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无国界,102岁上海老医生忆往昔峥嵘岁月
上海是我国最早参与援外医疗工作的省市之一,自1963年我国向阿尔及利亚派出首支援外医疗队,上海就参与组建任务。
近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纪念暨表彰大会上,上海1个集体和3位个人获得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获奖的背后,是一个个手持“接力棒”的医务工作者,用无私与大爱谱写跨越山海的60余年真情故事。
102岁高龄的张燮球就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他曾是上海静安区中心医院的外科医生,也是中国第一批援助阿尔及利亚的医生。
在5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张燮球远赴朝鲜战场、阿尔及利亚开展医疗救援。
近日,在静安区中心医院老年科病房记者见到了这位逾百岁的老人。除了听力有所减退外,身体状况良好。精神矍铄,思路清晰。
1962年7月3日,阿尔及利亚人民经过长期的反法武装斗争赢得独立,随即面临法籍医生几乎全部撤走、国民缺医少药的困难境地。阿尔及利亚向世界求救。中国第一个向世界宣布派医疗队赴阿。此后,中国向阿尔及利亚多次派遣医务人员。1972年,张燮球参加中国援助阿尔及利亚医疗队。在两年多的援阿期间,张燮球和同伴一起,为阿尔及利亚民众带去了仁心仁术。
张燮球1946年毕业于上海私立同德医学院,曾在国民党南京中央医院为实习医师,后晋升为外科住院医师。扎实的基本功为他今后的行医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50年3月,张燮球进入静安区中心医院的前身——上海市第一劳工医院工作。当时,张燮球是该院外科的“第一把刀”,每当遇到危重、疑难病例,医院经常请张燮球出面会诊。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当时还是青年团员的张燮球带头参加上海市第一批抗美援朝志愿手术队,任第三大队第三中队副中队长,在沈阳和安东陆军六院为志愿者伤病员医治。1952年,朝鲜战争升级,张燮球又参加了国际医疗服务队,奔赴战火纷飞的战场,从鸭绿江畔到朝鲜前线,张燮球同战士们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走了几天几夜,来到前线坑道,和部队战士同吃同住,白天救治伤员,晚上一起睡在坑道中。
回忆战争岁月,老人说,前方炮火纷飞,坑道里手术一台接着一台,争分夺秒。被问到当时是不是害怕?张燮球说:“我是共产党员。”后来,因工作需要,张燮球与北京协和医院内科方圻医生等医务人员被调至志愿军开城停战代表团医院,为参加停战谈判的中朝双方首长、波兰、印度、捷克等中立国的观察员以及朝鲜当地百姓服务。在朝鲜期间,他救治过因车祸脾脏破裂的朝鲜老太太,救治了腿部多处骨折的朝鲜小男孩等众多当地百姓,他还将自己的生活用品送给朝鲜民众,在血与火的考验中与朝鲜人民建立了深厚感情。
1975年起,上海承担向摩洛哥派遣医疗队的任务,每批为期两年。48年来,一批批上海医生在非洲奉献青春。对于这些医学后辈,张燮球老人寄语:“要努力学习前沿医疗技术,造福患者,为国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