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活苏河,美育新所 静安巧用苏河滨水资源,探究公共文化亩产力和触达率,构筑社会美育新场域
■本报记者 顾一琼 王宛艺
苏州河畔,UCCA Edge上海静安尤伦斯美术馆,世界级艺术大展“马蒂斯的马蒂斯”正“热映”,展览汇聚了来自法国马蒂斯美术馆近300件大师真迹。每个周末,不足2000平方米的展厅迎来千余人次观展,有人打飞的、拖着行李箱来观赏这位20世纪重要艺术流派“野兽派”创始人的遗世佳作。让UCCA Edge总经理郑俊跃意外的是,展览面向公众策划的工作坊等体验活动也座无虚席,“周末活动通常周中就约满”。“苏州河就是上海这座城市中的一个绝佳意象,承载了日常烟火、情感流动与人文气质,又属于人民。与我们追求的艺术氛围不谋而合。”他这样注解尤伦斯选址苏河湾的初衷。
苏州河带给尤伦斯的灵感和共鸣,也启迪了一座城市挖掘“社会大美育”新场域的探索。
中心城区各类空间、资源紧约束,尤为需要向外打开通道、向下延展触角,主动破壁破圈,让更多优质文化资源、要素、人才充分集聚涌流碰撞,从而拓展公共文化的覆盖面、辐射力、渗透力。以静安区为例,伴随着苏州河岸线贯通和品质提升,也成为“社会大美育”的载体和现实抓手,紧扣先进文化引领和市民需求导向,以技术、空间和品牌赋能,促进文商旅融合,优化供给、提质增效,不断提升人均公共文化服务覆盖率。
为苏河写诗
“比苏州河更柔软的是什么?是渐次亮起灯火和你归来的脚步声”……
早在两年多前,全长6.3公里的苏州河静安段面向全国展开了“为苏河写诗”的征集活动,层层遴选,100首诗句被镌刻在苏河畔。有人留恋于旖旎风景,有人回望民族工业荣光,更多人在字里行间积淀着对人民城市的深情。
沿岸的休憩坐凳也多了二维码,游人扫码就能聆听更多生动故事。沿岸还间隔设立相框般的指示牌,“取景”对岸良辰。
苏河流淌,社会美育新场域也在润物无声间构筑成型。它不仅激发起物理场所的聚合,更唤起文化创新、人文意识的涌流。
不只尤伦斯美术馆,更多艺术机构和地标沿着苏河湾串珠成链。比如苏富比、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挨个入驻。这些,与滨水岸线总量达50万平方米的历史建筑、17个风貌保护街坊相映成趣。今年7月静安打响“艺术苏河”品牌,市民可自行在苏河湾参与“海派城市考古”、特色水岸微旅游及丰富公共文化活动。
“这片滨水空间,成了一个打开围墙的美术馆。”美术馆、画廊不仅是一个个艺术地标,更汇聚成一条滨水艺术走廊、一片滨水艺术高地。
为美育蓄能
“突破物理载体和空间掣肘,持续将优质文化艺术带给市民,让更多人喜闻乐见。”区文旅局局长陈宏的这一思索,印证着更多文化机构及场馆的探索——纷纷打开大门,加开夜场,展品导览、绘本伴读、创意画坊;与社区共建“艺术图书馆”,盘活社区公共空间,开出特色书单,让社区居民沉浸其间了解现当代艺术。
主动出圈的美术馆,也迎来更为多元的观众,从起初打卡的文艺青年,到感受艺术的亲子家庭等。今年,静安尤伦斯美术馆等入列市级“社会大美育课堂”目录。“生活中到处有鲜活的艺术作品,美术馆应主动走出去,与更多现实社会生活场域形成链接。”艺术评论家、独立策展人王南溟这样看。
“公共文化也有亩产力,更要强调的是能级,让文化浸润市民美好生活,”对此静安区区长王华有更深一层理解,“不光以数字为衡量,讲求‘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的格局和触达。”据介绍,静安将持续推动更多国内外艺术展览展示、文化生态元素在苏河水岸集聚,推动更多文博、美术、演艺机构打开围墙,充分转化为人民群众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的美育大课堂,人人共享、美美与共,打响“艺术苏河”品牌,助力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