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时代的戏剧艺术,如何创新与融合?
5月11日,2024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围绕“戏剧与城市”主题,聚焦“智能时代的戏剧艺术:创新与融合”时代话题,在上海戏剧学院华山路校区智慧教室举办戏剧研讨活动。戏剧艺术家、科技创新者、学术研究者及上海戏剧学院师生等参与,共同探讨人工智能如何助力戏剧艺术在继承与创新中焕发新的活力。
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在主旨发言中表示,艺术与科技本质上相通,核心都是创新。未来戏剧的形态和特质,将走向更高的理性,比如罗伯特·勒帕吉的《887》基本脱离了传统的典型人物、行动与冲突等形式;走向综合,超越传统戏剧形式,是不固定、没有统一、难以定义的独创形式;走向技术,未来的戏剧需要形成完全融合的技术团队,应鼓励创新,让年轻人敢于想象、放大自己的想象。
作为全球领先的元宇宙互动内容,《消失的法老》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将大空间沉浸式体验带入新的方向,提供了新场景、新消费、新形式,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卢瓦文化传播(上海)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林礼说到,项目除了将观众近距离带入金字塔的内部,同时通过严格的考古发现,揭开了古埃及文明神秘的面纱。艺术、科技、人文充分地结合在一起,较好地满足了市场对于新型文旅的巨大需求,拉动、促进了附近商圈的文旅和大消费。
先壤影视制作(上海)有限公司副总裁、虚拟制作导演何川介绍了数字虚拟人的三种类型,即卡通形象、美型形象、超写实形象。先壤在影视广告等娱乐行业充分应用、创造了众多虚拟形象,包括腾讯QQ炫舞虚拟代言人星瞳、浙江卫视宋韵文化代言人谷小雨、新疆旅游形象大使昆仑羲等。相比真人演员,数字虚拟人外形定制化高、综合实力强、IP权益明晰,而且“永不塌房”。但由于缺乏实时性、一致性、不懂表演,目前AI还难以快速服务舞台表演,仍需今后的探索和实践。
清华大学教师陈慧阐述了人工智能在舞台艺术中的角色演变与迭代升级。2010年之后,随着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突破,AI不仅可以模仿现有的艺术形式,还能通过大模型创造出新的艺术作品,从辅助工具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和共创者。“智能体”的自主性、交互性、适应性,开启了舞台艺术与高新科技融合共生的无限可能。
中国传媒大学教师何晗指出,中国传统戏曲在发展进程中,从来不拒绝新技术与新媒介的参与,以及对其他艺术形式的碰撞与互鉴。智能技术赋能传统戏曲的关键,在于充分尊重这一艺术形式本身的抒情性、写意性与虚拟性等艺术特点,将重点放在通过技术手段,助力传播,实现交互性、具身化的情感体验,最终达成有效的共情传播。
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主任陈军在研讨总结时谈到,人工智能介入当下社会生活的话题已成为各界人士关注的热点。未来已来,不能无视或回避技术发展的大趋势,而是要适应它、研究它、运用它、引领它,让新技术成为促进戏剧艺术发展与进步的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