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进文化自信自强,开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新局面!这个专题会议上委员们建言献策
今日下午,上海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举行专题会议。来自文艺、教育、对外友好等界别的15位市政协委员,就“增进文化自信自强,开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新局面”主题进行了热烈交流和讨论。
资料图 来源:上观新闻
上海作为对外展示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是输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出海港更是创造文化新奇迹的领航地。增进文化自信自强,开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新局面,显得尤其重要。如何让上海的文化软实力实现跃升?政协委员们在思考,也在实践。
聚焦本土,深挖独有城市风采,打造“上海文化”标识度
“《繁花》电视剧的成功,恰如其分说明了上海文化里潜藏着上海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在时代的浪潮里追求卓越的上海腔调。”来自文艺界的金江波委员就提出,上海要巧用原创的文艺精品力作温暖人心,提振士气,激发文化自豪感、增强文化定力。以“人民”的视角书写人民的故事,向世人展现上海人民的特质。
资料图:中共一大会址吸引大批游客 图片来源:新华社
同为文艺界的喻荣军委员也提出,要聚焦本土题材的挖掘,以此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文艺工作者要深入生活,要积极进行调查研究,亲身体验和了解本土文化,要学会倾听本土声音。”作为新时代的艺术工作者,要用心、用力、用情,聚焦本土题材的挖掘,创作出反映时代精神风貌的精品力作,以此来提升上海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
寻根溯源,红色文化是上海坚定且清晰的一条脉络。对此,丁宝定委员建议,在持续推进“党的诞生地”工程的同时,打造“中共中央在上海”红色文化项目,围绕早期中共中央在上海重要活动、重要会议、重要人物,对相关史料、场馆、遗址深入发掘梳理,从不同视角展现党的奋斗历程。
资料图:一艘旅游观光船航行在苏州河外滩源码头水域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一江一河”是上海独有城市符号,苏州河作为“一江一河”的重要组成部分,丁宝定委员建议由相关部门牵头,秉持“文脉+水脉”的理念,参考全球知名城市成功经验,在苏州河沿线开发上更加关注文化元素的融入,塑造“苏河文化”品牌。
拓展对外交流、传播渠道,让“上海文化”品牌集体出海
开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新局面,还需要加强优秀文化走出去,向全球传递中国声音。
“文化软实力打造永远离不开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国家的军事有深蓝计划,我们的文艺也应该有蓝海计划。”金江波委员在发言中表示,以东方的韵味来演艺世界的经典,有序推动国际文艺舞台上“处处有上海,天天有魔都”的生动展演。
资料图:《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照 图片来源:上海歌舞团
金江波委员还提到,要加深对优秀中华现代文明的认同度,实现文化上的破圈与出圈。同时,国家和政府层面要加强文艺蓝海新兴产业规划和顶层设计,提供出海文化企业投融资创新服务的模式,制定专项税收与海外离岸结售汇等服务,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品牌企业。
持续推进“上海文化”走出去,潘瑾委员还建议,要拓展对外文化交流的空间载体。具体而言,可以在纽约、巴黎等国际大都市中设立上海会客厅或设计交流中心,展示文化价值差异较小的现代设计、科技、时尚、艺术作品和产品。其次,还可以将老字号非遗的传承创新,上海伴手礼等向国外民众进行宣传和推广,让“上海文化”品牌走入海外民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