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画与涂鸦牵手,药斑布如此时尚,非遗在上海撞出“国潮”
见证非遗“活起来”
“第一次和非遗传承人见面,我就被柳玉成老师展示的药斑布印染吸引了。柳老师是传承人中最年长的,但她的想法一点也不守旧。”1993年出生的服装设计师张兰说。
“过去没想过涂鸦可以和非遗技艺结合,听说有这样一个计划,我立刻报名了。让传统文化离年轻人更近,为什么不呢?”34岁的涂鸦艺术家羅Asura与24岁的鲁派内画“内画张”第五代传人张鑫泰一拍即合。
“内画张”潮玩文龙 芦鸿材 摄
走进正在静安区文化馆三楼尚空间展厅举行的“非遗新生”跨界融合展览,你会惊奇于非遗技艺与潮流艺术竟能融合得这般融洽又富有创意。此次“非遗新生”实验创新成果展,依托于国家文旅部等部委联合推出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项目,在静安区文化发展资金扶持项目的支持下,由上海市动漫行业协会和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主办。主办方邀请国内动漫游戏、潮流艺术等创作人才,与非遗传承人结对碰撞,以工作坊的形式互相交流,共创作品。参展的非遗传承人主要为2023年“国潮·数字化非遗品牌智造研修班”学员,他们携手潮流艺术家、漫画家、插画师、动画导演等“结对子”,组成跨界组合,创作了10组当代艺术作品,让流行文化与非遗艺术互相赋能。
“非遗新生”跨界融合展览在静安区文化馆举办
张兰和柳玉成合作的龙纹药斑布,以书法为灵感,结合传统龙纹图案设计,运用非遗技艺安亭药斑布兰草染布工艺制作而成,变身为“斑姑娘”与“龙玩偶”。
“斑姑娘”与“龙玩偶” 施晨露 摄
“斑姑娘”与“龙玩偶” 施晨露 摄
“听说安亭地区的很多女性过去以药斑布印染为业,我的脑海里一下子跳出了‘斑姑娘’的形象。柳老师至今单身,把全副精力都投身于非遗推3,她说前些年很艰难,这两年有了些发展,她的身影在我眼中既美丽又坚强。我为‘斑姑娘’设计了一条‘龙’陪伴守护她,没想到药斑布与网格布这么搭,龙身、龙鳞相得益彰。”张兰毕业于东华大学纺织品艺术设计专业,又在罗马服装艺术学院歌剧与芭蕾舞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留学,“我选这个专业就是因为它有文化含量。西方的洛可可等艺术风格让人惊叹于古典之美,中国传统文化之美也应该被更多年轻人看到。”
年轻的服装设计师张兰和她的药斑布设计作品 施晨露 摄
“我们山东淄博有三样宝:内画、琉璃和鲁菜。我家几代人做内画,但我小时候不感兴趣,长大了才渐渐感到它的妙处。但传统也要向前发展,我心目中的内画应该是这样的。”张鑫泰指指墙上的龙涂鸦,它的原型是张鑫泰祖父的内画作品《四海游龙》,被羅Asura设计为潮流风格。一条巨龙盘旋于长城上,仔细看,长城上冒出烽火,羅Asura解释“这是涂鸦中最常用的喷漆罐变形而来的”。
原型来自内画作品的涂鸦巨龙 施晨露 摄
沈阳人羅Asura大学学工业设计专业,毕业后就来到上海,涂鸦艺术家是他的“斜杠”身份,“上海能接受多种多样的文化,我平时创作涂鸦就喜欢从中国神话里找灵感。”看张鑫泰用特制的微小钩形画笔伸入掌心般大小的瓶子、豆粒般大小的壶口,反笔在壶胚内壁进行绘画创作,他连称“神奇”。大幅的涂鸦龙变成细微的内画龙,两个年轻人希望,他们的携手能为非遗技艺赢得更多年轻人的喜爱。
墙上涂鸦被画进了小瓶子 芦鸿材 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优秀传统生活方式的总和,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更是其活态传承至当代生活的有形体现。上海市动漫行业协会秘书长张炜介绍,此次结对创作的主题为“龙”,既为明年即将到来的生肖龙年进行主题创作,也因为龙是世界关注的中华图腾,有助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舞台。经过五个月的交流协作,一批艺术作品在保留非遗传统技艺的前提下,融入年轻人喜爱的线条、器形、画风、气质等,达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创新。
展览现场 芦鸿材 摄
在潮玩领域,黑色是国内外众多明星艺术家青睐的质感。艺术家徐翰阳和黑陶艺术家袁煜政创作出一尊高约40厘米的潮玩“Trauku Titan山神巨龙”。龙山黑陶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山东的龙山文化,两位艺术家使用中国传统非遗龙山黑陶工艺及其雕花创作潮流艺术品,把中国龙元素、潮流设计与传统造像结合,这只“山神巨龙”也被赋予了龙山文化传承与守护者的期待。
使用龙山黑陶工艺创作的“山神巨龙” 芦鸿材 摄
艺术家邢鑫蕊和海派绣球传承人杨宁将非遗绣球连成一条龙,致敬现实中的中国巨龙——轨道交通。在海派绣球的基础上,两位艺术家将龙头与绣球进行了扁平化设计,五彩缤纷的色彩满载着中国式祝福,地铁线路色彩和数字嵌入龙头和绣球之中,1号线赤龙旁,是“1帆风顺”的绣球,3号线金龙旁,是“3羊开泰”的绣球,11号线龙头旁,是“1心1意”的绣球,青色磁悬浮龙头旁,是“超能磁场”的绣球……作品寄托着美好寓意——“龙的传人在龙年,有‘球’必应”。
海派绣球“有‘球’必应” 芦鸿材 摄
海派绣球“有‘球’必应” 芦鸿材 摄
漫画家马毅带来为自己钟爱的小说《九州缥缈录》延伸创作的两件艺术品,一件是和龙泉宝剑铸剑师胡小军合作的影月刀,采用一度失传的龙泉宝剑技艺锻制,这是《九州缥缈录》主要角色吕归尘的佩刀。另一件名为青阳魂的酒壶,由马毅和婺州窑陶瓷烧制技艺传承人蒋海宁合作,酒壶以狮头、马鞍等游牧文化元素,蒋海宁采用婺州窑陶瓷烧制传统技艺,结合皮酒囊形态塑形烧制而成,壶身装饰有蛮族盘鞑天神的形象。
漫画家马毅和龙泉宝剑铸剑师胡小军合作的影月刀 芦鸿材 摄
数字艺术家朱涛和面塑传承人张春莲创作的装置作品《俯仰天地》颠覆了传统对龙仰视的视角,让观者俯视面塑龙与数字艺术家创作的碧海蓝天。数字艺术家陈余族和上海剪纸艺术家贡亮创作的数字剪纸“龙腾万里”,让传统剪纸在数字世界中“新生”。雕塑家王威和徐行草编艺术家陈姣用草编、鲜花等材料创作《自然女神》,呈现出具有动感与草木气息的自然女神形象。
装置作品《俯仰天地》 施晨露 摄
草编作品《自然女神》
展览中,体量最大的作品是由艺术家辛琦和海派年画传承人姜修宜合作的《纤手扬桨,流水华章》。这件作品由12块3D电子屏拼接而成,长达9米,10位海派月份牌里的美人成为赛龙舟的主角,一旁呼应的正是姜修宜及前辈创作的传统月份牌画作。纤纤玉手舞动双桨,百年女性形象从月份牌中延伸到无尽的未来。“我最喜欢这件作品!”背着药斑布做成的时尚腋下包的张兰拉着朋友在作品前打卡。
《纤手扬桨,流水华章》芦鸿材 摄
《纤手扬桨,流水华章》芦鸿材 摄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11月17日。
题图来源:芦鸿材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