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揭开《永不消逝的电波》出圈密码 42座城 61万观众 现象级舞剧跳满500场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照。■受访对象供图
■劳动报记者 马亚会
自2019年4月首演以来,上海歌舞团“现象级”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日前在美琪大戏院迎来500场纪念演出。台上,“风雅颂韵”四组卡司齐聚舞台;台下,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掌声如雷。跳满500场的《永不消逝的电波》为何让人百看不厌?大幕开启前,几位“电波人”向记者揭开了她们心中的“出圈密码”。
42座城市、61万观众
15刷仍不过瘾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以李白烈士的真实事迹为素材,用高度凝练的舞剧叙事,再现了为民族解放事业而壮烈牺牲的、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创排至今四载,“电波”已累计完成500场次演出。
7月1日晚,记者在美琪大剧院大厅的回顾展板上看到了它走过的每一站足迹:42座城市、61个剧院,61万观众。四年来,“电波”精神悄然传遍祖国的大江南北,特别是在当代年轻人群体中,这部红色题材舞剧获得了热烈反响。
演出当天就有不少忠实“电波人”从全国各地赶来。来自合肥的“00后”姑娘王婧是“电波”铁粉,从2019年“追剧”至今,她已经看了15遍,仍不过瘾。“《电波》没有概念化的说教,而是通过一群普通人的故事,让我看到了超越个体而奋斗的理想主义。就像我最喜欢的人物小裁缝,为了看这个角色,我就追了三四场。”王婧激动地说。
锻造文艺“铁军”
青年演员迅速成长
美琪大戏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电波》驻演的过程中,“三刷”“五刷”早已成为观摩这部舞剧的常态,有的“电波迷”甚至一路追随巡演足迹连刷几十场。
在剧中饰演兰芬的朱洁静坦言,从0到500,看似是不断地重复和循环,其实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朱鹮》演了4年,《电波》演了近5年,9年来,上海歌舞团就这两部作品,但是我们耐得住寂寞,未来可能还会有1000场,它会成为这个时代的文艺精品。”
当然,“精品”并非唾手可得。为了能够在舞台上“化身”角色,舞者们不仅在创排前期实地走访了上海的李白烈士故居,驻巡演过程中也从未停止学习与打磨。作为剧组里最年轻的“李侠和兰芬”,上海歌舞团青年演员韩睿泽与徐莹深有感触,“《电波》见证了我俩从群舞一步步跳到小角色、再到主角。”
事实上,上海歌舞团在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多轮的驻巡演过程中一直坚持“实战练兵”,积极培养青年演员梯队。记者了解到,《电波》的男女主演共分为“风雅颂韵”四组,除了朱洁静、王佳俊,其他三组青年独舞演员也都被安排登上舞台,担任主要角色。通过实战历练,他们迅速成长为舞台上的新生力量,而不断成长的阶梯型优秀人才队伍也成就了一支属于上海歌舞团的文艺“铁军”。
重视当下表达
大胆跨界创新
《永不消逝的电波》能够用一段革命先烈的故事收获一个世纪后同龄人的掌声,其“出圈密码”还不止于此。该剧编剧、著名剧作家罗怀臻坦言,“《电波》打破了概念化的革命者形象,男主角李侠首先是生活中的一个爱人、一个父亲,然后才是带着这样身份的有着革命理想的战士,这样更能唤起观众的同理心。”
不仅如此,罗怀臻透露,《电波》主创中不少并非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但这些年轻主创们却以艺术的眼光看上海,从上海人习以为常的东西里看到了独特,看到了风情,看到了美感,同时以新的舞台艺术理念进行大胆突破创新。“你能看到《电波》里不仅融合了民族舞、现代舞,甚至芭蕾、国标、街舞于一体,还调动了影视、多媒体及话剧等多种表演手段,从跨界到融合,从融合到出圈,正是红色戏剧的动人之处。”
罗怀臻告诉记者,从0到500,《电波》火爆带来的激动心情,他早已淡然。“对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是,这部剧标志着剧场艺术在向一个崭新的表达时代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