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遗新生”展在沪启幕,见证非遗活起来
当古老的非遗与鲜活的潮流文化碰撞,会带来怎样的新生?11月3日至17日,“非遗新生”展亮相上海静安区文化馆,一件件融汇东西、博古通今的展品,让人重新审视非遗的技艺之美、匠心之美,在当代艺术家和青年非遗传承人的结对助力之下,中华图腾“龙”有了超乎想象乃至天“龙”行空的呈现方式。
据介绍,此次“非遗新生”实验创新成果展,依托于国家文旅部等部委联合推出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项目,在静安区文化发展资金扶持项目的支持下,由上海市动漫行业协会和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主办。主办方邀请了国内动漫游戏、潮流艺术等创作人才,与非遗传承人结对碰撞,以工作坊的形式互相交流,共创作品。
展览现场,芦泓材摄
上海市动漫行业协会秘书长张炜介绍,此次结对创作的主题为“龙”。参加本次展览的非遗传承人主要为2023年“国潮·数字化非遗品牌智造研修班”的学员,他们携手潮流艺术家、漫画家、插画师、动画导演等组成跨界组合,创作了十组当代艺术作品。经过五个月的交流协作,一批艺术作品在保留非遗传统技艺的前提下,融入了年轻人喜爱的线条、器形、画风、气质等要素。
艺术家徐翰阳和黑陶艺术家袁煜政创作出了一尊高约40厘米的潮玩“Trauku Titan山神巨龙”。两位艺术家使用中国传统非遗龙山黑陶工艺及其雕花创作潮流艺术品,把中国龙元素、潮流设计与传统造像结合。
本次展览中,体量最大的作品由艺术家辛琦和海派年画传承人姜修宜合作,这幅《纤手扬桨,流水华章》由12块3D电子屏拼接而成,长达9米,10位月份牌里的画中美人成为了赛龙舟的主角,而与之相望嫣然的,是姜修宜及前辈创作的传统月份牌画作。
展览现场,芦泓材摄
艺术家邢鑫蕊和海派绣球传承人杨宁将非遗绣球连成一条龙,致敬现实中的中国巨龙——轨道交通。邢鑫蕊和杨宁表示,作品里的美好和期待承载着源远流长的非遗文化,以及对未来生活的向往,“期待龙年圆圆满满,龙的传人在龙年,有‘球’必应。”
漫画家马毅此次带来了为自己钟爱的小说《九州缥缈录》延伸创作的两件艺术品,一件是和龙泉宝剑铸剑师胡小军合作的影月刀。另一件名为青阳魂的酒壶,由马毅和婺州窑陶瓷烧制技艺传承人蒋海宁合作。
国家级非遗鲁派内画是我国特有的传统工艺,创作者需用特制的微小钩形画笔,通过“正看反画”,反笔在壶胚内壁进行书法和绘画创作。“内画张”第五代传人张鑫泰此次和涂鸦艺术家羅Asura合作,以张鑫泰祖父的内画作品《四海游龙》为原型,由羅Asura以涂鸦风格重新设计图案,结合全新工艺进行瓶身设计。
展览现场,芦泓材摄
现场还可以看到数字艺术家朱涛和面塑传承人张春莲创作的作品《俯仰天地》,观众在这个装置作品中颠覆了传统对龙仰视的视角,得以俯视张春莲面塑的龙与数字艺术家创作的碧海蓝天。服装设计师张兰和安亭药斑布传承人柳玉成创作的龙纹药斑布,运用非遗技艺安亭药斑布兰草染布工艺制作而成。数字艺术家陈余族和上海剪纸艺术家贡亮创作的数字剪纸“龙腾万里”,传统剪纸在数字世界中被赋予新的生机。雕塑家王威和徐行草编艺术家陈姣用草编、鲜花等材料创作的《自然女神》,将编织技法与人体的结构美学相融合,呈现出具有动感与草木气息的自然女神形象。
责任编辑:曹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