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植物里藏着的秘密
从万象天地东里开始,艺术家余文冉利用黏土材料创造了《晓梦不知周》。它记录着艺术家的梦境,光怪陆离的卡通形象可爱又真挚,鼓励小朋友大朋友充分发挥想象力去创作。装置作品《城市丛林》则以五彩缤纷的拼插造型,于颜色和形状之间勾勒出城市与自然的融合,建筑与植物相互依傍,城市如丛林肆意生长。
“植物的秘密”是2023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静安实践案例展——“比邻万象——静安苏河湾生态公共艺术现场”开展日的首场参与式艺术活动,艺术家朱紫怡为参与者介绍了叶脉、叶序、叶缘等不同种类,带领大家利用植物拓印,感受自然的生命活力。
穿过斑马线,一路西行至东里,引人注目的是随风自动的银色风帽作品《万卷书》,艺术家黄活琳、韦春燕、张茹楠通过黄色书页舒展的形式,表达开卷有益的精神意象,同时探讨绿色生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能。
逛累了?没关系,不妨来到粉色的腊肠小狗这里休息,打打卡、拍拍照,你一定能够看见它,因为这是一片绿地里最明亮的颜色。张轶然、杨柳两位艺术家以萌宠“腊肠狗”为创作灵感,意在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及宠物友好理念,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考人与宠物的和谐共处之道。
向北去,就是苏州河弯道。被禁锢在坚硬、租糙钢管里的竹子随风摇曳是作品《无竹》,除了窗口中的绿色,其它竹子已经变白、消解,让人在娱乐之后不禁反思,在这个图像生态纷繁的当下,何去何从?
顺着河流往东走,临近浙江路桥,你能看见的是一扇屏风似的公共艺术作品。它的名字叫《清波碧影》,是艺术家周子正所作。正所谓“移步换景”,艺术家希望唤起参与者对“栖居”的身体感知,在面对作品时,既可仰观星河的浩渺,又可俯察苏州河水面的粼粼。
这时候,请别急着走,得往回逛。在果核中镜游宇宙,体悟水的波澜之后,一件白色的装置吸引人们钻进钻出。这是耿直、王墨石、胡卓君、宫一宁和张一丁携手打造的《嵌合体》。它是人类与苏州河水生物的共生体,艺术家们试图以非人类中心主义视角,将人类与生态系统视作交织相融的生命本体,作品借由“生态庇护所”的形态作为隐喻,建构了一隅微观公共空间,探讨未来共生聚落的可能。
最后,我们来到天潼路与浙江北路交叉口,静静矗立、等待我们的是几件被吊起来的“庞然大物”——《数字肉身》。它们由不锈钢、白铜、水泥构成,线条起伏蜿蜒,令人驻足。吴凡、王瀚偲两位艺术家艺术家将生活中的信息流作为遗传因子,以点、线、面为基本构成单位,以DNA双螺旋结构与宏观中多数的躯体对称性为基本,创造出源于人与虚拟信息交换的数字肉身。肉身为媒,拟态为界,在虚实之间共生万象。
这些公共艺术作品与后续的参与式艺术活动一起,构成本次静安区实践案例展的全部内容。它们围绕“苏河湾绿地”分布,似星星环绕月亮,将“比邻万象”的主题烘托得无比明亮。以物喻人,以景绘景,人们与自然为邻,亦成为万象。在后面的展期内,策展团队还将发起各项参与式艺术活动,通过共生、共建和共享,尝试将共筑绿色生态与生态美育滋养的种子播撒在每一位苏河湾绿地漫步者的心中,静待它萌发、开花、结果。(晓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