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枚“钻石”,16国艺术家“打飞的”来雕琢 第七届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下周三开幕,将打造一座“24小时开放的公园美术馆”
■本报记者 周辰
策展机构罗浮紫公共艺术团队创始人毛文采每年几乎有四分之一时间都在国外,拜访艺术机构、结识艺术家,目的是为了吸引全球目光,“让他们看见上海地图上那块小小的、闪耀的,钻石一般的地方”。
这枚“钻石”,是市中心一座占地6.5万平方米的公园——上海静安雕塑公园。就在这座公园,“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以双年展形式倏而走过14个年头,并逐渐成长为全国知名公共艺术文化品牌。
十多年来,国际雕塑展伴随着城市发展而不断成熟,通过选择主题与展品唤起人们的关注与思考,始终富有浓厚的人文关怀与时代气息,不仅丰厚了城市大美育,让展览展品留驻市民心间,更逐渐吸引海内外知名艺术家“打飞的”赶来创作、布展,从海派文化中采撷灵感、在地创作、表达思考。
下周三,第七届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即将开幕。以“空间进化”为主题,在3个多月时间里展现来自16个国家28位艺术家的42件作品,同步举办公共艺术论坛、特别公众导览、摄影大赛、青少年主题绘画征集、艺术漫游等活动,吸引更多市民参与并融入其间,在持续进阶的公园城市打造一座“24小时开放的公园美术馆”。
“艺术提出问题”
在毛文采记忆中,静安雕塑公园所在地最初是一片空间逼仄的旧式里弄。本世纪初历经动迁及建设,于2010年建成静安雕塑公园。
透气感、艺术风,彼时,公园落成引来周边居民欢迎。然而,要作一个富有远见的决策,其过程有难以想象的艰难。业内人士回忆:当年,关于雕塑公园的定位也有过一番讨论:中心城区绿地不少,如果做成主题公园,究竟放什么?公园生命力该如何延续?
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就是在这一连串问题中诞生。
建设之初,静安雕塑公园预留了60个雕塑位置,其中有20个固定永久性展位。毛文采回忆,“我们给自己定下初衷,要有足够的耐心与沉淀,用10年、20年甚至更长时间,淘金般选择雕塑作品”。
十多年前,信息传播远没有今天这般迅捷,也没有“网红”“打卡”“流量”等概念。雕塑展上有一件临展作品在当年引来全城关注。一只秸秆制成的巨型狐狸坐在集装箱上,神情忧郁,眼神无辜,很多市民说:“怎么也看不够。”在集体的挽留声中,这只“狐狸”在两年后新一届雕塑展上,作为唯一“回炉”作品在公园中再展。
这个有些“丑萌”的“城市狐狸”取材于英国设计师艾里克斯·林斯勒的童年往事,聚焦的是“都市生活如何与野生动物和谐共生”。林斯勒的这件作品在当时为城市抛出了一个话题,引导人们审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矛盾冲突和解决之道。
这个故事,无疑击中了当时人们的某种情感需求。因为十年前,大城市人口密度不断增长,“城市变热闹了,马路变堵了,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好像淡漠了。”毛文采说,“狐狸”引起了大家的强烈共鸣,重新审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也引起对城市发展建设的深入思考。
“艺术提出问题”,毛文采介绍,每一届展览的主题都紧扣当下,聚焦城市发展的新问题,引发人们思考。特别是2020年起,雕塑展开始关注“空间”主题,城市发展进入精细化治理阶段,人民城市、城市更新、公园城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等都成为雕塑展表达、聚焦的话题。
时代的节奏,也体现在雕塑展本身,一个重要变化是雕塑公园于去年打开围墙,成为一座24小时开放的公共艺术空间,新一届展览“空间进化”主题,指向一种“公园+”空间实践,雕塑作品和雕塑艺术蔓延出公园物理空间,深入商圈、社区,市民在上海苏河湾万象天地、彭浦新村、市西中学和镇宁菜市场等地都将惊喜邂逅雕塑艺术。
“打飞的”来造“世界窗”
再过一阵子,静安雕塑公园里的乌桕树会生出橙、红、黄相间的颜色,装点出五彩斑斓的秋意。毛文采推荐大家此时来雕塑公园观展,大草坪上有本届展览主打展品《世界桥》,国际知名的德国雕塑家、视觉艺术家卡婷卡·柏克设计了一座螺旋桥,观众可分别从两端漫步登桥,在亭亭如盖的树冠下相会。
这也是雕塑展走过14年为城市留下的印迹之一,艺术家们不再仅仅将上海市中心的公园视作展览承载地,而是主动开始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和海派文化。毛文采介绍,今年展览的关键词是人、窗、桥,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常见意象。西班牙艺术家胡安·盖瑞扎博尤为喜欢中国建筑,他从徽派建筑和海派石库门建筑中提炼出关键线条,带来高达20米的作品《永恒的露台》,勾勒传统建筑的切片,呼唤人们对于城市和生活的情感记忆。《世界桥》和法国新锐艺术家尚-马利·阿普里欧的大型雕塑作品《地平线》,则不约而同关注世界和平,蕴含着艺术家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同与思考。
回顾往昔,毛文采曾飞遍全球为展览四处“求”作品,公园能否受到市民喜欢?雕塑展能办几年?如今,伴随着雕塑展一点一点做大影响力,全球艺术家主动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与要素,甚至主动“打飞的”来到这里,创作、试水、布设新的雕塑展品,就如同在市中心打开了一座“世界之窗”。
有一份坚持,让毛文采自己感到欣慰。当年,她和团队在奉贤投资建了一个占地25亩的紫顶艺术工坊,配齐了国际顶尖设备、工艺和团队,用以孵化国内青年艺术家,也为全球雕塑家提供理念落地、生产销售的一条龙服务,如今,越来越多国际艺术家来沪进行在地化创作,本届雕塑展中多幅作品就是在这里完成了实体产出。
“现在,上海人可以第一时间在街头巷尾看到全球最顶尖的雕塑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