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闭幕:打造“全城有戏”的都市风景
5月13日晚,由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政府、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戏剧学院共同主办的2024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壹戏剧大赏”颁奖典礼,在FANCL艺术中心(艺海剧院)小剧场举行。14项大奖逐一揭晓,本届戏剧谷活动也随之落下帷幕。
本届“壹戏剧大赏”共收到155个申报剧目,申报奖项超过600个,刷新了历届申报数量纪录。参评剧目呈现出年轻态、多元化趋势,申报主体不仅有国有院团、民营剧团,还有高校剧社、戏剧工作室以及众多新的演艺机构、文艺表演团体。演出类型除了话剧,还有戏曲、音乐剧、儿童剧、舞蹈剧场、沉浸式演出等。最终,由戏剧导演王晓鹰,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宋宝珍,广东省艺术研究所所长王炜,国家一级编剧王宝社,国家一级导演刘文国,著名文艺评论家毛时安,中国香港女演员焦媛组成的终评委,从入围提名奖的20余部剧目中评审产生年度各大奖项。其中,《长恨歌》(上海话版)荣获“年度大戏”,《骆驼祥子》(北京版)导演方旭摘得“年度最佳导演”,“年度最佳男女演员”则由《事实的有效期》的刘炫锐和《你好,疯子》的万茜分获。
《静静的顿河》以8小时超长巨制,焕发文学经典强大不朽的力量,荣获“年度最佳引进剧目”。查文渊执导的《奔月》,打造低成本、小制作的戏剧空间,展现了古老神话的当下活力,获得“年度新锐导演”。
《事实的有效期》以小中见大,小中见深的剧场空间特点,以及出人意料的剧情翻转,让“年度最佳小剧场”实至名归。巨大黑色立方体构成书架构成《浮士德》戏剧世界的主要视觉符号,捧得“年度最佳舞美”和“年度经典复排”两项大奖。
今年新设的“年度最佳制作人”由《大侦探赵赶鹅》的周丹、赵海春首获。他们探索“戏剧+空间”运营模式,驻场演出四个月125场次,场场爆满。同样是今年分开设置的“年度最佳改编剧本”“年度最佳原创剧本”,最终分属《从金钟到莫斯科》的潘惠森和《倒数婚姻》的黄致凯。
香港话剧团近年来创作演出了许多极具艺术品味的有广泛影响的舞台作品,同时积极将香港戏剧的魅力传递给更多的内地观众。《请问最近的无障碍厕所在哪里?》以深刻的社会洞察和独特的艺术呈现,引发全社会对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关注和讨论。这“一团、一剧”,因此分别获得了“年度媒体关注奖”。
年度“中国话剧杰出贡献奖”颁给了话剧表演艺术家俞洛生。俞洛生曾主演《茶花女》《夜店》《假如我是真的》《马》等50多部经典话剧,执导了《留守女士》《陪读夫人》等话剧作品,曾荣获中国话剧金狮奖、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等奖项。
戏剧谷激发观剧热潮,形成上海演艺市场的“静安现象”。4月26日至5月12日,24部剧目在9家剧院集中展演104场次,上海首演率超过80%;由王晓鹰执导、改编自作家孙甘露茅盾文学奖获奖小说的话剧《千里江山图》拉开了展演季的帷幕,并率先点燃观剧热潮。沪上本土音乐剧《爱情神话》用“上海味道”讲述“上海故事”,吸引众多观众二刷、三刷。加拿大戏剧大师罗伯特·勒帕吉首次来沪,亲身演绎经典自传式代表作《887》,成为“爆款”。
王耀庆主演的独角戏《低音大提琴》以长档期开演,走势喜人、掌声不断。彼得·布鲁克的《暴风雨计划》,提奥多罗斯·特佐普罗斯执导的《等待戈多》,里马斯·图米纳斯执导的《浮士德》作为首次登陆静安戏剧谷的重量级大师名作,展现了静安戏剧谷汇聚世界经典精品的品牌影响力。
为纪念中法建交60周年特设的“节中节”法国戏剧单元也格外引人瞩目,新马戏心理剧《复·调》、当代音乐剧场《安·兰徳》等共同展现法国当代戏剧的审美与品质。
纪念老舍先生诞辰125周年,“老舍专业户”方旭执导的“全男班”《骆驼祥子》广受好评。濮存昕执导的上海戏剧学院教师共同演绎的中国话剧名作《雷雨》,改编自沈从文同名小说的环境式音乐话剧《边城》,京剧大师吴兴国特邀“昆曲王子”张军跨界共创的京昆新歌剧《凯撒》等,均表现不俗。
此次戏剧谷还搭建“全城有戏”全民大舞台,首次以静安14个街镇设置分会场,包括商圈广场、小区门口、传统古戏台等30余处演出点位,充分展现了社区和市民的文化创意。同时吸引了包括湖北夷陵、江苏启东等地特色文旅项目登台展示。
在久光百货、苏河湾万象天地、久光中心三处商业地标设立的户外艺术装置——戏剧“任意门”,吸引众多市民参与,倡导“出门遇见戏剧”的生活方式。为期14天的音乐剧《爱情神话》张园特别快闪店,吸引近万人观展;“全城有戏——欢乐马戏巡游”以大宁商圈为落点,推出9场深入商场、嵌入品牌的演艺活动;首次推出的戏剧修炼地图打卡活动,覆盖21个代表性点位,累计发放3万份地图。
静安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胡慧芬介绍,本届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活动超出预期目标,14个社区30多个舞台,2000组家庭参与“中外家庭戏剧大赛”,打造了“人民城市”的人民节日;“名剧展演”引爆演艺市场,多部剧目出现“一票难求”的现象,培养了一大批购票观剧的新观众;以文化品牌活动为切入点,推进文商旅体展融合,已经形成了“静安样本”。此外,155部剧目参评今年“壹戏剧大赏”,这些可贵的文化资源,为静安文旅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颜维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