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首个苔藓主题原创临展今开幕,展现4亿年神秘“身世”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图、视频
我国境内收录苔藓植物共计3130种,上海约有180多种苔藓。这一见证过侏罗纪时代的古老植物,又有哪些值得发掘的秘密?今天上午,由上海科技馆主办,深圳市中国科学院仙湖植物园、上海植物园、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联合协办的“苔花如米·藓为人知”苔藓科普展在上海自然博物馆B2中庭亮相。这也是上海地区首个苔藓主题原创临展。
// 文化科学艺术三者结合诠释苔藓奥秘 //
记者了解到,目前所知最早的苔藓植物化石,是发现于距今约4亿年前的古带叶苔,回望时光长河4亿年,苔藓经历了从水生到陆生的演化,见证了侏罗纪恐龙的繁盛,旁观了新生代哺乳动物的兴起,虽貌不惊人,却生生不息。到如今,在不同生境中,都有苔藓的身影,不仅能入药,也能从中判断环境污染情况。
该展览从自然科学角度展示了苔藓植物的起源、分类与研究等科学内容,并在设计中融入中国诗词、绘画、书法等优秀传统文化,辅以苔藓微景观、立体绿化等造景艺术,旨在以文化、科学、艺术三者结合的方式诠释苔藓的奥秘。中国植物学会苔藓专业委员会主任张力寄语,期待展览能为大众提供了解苔藓的渠道,帮助大众更全面地理解生物多样性,并倡导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等。
记者现场看到,展览分为“苔藓之美”“绿阶长风”“碧绮幽雨”“斜阳复照”四个展厅。走进展览,迎面便是中国古典园林假山造景,山上衬以上海地区常见的大灰藓等。青石之上,苔痕藓迹、绿意乍现,配合流水、鸟鸣等自然之音,幽幽山林之意油然而生。
序厅“苔藓之美”精选苔藓研究学者张力和任昭杰拍摄的12幅苔藓野外精美高清图,图中苔藓或孢蒴昂扬如“仙鹤腾空”,或叶叶井然如“凤尾翩跹”,或灵动别致如“虾须鼠尾”,或叶片盈透如“淡月透疏棂,流萤度深竹”,为观众分种类、多角度展示苔藓之美。
原来,那些看上去绿油油、滑溜溜的“青苔”,并不一定是科学术语中的苔藓植物,而是一些外形或生活习性与苔藓相近的藻类、地衣、小型的蕨类等。第一展厅“绿阶长风”取意于“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长风隐细草,深堂没绮钱。”风吹来孢子,苔藓萌发。展厅通过多幅苔藓显微照、高清图、科学画、苔藓景箱、活体苔藓等讲述“何为苔藓”,显微镜下的“苔藓知微”,掩映在时光中的“苔藓研究”等苔藓科普知识。
// 展示从古至今人类与苔藓背后的故事 //
展览也展现了从古至今人类观察、记录、研究苔藓背后的故事。如取意于“净与溪色连,幽宜松雨滴”的第二展厅“碧绮幽雨”,通过“先锋植物”“苔藓与人”“苔藓家园”“苔藓生境”“身边的苔藓”等板块讲述苔藓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的重要意义,并通过分享苔藓微景观、苔藓壁画、苔藓诗词等,展示富有中国古典特色的苔藓文化与前景广阔的苔藓经济价值。
如泥炭藓,也被称为海花草,是泥炭地的主要组成成分,具有固碳、储碳等特性。又因为体内含有大量能够储水的透明细胞,具超强的吸水力,能吸收自身干重10~20倍以上的水分,还带有一定的抗菌消炎功效,广泛用作门垫、药棉、床垫、园艺应用等。在我国已形成一套泥炭藓野外种植技术,成为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
尾厅“斜阳复照”取意于“林间夏雨滋,复有斜阳照。”风雨之后,等来阳光。展厅分享了我国濒危苔藓物种拟短月藓的故事,2013年拟短月藓被宣告灭绝,幸运的是,在2015年我国苔藓研究专家张力博士宣布重新发现了它。但并非所有消逝的生灵都有这样的幸运,展览希望为观众传达苔藓保护的意识,倡导爱护环境,不随意挖掘苔藓。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既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清”的淡泊恬静,也有“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自强不息。在分享科学、文化和艺术之外,整个展览意在给城市生活中的大众带来一场心灵休憩之旅。苔藓虽然细微,却蕴含着无尽的生命力,从中也能探求到一些精神启发和心理疗愈。
据介绍,展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多家科研院所、博物馆、高校、企业、机构等为展览提供了图片和标本等支持。在展览现场,观众还可通过放大装置观察华东师范大学提供的活体苔藓标本,并通过AR合影一体机、AI绘画等方式互动。同时,馆方准备了丰富的苔藓文创产品,展览将持续到2023年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