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这里,回望一段惊心动魄的红色历史 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纪念馆昨在沪开馆
“裸眼3D”看红色历史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纪念馆在上海市静安区开馆 本版摄影 记者 王湧全景剧演绎中央文库
□法治报记者 胡蝶飞
上海又添一处红色新地标。
砖木结构,青红相间的清水砖外墙,红砖饰线门楣,巴洛克式观音兜形式的山墙……在上海静安区江宁路673弄10号,一幢坐北朝南的两层石库门建筑巍然矗立,与紧邻的商业地标“静安MOHO”交相辉映,演绎出红色文化与现代商旅的完美融合,这里就是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纪念馆。
作为上海市实施“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工程重点项目,昨天上午,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纪念馆开馆。
这座纪念馆第一次全方位、全过程、全景式展现了中共中央秘书处在上海的奋斗历程,将于7月1日正式对公众开放。
惊心动魄的红色故事
1926年7月,中共中央秘书处在上海成立,作为中央机关日常工作的执行者、党内机要工作的总汇者、上下级联系的枢纽,可以说是中共中央办公厅的前身。中共中央秘书处按照党中央对秘书工作“五个一切”的要求(即“一切工作政治化,一切工作集体化,一切工作系统化,一切工作科学化,一切工作必须带督促性”),忠实履行文书处理、会务组织、文件管理、保密工作、交通工作、行政财务、党内通讯等各项职责,在中共中央驻扎上海期间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位于静安区江宁路673弄10号的秘书处机关旧址见证了这段可歌可泣的红色历史。
1927年底至1931年6月,这里作为中共中央秘书处的机关地址之一,承担党中央重要文件资料收发、保管及中央机要工作。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全国都笼罩在“白色恐怖”中,中共中央机关从武汉迁回上海,活动转入地下。1930年,随着各地党组织的发展,中共中央各部门的文件积累得越来越多,其中不少涉及党的最高机密。为妥善保管和处理大量的秘密文件,1930年4月19日,中央下发要求,规定“不需要的文件,必须随时送到保管处保存”。
1930年夏秋,中共中央秘书处租用戈登路文余里的一幢二层砖木结构的石库门住宅,辟为中央领导阅文、文件保管和工作联系场所。这里最初由文书科科长张唯一负责。1930年底,周恩来指示张唯一将此处保管的文件转移到法租界的另一居所,至此,文件阅办与保管场所开始分离。
1931年,秘书处工作人员张纪恩以化名“黄寄慈”继续租下文余里的这幢石库门楼房。张纪恩与夫人张越霞住楼下,二楼厢房供中央领导阅文、起草文件和开会使用,常到这里的中央领导有向忠发、周恩来、王明、项英、博古等。房间内为掩人耳目,仍旧布置了生活用品,对外宣称租给了不相识的人。
同年4月,中共中央特科负责人顾顺章被捕叛变,周恩来迅速布置中央机关和领导人转移,中共中央秘书处的两大木箱文件也及时从这里转移出去。6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会员主席向忠发突遭逮捕。翌日,大批中西巡捕涌入此处,将张纪恩夫妇当场逮捕,并搜查了这所房子,除搜到共产国际文件、王明的手稿各一份外,一无所获。
“对,就是这个感觉!”
1949年后,江宁路673弄4号、6号、8号、10号一直作为居民住宅使用。1982年,上海市文物保护委员会组织张纪恩等亲历者寻访、辨认,最终确定江宁路673弄10号为当年机关所在地。
2020年8月,静安区委党史研究室相关人员拜访了当年陪同黄玠然和张纪恩寻访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的工作人员夏顺奎,再次确认了当时寻访的情形及旧址所在地。
夏顺奎老人回忆,当时陪黄老、张老一起到江宁路秘书处机关旧址时,由于时间相隔久远,周边石库门建筑都很相似,两位老人只能边寻访边回忆。直到步入673弄10号的天井,登上二楼楼梯拐角处,黄玠然摸着木质扶手说:“对,就是这个感觉!扶手、扶梯还是老样子。”黄玠然与张纪恩当即留下了珍贵合影。
2021年,静安区委党史研究室征集到1989年中央档案馆、上海市档案馆联合拍摄的《中共中央地下档案库》(即中央文库)。在这部珍贵的纪录影片中,当时健在的中央文库历任守护者都在片中留下珍贵影像和采访记录,中央文库的各个保存地点也都留下影像资料,特别是张纪恩老人再次回访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留下的珍贵记忆,再次印证673弄10号即秘书处机关旧址所在地。
这部尘封30多年的珍贵纪录影片,经过精心修复、数字赋能,重焕光彩,发挥着其独有的历史价值。
首次全景式演绎中央文库
如今,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经过精心修葺,恢复原貌,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纪念馆也将于建党102周年之际正式对公众开放。
纪念馆分旧址复原区、基本陈列展区、临展区、广场雕塑区4个部分组成,布展总面积505平方米。
记者现场看到,基本陈列展区展出的中共中央秘书处史料陈列展,共展出图片78张和实物21件,运用图文、实物、雕塑、视频等多种形式,系统介绍了党的秘书工作的发端和成立,在“白色恐怖”下的坚守和发展,展示了党的秘书战线工作者忠于使命、深藏功名、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立下的特殊功勋。
“相较2021年6月在旧址展出的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史料陈列展,开馆后的纪念馆展陈对参观体验做了全方位升级。”静安区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郭晓静介绍道。
走进纪念馆,观众可在一楼剧场观摩专题片《中共中央秘书处在上海》。该片围绕中共中央在“白色恐怖”环境下坚持斗争的惊心动魄的红色历史,分别从职能和故事两个维度出发,介绍了中共中央秘书处在静安区的3处重要办公场所的具体职能、工作人员情况等,让参观者对中共中央秘书处开展的工作有了清晰具象的了解。
纪念馆二楼的《中央文库》多媒体演绎,通过“场景+裸眼3D”的手法,呈现了几代中央文库守护者为践行对党的誓言,不惜奉献自己的生命誓死守卫中央文库——“人在文库在,誓与文库共存亡”的壮举。演绎中采用了“藏宝图”和“群英谱”的形式,向参观者生动展示了中央文库曾经在上海的十几处保管点,以及张唯一、陈为人、徐强等历任主要保管者捍卫中央文库的故事。
沉浸体验再升级,“红途学苑”上线
同时,此次开馆后的纪念馆沉浸式参观体验再升级。记者在现场看到,参观环节采用“沉浸式演出+讲解”的形式,讲解内容在忠于历史、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感。
演出围绕这幢房屋的女主人张越霞的自述和回忆徐徐展开,主要体现党的第一代秘书工作者用生命铺设隐秘而重要的红色交通线的故事。
“我们希望通过情景参观、原址表演相结合的方式,让观众身临其境地体验当时严峻的革命形势和环境,感悟吴德峰、张纪恩、张越霞等一批从事机要工作的共产党员身上所体现的机智与勇敢、忠诚与奉献。”
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党支部书记、副馆长尤玮表示,沉浸式演出和讲解由纪念馆讲解员和志愿者承担,将不定期在馆内上演。
开馆仪式上,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纪念馆等11家位于静安区的红色场馆入选上海市“建筑可阅读”项目名录。“红途学苑”静安专题发布上线,该项目依托“红途”上海红色文化资源信息应用平台,设置“红色场馆”“红色线路”“红色党课”“红色课题”“红色文化共建项目”“红色主题展览”“红色视频”“红色文创”八大板块内容,以图文、音视频等形式,全方位、立体化展示上海市静安区红色文化的内涵价值和独特魅力。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院长王全春,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嘉鸣,上海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秘书长张为出席开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