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上海老记团”优秀作品选登 走走逛逛魔都网红打卡地
制图/潘文健 “乐龄申城·早上海”志愿者服务活动之一的“早上海老记团”已经启动。退休志愿者们通过他们的手机和镜头,用文字和图片记录着上海这座城市的点点滴滴。本报今日选登其中的部分优秀作品,分享早上海的全新生活,记录最美早上海风景。 |《酱园弄》搭景,再现老上海风情 (一) 这些天乍浦路上了热搜,不是因为美食,而是陈可辛导演、章子怡主演的《酱园弄》将在此开拍。 近日我与朋友去了乍浦路逛街,就是要看看为拍电影正在搭建的仿旧街:只见胜利电影院的一侧边上修了段外墙壳,正在紧张地进行装修着……工作人员给布景做旧。乍浦路、北海宁路都放上了施工提示牌。 附近居民介绍,“一个多月前开始搭景”“等拆除脚手架后,一条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民国风情街展现在面前”“拿新昌路的故事搬到此地拍,说明这里弄堂的气质比较符合”…… 据说搭景工作已完成80%。朋友指着烟纸店里让我看:百雀羚、蛤蜊油、花露水、臭肥皂,还有糖缸里的糖都是些老物件。听说搭景的团队也是《繁花》的美术团队,又一部关于上海的电影,着实令人期待。 一路看着听着,乍浦路上人真多啊,有的是以前居住在附近的居民,有的是慕名而来的,还有不少年轻人拿着相机来打卡的。但见打卡的人比施工人员还多,来来往往的市民仿佛每个景都不想错过。乍浦路上还派了保安维持秩序,提醒“注意车辆,拍照请靠边”。 其实,我对这一片土地还是挺有感情的。在我记忆中,无论是小学中学来这里几个影院观影观剧,还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与家人、朋友来此品尝美食,皆有美好的印象。以后抽空要再来看看变化,更期待早点看到这部电影。 (早上海老记团 赵丽霞) (二) 我作为上海市“乐龄申城·早上海”志愿服务活动的老年记者团一名志愿者,近日悉知崇明农场同事阿文打卡电影《酱园弄》乍浦路拍摄地,传来一组现场照片,并用摄影PS的技术,使照片更富有冲击力。 据了解,在这个充满历史气息的上海虹口区北海宁路乍浦路附近,一条名为“酱园弄”的老上海风情街正吸引着众多市民前来打卡。这条街道始建于1899年,后来因著名特色老店张振新酱园的开张而得名。如今,这里的街头巷尾正逐步还原着昔日“酱园弄”周边的市井风貌,让那些曾经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不禁梦回往昔。 在这条街上,市民可以看到昔日的当铺、裁缝店、浴室等老上海特色的建筑,仿佛穿越回到一个世纪前的繁华景象。这些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古朴的装饰,让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段历史的厚重与沧桑。 据了解,上海许多阿姨爷叔们纷纷来到这里,记录下这一珍贵的时光。他们回忆起了小时候在这里度过的快乐时光,也感叹于现在的变化之大。在这个充满怀旧氛围的街区,人们可以找到那份久违的归属感,感受那份亲切与温暖。 (早上海老记团 俞善进) |巨型“北极狐”,亮相苏河湾 (一) 万象天地又添新景,一只巨大的“北极狐”出现在苏州河畔! 近日的一个晚上,我兴奋地到浙江路桥边,在万象天地兜了一圈,终于在福建路天潼路口的绿草坪上,见到了这个身高20米的庞然大物。这是一个白色的北极狐,呈跳跃姿势,由国产新能源品牌“极狐汽车”携手“大黄鸭之父”费洛伦泰因·霍夫曼共创的极狐之形超级艺术品——《LET'S JUMP 跳跃吧!北极狐》。不少年轻人在摆pose拍照,原来与“苏河湾白狐合照姿势”这几天刷屏社交平台,草坪上还有设置了一个最佳摄影打卡点,年轻人纷纷站在那里留下了一个个活力四射的倩影。 北极狐作为栖息在北极地区的珍稀动物,是灵敏、智慧、极致与守护的象征,也是充满生命与力量的北极生灵。这只大狐狸全身毛发是用了约38万张泰威克环保纸张,以手工粘贴的方式,展现了北极狐蓬松毛发的效果。我凑近细看,晚风习习,这张张纸条也随风飘荡,有点意思。 只是周边的灯光末亮,白狐也没有传说中的红眼睛一闪一闪。问了边上的保安,说这是与“极狐汽车”合作的行为艺术,正式开始时还有新车展示、衍生艺术品展出等活动,到时候才正式亮灯,白狐的眼睛不仅是红的,还会变色,到时候一定很热闹吧。 (早上海老记团 程季芳) (二) 最近,静安区苏河湾万象天地惊现高达20米的大狐狸造型艺术装置,吸引了众多市民前往打卡,并在艺术装置前坳造型拍照合影留念。 据悉,这是极狐汽车携手“大黄鸭之父”费洛伦泰因·霍夫曼共创的极狐之形超级艺术品《LET'S JUMP 跳跃吧!北极狐》。该艺术装置以北极狐在嬉戏时的灵动一跃为灵感,以高达20米的身姿定格在静安苏河湾万象天地公共绿地上的跳跃瞬间,将其寓意灵巧、智慧和极致的力量完美体现。 《LET'S JUMP 跳跃吧!北极狐》以独具匠心的艺术感染力,传递快乐和美好生活向往,与公众对话,启发公众积极向上精神;同时也是延展自静安苏河湾万象天地关于城市空间与自然环境的平衡解读、城市空间与公共艺术的探索融合。 此前,静安苏河湾万象天地打造“苏河万象”城市公共艺术季,集结知名艺术家、热门IP与新媒体艺术等,共同编织出多元的艺术想象,在城市公共艺术季渐进尾声之时,再次迎来巨型艺术装置《LET'S JUMP跳跃吧!北极狐》,进一步丰富扩展了静安区“艺术苏河”的文化艺术生态。(早上海老记团 沈顺南) |海派建筑的露天博物馆——多伦路 以前无数次去多伦路看望老父母,都没有好好欣赏过这条全长500多米,有着各种建筑风格的花园洋房的街景。 2024年元旦,我又来探望父母,趁着节假日,我仔细浏览、欣赏了多伦路文化名人街。徜徉在500多米长的多伦路上,沿街有二十余幢公馆、洋房建筑,特色鲜明,历史价值深厚,市级保护建筑有三幢,建筑式样繁多,堪称“海派建筑的露天博物馆”。 多伦路是中国近代史上卧虎藏龙之地,二十世纪初,文坛巨匠鲁迅、茅盾、郭沫若、丁玲、叶圣陶、柔石等频繁在此地进行文学交流。多伦路上有一排房子很有特色,每个阳台都带有遮阳伞,这是永安公司当时的职工宿舍,中间是永安里的路口,永安里是两层楼的老式里弄建筑,现在住满了居民,充满了市井烟火气息。再朝前走,可看到一幢非常著名的夕拾钟楼,高18米,名字源于鲁迅先生的文集《朝花夕拾》。旁边是老电影馆,钟楼对面是爱国人士王造实旧居,一幢带有巴洛克风格的洋房。此外,还有一座中式教堂鸿德堂也很吸人眼球。 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多伦路上成立,以鲁迅先生为旗手的左翼文化运动自此兴起,现在多伦路“左联会址”“中华艺术大学旧址”已作为红色纪念馆对外免费开放。 多伦路上还有一条叫景云里的弄堂,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叶圣陶、茅盾、柔石等一大批文化名人居住于此。所以,多伦路至今留有中国近代文化的沁人气息。 (早上海老记团 朱群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