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持续使用,是这片历史建筑的独特之处
张园西区历史建筑群守护者圆桌会议,昨天在张园海派文化交流中心举办。正值张园焕新一周年之际,在场嘉宾纷纷分享各自与张园的故事。
人民城市建设,要注重传承城市文脉,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张园被业内专家视作一个范本。这里作为上海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种类最多的中后期石库门建筑群,也是上海首个保护性征收改造的城市更新项目,在无先例的情况下,做到了在文脉传承、民生改善和城市更新3个方面同时发力。它不仅是一次物理意义上的街区界面更新,更是一场硬核修缮科技与保护理念并重的历史文化自我觉醒。
西区开放一年,设计师仍在复盘
“得知张园要改造,我来看了好几次。”少有人知,国家一级导演滕俊杰年轻时曾与张园有过一段不解之缘。
滕俊杰退伍回到上海后,还保持着对摄影的爱好。当时有位战友就住在张园,于是滕俊杰借用他家厕所改造成暗房,一待就是一整天。“暗房里是看不到日头的,有时候突然听到外面传来自行车铃响和商贩叫卖声,我才知道天亮了。”这样苦中作乐的日子,成为滕俊杰艺术创作生涯里一段难忘的时光。
“房子要在,这是一切的前提。”在张园西区修缮项目建筑师沈晓明看来,城市文脉的传承,“存在”是根本,而后才是对文物和文化遗产的有效活化利用。
张园西区率先开放运营一年来,沈晓明依然在不断复盘和沉淀。“从使用功能看,张园西区时尚、商业、文化等属性明显增强,正在逐步恢复历史上曾具备的公共属性,成为市民往来游憩之地。”
与此同时,所有建筑在外观上都保留了各自的风格和造型,修缮强调原汁原味、修旧如旧,如实呈现不同历史时期石库门房子的特性,“历史感里能直观感受到上海的变化,这也是我们必须传递给下一代人的职责使命”。在沈晓明看来,石库门房子里国际品牌相继入驻,展现了修缮项目的时代性。“百年来,人的活动与持续使用,是这片历史建筑的独特之处。”
东区平移建筑误差为毫米级
按照规划,正在稳步推进的张园东区,地下建筑面积达8.22万平方米,通过三层空间分别实现轨道交通2、12、13号线换乘、容纳500辆车的停车库以及商业连通功能,从而使张园成为联通周边的枢纽,一个沉浸无界的高端商业街区呼之欲出。
改造的前提是保护好地面上密密匝匝的石库门建筑群。相比西区,东区的石库门建筑更为密集,因此建造方采取平移和托换两种方式换取地下工程的施工条件。靠近空地的石库门建筑在经历加固后,被分批整座平移,不具备移动条件的建筑,则加设静压锚杆桩,使整座建筑被抬离地面。待地下工程施工完毕后,再将建筑群落一一复位。
“过程中采用计算机精准控制,目的是减少加速度的产生,从而避免对建筑本体的损害。一小时只能平移十几厘米,误差在毫米级别,如果你在房子里放一杯水,水面都不会晃动。”上海建工四建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谷志旺说,张园西区的成功开放,为东区的改造提供了成功经验,这样工程中才能心无旁骛地投入大量硬核先进科技。
“如此专心致志地做城市文脉的传承保护,彰显了当下社会对中华传统历史文化的自觉。”文艺评论家毛时安认为,只有真正认识到城市文脉的独特价值和宝贵意义,才会产生积极主动的探索追求,促进其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