀儡师和傀儡,还是棋逢对手?
《复·调》真正的吸引力未必在智性的思辨,而是科尔泰斯作为表演者在短短50分钟里,不可思议地调度着观众的感官知觉。她既是热情四射流浪艺人,又是不可捉摸的现代巫师,借助舞台灯光和一些并不复杂的道具机关,用肉身的表演窥探“精神与意志”这个现代医学尚且不能完全解释的谜中之谜,也走到比科幻大片更远的想象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