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开埠180周年,来这里沉浸式感受历史沉浮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视频
1843年11月17日,上海正式开埠,对外通商。今年恰逢上海开埠180周年,静安区灵石路709号的秀709媒体园内,一个可以沉浸式感受这180年城市记忆的影像展今天拉开帷幕。这也是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呈现的一次创意实践。
走进“石库门”,正是这一“历史沉浮——上海开埠180周年城市记忆沉浸式影像展”的序厅。这里还原了石库门市井的景象,“希望让每一个参观者进入门之后,就沉浸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环境中。”主策展人、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院长何小青说。
序厅的展陈设计从灰色过渡到了红色,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的美术、设计、电影、数字媒体技术等学科特色从这里开始就被尽情展现在展陈中。左右两边的屏幕展现了上海180周年间的大事件,正是城市生活的缩影和写照。而穿过“十六铺码头”,迎面而来的是“炮船西来,上海开埠”的动态影像,动态迭影方式展示了吴淞口外黄浦江上不断出现的炮船和浦江西岸逐渐铺展开来的外滩建筑群,形象逼真地诠释了上海城市的“开埠”。
“这些影像都属于数字资产,在以后的影视拍摄中也可以利用上。”何小青表示。记者看到,这样的数字化影像也成为展览中主要的呈现方式。如“破晓东方,解放上海”中, 32块分割投影银幕,展示了电影有史以来最具代表性的16种银幕长宽比例标准,用8个声道建构了全景声长廊,构建了一种新的视觉语音,即“复眼蒙太奇”。电影《八佰》《战上海》的两个片段被投射到电影屏幕中,更强化了战火连天的临场感,为宏大叙事探索出了更加饱满有力的形式载体。
而在“民族新生,屹立东方”板块中,一个大型开放式的CAVE沉浸式空间,以超大超高屏幕形成身临其境的三维场景,演绎了“上下求索”“开国大典”和“华夏之梦”三个片断,体现从百年前中国共产党诞生在上海滩,到新中国建立70余年来,这片土地上发生的巨大变迁。
除了影像展现,也有不少城市记忆的老物件老场景,来自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表演系的同学们真人扮演的人物则穿插其中。“时代屐痕,上海来信”的场景中,多张印有上海影像的明信片是外国侨民从上海向世界各地发出的,可称之“上海来信”,这些原件被有心人从海外拍卖所购得,又回到了上海,斑驳字迹与图案下,每一帧都牵动起记忆与历史的涟漪;180个搪瓷杯展示的是浓缩的“上海制造”,多个上海第一让人为之骄傲;走进被复原的上海照相馆业“四大天王”之一的老上海“耀华相馆”,可以请摄影师用老式的箱式相机拍出极具年代感的照片;而由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电影美术系王伟老师创作的《上海老城厢风情图》,以动画形式展示了上海“老城厢”的烟火气。
据介绍,这一展览由上海市静安区文化和旅游局指导,上海大学主办,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上海电影特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办。何小青表示,作为环上大国际影视产业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承载着促进上海电影产业发展和建立全国电影高峰的重要使命。近年来经过努力,发挥产学研优势,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艺术创作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上海开埠180周年之际,我们怀着激动和感恩的心情,发挥艺术和技术融合的学科特色,制作了本次沉浸式影像展。这也是一次学科实践探索与创新。”何小青表示。
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成旦红表示,1922年上海大学成立,百年之后不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现代社会科学研究、自然科学普及等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还是我国近现代美术教育、文博教育的开拓者和领军者。“2015年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揭牌成立,我们现在所在的这个园区正是建设环上大科技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在上大影视学院的很多师生就在秀709园区中进行学习和创作。”成旦红表示,这里还有上海电影特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电影数字特效动作捕捉棚。“也期待在静安这边热土上,上海电影学院能聚焦艺术技术人才培养,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在推动上海全球影视创作中心的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