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园地】传承伟大建党精神 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纪念馆即将开放
6月27日上午,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纪念馆在静安区开馆。这是上海市实施“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工程重点项目,将于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102周年之际正式对公众开放。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院长王全春,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嘉鸣,中共上海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秘书长张为出席开馆活动。
峥嵘岁月生动诠释伟大建党精神
1926年7月,中共中央秘书处在上海成立。鉴于之前由个人携带、保管文件的方式不安全,且各部委、各地每日呈报的中央文件数量大幅上升,1927年11月,中共中央秘书处租下戈登路文余里1141号(现江宁路673弄10号),辟为阅文场所,专供中央领导阅办文电和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并规定个人不许再带文件回家,在这里统一保管。1927年至1931年,此处承担党中央重要文件资料的收发、保管及部分机要工作。周恩来、邓小平等经常来此阅办文件、参加中央政治局秘密会议。
为了保障该机构在白色恐怖的艰险环境下正常运行,一批无名英雄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邓小平同志曾回忆说:“我们在上海秘密工作,非常艰苦,那是吊起脑袋在干革命。我们没有照过相,连电影院也没有去过。我在军队那么多年没有负过伤,地下工作没有被捕过,这种情况是很少有的。但是危险经过好几次,最大的危险有两次。”邓小平所说的两次危险,都是在他担任中央事务秘书长期间发生的。
中共中央秘书处曾经是中央常委工作的执行机关、机要工作的总汇、上下联系的枢纽,可以说是中共中央办公厅的前身,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修旧如旧、最小干预”,
最大程度提升文物价值
静安区历届区委、区政府都高度重视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的修缮保护工作。首先是妥善协调处置所在78号街坊地块旧区改造与旧址建筑保护范围、产权归属、功能定位等问题,并于2013年正式启动旧址保护工作。2017年,旧址保护作为重点任务被列入上海市“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以及“一馆五址”重要革命旧址修缮和保护利用工作。静安区精心谋划,以“科学保护、整体规划、有序开发、合理利用”为原则,做好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纪念馆的筹建工作。
2020年6月,秘书处机关旧址保护修缮工程正式启动。修缮以历史考证为本,遵循“修旧如旧、最小干预”的保护原则,最大程度恢复建筑的历史原貌,提升了文物价值。2021年6月,中办、国办正式批复同意上海建设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纪念馆。
展陈全方位升级,
全过程展现革命先辈奋斗历程
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纪念馆是一幢坐北朝南的两层石库门建筑,分为旧址复原区、基本陈列展区、临展区、广场雕塑区四个部分。布展总面积505平方米,第一次全方位、全过程、全景式展现了中共中央秘书处在上海的奋斗历程。展览分为“青云万里”“暗夜星光”“淬火成金”三大部分,系统介绍了党的秘书工作的发端和成立,展示了党的秘书战线工作者忠于使命,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立下的特殊功勋。展区共陈列图片78张,实物21件。在展示手段上把握“守正”和“创新”的关系,增强观众的现场感、互动感、带入感。
纪念馆展陈全方位升级,并首次全景演绎中央文库,全过程、全方位展现中共中央秘书处在上海的奋斗历程。
一是参观线路重新规划。入馆后,可在一楼小剧场观看专题片《中共中央秘书处在上海》。专题片解读了中共中央秘书处在静安区3处重要办公场所的具体职能、工作人员情况等,以及部分代表人物,再现了党的秘书工作者“吊起脑袋干革命”的英雄事迹。
二是首次全景式演绎中央文库。纪念馆二楼的《中央文库》多媒体演绎,通过“场景+裸眼3D”的手法,呈现了几代中央文库守护者为践行对党的誓言,不惜奉献自己的生命誓死守卫中央文库——“人在文库在,誓与文库共存亡”的壮举。
三是沉浸式参观体验再升级。参观环节采用“沉浸式演出+讲解”的形式,重现党的第一代秘书工作者用生命铺设隐秘而重要的红色交通线的故事。让观众身临其境地体验当时严峻的革命形势和环境,感悟吴德峰、张纪恩、张越霞等一批从事机要工作的共产党员身上所体现的机智与勇敢、忠诚与奉献。
开馆现场,革命后代代表,李达孙女李典,王若飞儿媳张延忠(张九九),张纪恩之子张海天,张越霞之孙秦洋,黄玠然之孙黄文等亲临现场,感恩先辈致敬先贤。
活动上,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纪念馆等11家位于静安区的红色场馆入选上海市“建筑可阅读”项目名录。“红途学苑”静安专题发布上线,全方位、立体化展示静安区红色文化的内涵价值和独特魅力。
编辑 | 卢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