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纪念馆开馆,张纪恩、张越霞后人作为首批观众进馆参观
原中共中央秘书处工作人员张纪恩、张越霞的后人等作为首批观众参观纪念馆。
6月27日上午,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纪念馆正式开馆,原中共中央秘书处工作人员张纪恩、张越霞的后人,以及曾经在秘书处工作过的革命后代代表作为首批观众参观纪念馆。
这是上海市实施“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工程重点项目。
原中共中央秘书处工作人员张纪恩、张越霞的后人作为首批观众,观摩专题片《中共中央秘书处在上海》。(前排从左到右:王若飞儿媳张延忠,李达孙女李典,张继恩之子张海天,后排坐:张越霞儿媳郭少妹)。
张越霞儿媳郭少妹(右二)、张越霞之孙秦洋(右一)来到后厢房,向大家介绍这只特殊的行李箱,装着中央机密文件,曾在长征中使用过。
张越霞后人捐赠了这只保管过中央机密文件的行李箱。
左为张越霞生前长期使用的小皮箱;右为1931年6月23日,张纪恩、张越霞不幸被捕。在狱中,张越霞为自己出生不久的女儿亲手刺绣的肚兜。
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纪念馆分旧址复原区、基本陈列展区、临展区、广场雕塑区四个部分组成,布展总面积505平方米。基本陈列展区展出的中共中央秘书处史料陈列展,共展出图片78张和实物21件,运用图文、实物、雕塑、视频等多种形式,系统介绍了党的秘书工作的发端和成立,在白色恐怖下的坚守和发展,展示了党的秘书战线工作者忠于使命、深藏功名、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立下的特殊功勋。
张继恩之子张海天走进纪念馆前厢房,这是父亲工作过的地方,仿佛时空穿越回那个年代。父亲从没有对他说过这些事,后来在很多找父亲回忆了解当年历史的工作人员口中才听说。他说:“我出生在解放后,以前曾听老一辈革命者讲,是把脑袋掖在裤腰上出来干革命的,觉得很夸张,后来慢慢发现,老一辈革命者身处危险、高压状态下,坚持理想信念,与敌斗争很不容易,对我们都有教育意义。”
张海天捐赠父亲生前穿过的衣物。
黄玠然之孙黄文(左)与家人观展。1928年至1931年间黄玠然与张纪恩同在中共中央机关工作。
相较2021年6月在旧址展出的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史料陈列展,开馆后的纪念馆展陈对参观体验做了全方位升级。基础展陈全新改版,细节处彰显伟大建党精神;新征史料精心修复,珍贵档案映照忠诚奉献主题;首次全景演绎中央文库,全过程、全方位展现中共中央秘书处在上海的奋斗历程。
当时油印文件的设备。
中共中央秘书处史料陈列展,共展出图片78张和实物21件。
采用沉浸式演出+讲解的形式,围绕这幢房屋的女主人张越霞的自述和回忆徐徐展开,体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第一代秘书工作者用生命铺设隐秘而伟大的红色交通线,从而开辟党的生命线的故事。
中央秘书处编印的《秘书处通信》第一期。
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纪念馆等11家位于静安区的红色场馆入选上海市“建筑可阅读”项目名录。“红途学苑”静安专题发布上线,该项目依托“红途”上海红色文化资源信息应用平台,设置“红色场馆”“红色线路”“红色党课”“红色课题”“红色文化共建项目”“红色主题展览”“红色视频”“红色文创”八大板块内容,以图文、音视频等形式,全方位、立体化展示静安区红色文化的内涵价值和独特魅力。